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姣
目前國務院已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藥品納入醫保報銷范圍,醫保基金將面臨巨額的新增支出,所以降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具有重要意義。空腹血糖受損現象是早期機體糖代謝紊亂階段,在未得有效控制的情況下會逐步發展為糖尿病。相關臨床研究指出,約有70%空腹血糖受損和糖耐量受損患者最終可以演變為2 型糖尿病。對糖調節受損患者開展生活方式干預,如飲食和運動等,可以有助于降低糖尿病發病率,有助于預防及延緩發生糖尿病并發癥及心血管疾病等。相關臨床研究理論顯示,若人們了解相關疾病健康知識,并建立正確、積極的信念和態度,有助于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改變危害健康行為[1]。基于此,本院醫保科聯合醫務科、預防保健科等相關科室開展本次研究,旨在探討空腹血糖受損患者實施綜合強化干預的效果及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196 例空腹血糖受損患者為試驗對象,以簡單隨機化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98 例。實驗組患者男50 例,女48 例;年齡28~77 歲,平均年齡(55.75±9.35)歲。對照組患者男52 例,女46 例;年齡26~79 歲,平均年齡(55.50±9.5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教育干預,即開展常規宣教指導內容。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應用綜合強化干預,具體如下。①發放關于糖尿病防治知識、糖尿病保健知識宣傳手冊,定期組織開展相關糖尿病知識講座,加強對空腹血糖受損的認識。②制定科學性、針對性飲食方案,參考中國營養學會所推薦的相關疾病營養治療原則,合理控制每日攝入總熱量,囑咐患者定時、定量進食,并做好記錄。③開展積極運動療法,在日常規律運動基礎上增加有氧運動,40~50 min/d,并且≥5 d/周。④建立電子健康檔案,記錄試驗對象的一般狀況,體重、血糖、血脂等的指標動態演變情況,連續記載飲食、行為與生活方式改變、心理測驗結果及接受相關健康教育等具體情況。
1.3 觀察指標 持續跟蹤隨訪6 個月,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臨床指標(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TC 以及TG)及行為(飲食、運動、不良生活方式、定期檢查、學習相關知識)評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TC 及TG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TC及TG 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mmol/L)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mmol/L)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2.2 兩組行為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飲食評分、運動評分、不良生活方式評分、定期檢查評分及學習相關知識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飲食評分、運動評分、不良生活方式評分、定期檢查評分及學習相關知識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行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行評分比較(,分)
注:與干預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我國≥18 歲成人樣本中,根據國際最新臨床診斷標準進行診斷的糖尿病估測患病率為11.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為50.1%。糖尿病前期主要是指存在空腹血糖受損與糖耐量受損患者情況,可以將其合并為“糖調節受損”,是人體糖代謝紊亂早期階段,而且此階段可逆[2]。大多數臨床相關觀察證實,25%~60%糖尿病前期患者能夠改變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及相關藥物干預等措施,從而利于避免發展為糖尿病[3]。
開展有效干預措施能夠降低患者血糖、體重及血脂水平等,利于延緩發生糖尿病及降低糖尿病發生率[4]。實施綜合強化干預措施,進行發放糖尿病相關防治知識、保健知識宣傳手冊,定期開展相關糖尿病知識講座;制定科學性、針對性及個體化飲食方案,給予每例患者制定針對性食譜,并積極引導其合理飲食,同時制定科學性運動方案,利于強化患者有氧運動等[5,6]。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 h 血糖、TC 及TG 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飲食評分、運動評分、不良生活方式評分、定期檢查評分及學習相關知識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實施綜合強化干預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及血脂指標,延緩甚至杜絕糖尿病發生。
實行綜合強化健康管理干預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糖尿病發生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醫保基金支付有限性和群眾慢病保障需求之間的矛盾。所以地方醫院的醫保管理應從當前醫保部門單方費用管控模式向醫保部門和醫療部門協同的醫療醫保一體化模式轉變。結合慢病特點,優化醫療服務供需結構,實現患者分層管理,為高效配給醫保基金和醫療資源奠定基礎。對于諸如糖尿病等慢病前期病變患者進行綜合強化健康管理干預。醫務人員參與健康管理過程可大大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獲得人文心理關懷,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在醫患配合及堅持下,形成長期健康的反饋機制,促使疾病管控水平不斷提高。
綜上所述,對空腹血糖受損患者實施綜合強化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指標及行為習慣,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對于預防糖尿病等慢病的發生有顯著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