羅利瓊 陳健達 鄺植雄 黃俊豪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病之一,也是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有病程漫長、癥狀多、致殘高等特征,嚴重損害患者健康。有資料記載[1],當下我國高血壓患者已經超出2 億,60 歲以上群體的占比高于49.0%,但是患者整體服藥率不足25.0%,疾病控制率約5.0%,明顯低于發病人數比例,增加了高血壓相關并發癥發生的幾率,對我國社會公共衛生安全構成威脅,產生的臨床危害性也是顯而易見的。針對本病的治療,臨床以藥物保守治療為主,控制患者病情,改善其癥狀體征,減少心腦血管意外風險,提升生命健康。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氯沙坦鉀片均是臨床上常用的長效降壓藥,分析不同藥物的療效,為高血壓臨床用藥過程提供更可靠的理論支持,本文對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與氯沙坦鉀片的治療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6 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50 例高血壓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5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1 例;年齡56~79 歲,平均年齡(71.2±5.1)歲;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5.7±1.5)年;高血壓分級:Ⅰ級14 例,Ⅱ級7 例,Ⅲ級4 例。觀察組男12 例,女13 例;年齡54~82 歲,平均年齡(72.6±6.3)歲;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6.0±2.1)年;高血壓分級:Ⅰ級12 例,Ⅱ級8 例,Ⅲ級5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確診;②近期(≤2 周)沒有接受其他藥物治療;③了解本次研究目的、方法等;④本次研究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排除標準:①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嚴重受損者;②對本次研究所用藥物不耐受者;③臨床資料不完整或拒絕配合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氯沙坦鉀片治療,100 mg/次,q.d.,清晨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方案基礎上聯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5 mg/次,q.d.,清晨口服。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8 周,治療階段停用其他降壓類藥物,各組完成治療后,檢查患者肝腎功能、血尿常規等。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主要臨床指標(DBP、SBP、mALB、BUN)以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DBP 降低幅度>10 mm Hg,并且血壓降至正常范圍中;或DBP 降低>20 mm Hg,但沒有降到正常區間;有效:DBP 降低≤10 mm Hg,但其已經降至正常范圍,或者DBP 降低10~20 mm Hg,或者SBP 降低>30 mm Hg;無效:沒有達到顯效、有效標準,治療后血壓水平有上升。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臨床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SBP、DBP、mALB、BUN 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DBP、SBP、mALB、BUN 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患者DBP、SBP、mALB、BUN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惡心嘔吐、腹痛、頭暈發生率分別為8.0%(2/25)、4.0%(1/25)、4.0%(1/25),對照組惡心嘔吐、腹痛、頭暈發生率分別為4.0%(1/25)、8.0%(2/25)、4.0%(1/25),兩組惡心嘔吐、腹痛、頭暈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高血壓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之一,發病率相對較高,早期大部分患者沒有癥狀表現,可能會在某次體檢中發現機體血壓水平上升,或者在精神緊張、情緒出現較大波動后自感頭暈、頭痛、眼花及注意力不集中等,可能是由高級精神功能紊亂引起的[3]。早期血壓僅是暫時上升,伴隨病程進展持續升高,不同臟器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受累。并且本病發病較隱匿,病程較為漫長,容易反復發作,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損傷。
但是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4],當下國內有大概1.3 億高血壓患者不自知,在已知的高血壓患者中,25.0%左右的病患沒有接受過規范化治療,也有約75.0%患者具體血壓水平沒有達到控制標準。我國老年高血壓患者數目已經超過8000 萬,位居全球首位,并且數目還有不斷增加趨勢。當下,國內針對高血壓疾病的發病機制尚未達成共識,但是很多臨床資料證實本病可能會和環境改變、遺傳因素、飲食習慣等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年齡也是引起高血壓疾病的一種重要危險因素,對于年紀相對較大的群體,機體長期高血壓可能會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發展過程,并且大部分老年人血管壁已經出現粥樣硬化,收縮及舒張功能減退,順應性明顯降低,脈搏波傳導速率加速,很可能造成終末收縮壓明顯上升,機體在這樣的狀態下心肌細胞耗氧量增多,容易引起年齡相關性高血壓[5]。如果高血壓患者降壓效果不達標,很可能對靶器官功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害。當下,依然有很多Ⅱ、Ⅲ級高血壓患者降壓效果不達標,可能是因為患者沒有正確選擇降壓藥物,用藥治療依從性較差等。故而怎樣選擇出療效較好、副作用偏少、用藥方法簡單、患者依從性較好的藥物,是當下各級醫院治療高血壓疾病過程中探究的共同問題之一。
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二氫吡啶類鈣離子拮抗劑的典型代表,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降低機體中血管平滑肌張力,具有一定的血管選擇性,作用對象以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等為主,作用在管徑較小的動脈上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是當下臨床上常用的長效降壓藥物。本品藥物最大的特點之一是不會改變機體的血清鈣濃度,在生理酸堿度范疇中,其作為一種離子化的復合物,主要是依靠鈣通道受體和結合點整合或者分離,逐漸拓展至外周動脈血管,進而發揮較好的降壓作用[6]。患者經口服用藥后,在6~12 h 內血藥濃度會達到峰值,終末消除半衰期大概是35~50 h,連續用藥7~8 d 后,機體的血藥濃度便會處于穩定狀態,故而其藥物作用時間相對較長,能較好的控制患者24 h 血壓水平,特別是晨峰血壓,還能減輕患者冠狀動脈痙攣等現象,此時可以將其看成是一種較理想的心腦血管保護性藥物,并能維持機體血壓的平穩性,生物利用度處于較高水平上。苯磺酸氨氯地平還能較明顯的改善內皮細胞功能,對血小板聚集過程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進而發揮出較好的抗氧化劑擴張血管的作用。氯沙坦鉀片是臨床上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疾病的常用藥物之一,是血管緊張素Ⅱ受體(AT1型)拮抗劑,作用主要有促使血管收縮、醛固酮釋放等。在各種類型的高血壓疾病中,SBP 增高是常見情況,SBP 越高病情就越難控制。有臨床觀察發現[7],個體伴隨年齡增長可能會出現單純SBP 增高的情況,此時其發生中風與冠狀動脈急性事件的風險更高。心率、外周阻力是影響DBP 的主要因素,DBP 能夠反映出機體外周阻力高低。在本次研究中,治療后,兩組患者DBP、SBP、mALB、BUN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患者DBP、SBP、mALB、BUN 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苯磺酸氨氯地平能更好的控制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改善患者的腎功能。BUN 是機體蛋白質代謝活動中形成的主要終末產物,該項指標上升可能預示著機體腎功能損害;mALB 是反映機體早期腎病、腎損害情況的常用指標之一,病理性增高多見于糖尿病腎病、高血壓疾病等。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惡心嘔吐、腹痛、頭暈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和國內部分文獻報道結果相一致[8]。
綜上所述,苯磺酸氨氯地平聯合氯沙坦鉀片治療高血壓,能更好的控制患者血壓水平,改善腎臟功能,優化臨床療效,且治療過程的安全性較高,具有一定推廣價值。但是本文還有一定不足,比如納入樣本量較少,沒有觀察患者遠期血壓控制、維持情況等,這些均是后續研究應不斷加強的地方,進而為苯磺酸氨氯地平聯合氯沙坦鉀片治療高血壓提供更可靠的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