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洋
肺癌在臨床上是嚴重的肺部疾病,臨床研究表明[1],肺癌在非早期階段5 年存活率不足12%,而肺癌早期階段接受正規的醫院積極治療可以使患者的5 年存活率達到70%。臨床對早期肺癌患者堅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所以通過科學有效的診斷技術應用在肺癌患者的診斷治療中能夠發揮必然的作用。通常為患者采用數字化成像技術(DR)正位胸片進行臨床檢查,這是早期對肺癌患者進行診斷的主要方案。但這種檢查方法具有較高的漏診率和誤診率,因此會對患者治療的最佳時機產生延誤,臨床也正在探尋新的方法對肺癌患者進行早期診斷[2]。多層螺旋CT 技術在近幾年被廣泛應用在臨床上,可以發揮較好的診斷作用,不僅具有較快的掃描時間,而且表現的圖像更加清晰和立體化,擴大對肺癌的掃描范圍,使患者全方位接受病變部位的檢查。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多排螺旋CT 在肺小結節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3 月~2021 年2 月到本院進行治療的88 例疑似肺小結節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女為48/40;年齡18~65 歲,平均年齡(45.05±11.34)歲;病程3~15 個月,平均病程(8.45±2.13)個月。所有患者均在本院的《知情同意書》上面簽字,臨床資料經驗證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標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患者均存在肺小結節的疑似癥狀,具有吸煙史;②患者具有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等相關肺部疾病史[3];③存在多排螺旋CT 診斷適應證;④均具有手術獲取病理標本的適應證;⑤有完整的資料,并且具有較高的配合度和依從性。
1.2.2 排除標準 ①既往存在肺部手術史;②已確診肺癌[4];③碘過敏史;④精神障礙;⑤認知功能障礙。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利用多排螺旋CT 機(Aquilion 64 排)進行檢查,選擇患者的胸廓作為入口,一直持續到最底部,對這一范圍進行連續性掃描,需要通過高年資的醫師進行操作。在進行掃描時,將各個參數進行合理設置(管電壓120 kV,管電流30 mAs,矩陣512×512),之后對患者進行肺部觀察,主要觀察肺部是否存在結節,若存在結節重點觀察結節的分布、大小、密度情況,如需必要可經計算機肺結節分析軟件進行輔助分析。對發現的小病灶需要重新設置參數[矩陣1024×1024,層厚<1.0 mm,視野(FOV)15 cm],實施病灶的局部靶向掃描,同時獲得掃描圖像的結果,對所獲取的結果實施三維重建。如獲取的圖像存在胸膜牽拉征象、血管集束征象、小泡征象、短毛刺征象、邊緣不規則、脊狀突起征象則說明為惡性肺小結節;如獲取圖像無血管進入病灶且邊緣光滑銳利,這說明為良性肺小結節。所獲取的圖像在增強掃描前后CT 值變化處于20~60 HU 說明為惡性。最后需通過兩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師,通過雙盲法進行閱片,對閱片結果意見不統一時,需要進行進一步討論協商,也可以進一步征求上級醫師的意見,最終統一結論。將所有患者手術后獲取的病理標本迅速送到檢驗科進行檢驗。所有患者的最終確診結果均以病理診斷為主。
1.4 觀察指標 比較多排螺旋CT 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以病理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分析多排螺旋CT 診斷肺小結節的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約登指數;觀察多排螺旋CT診斷肺小結節的聲像圖表現。陽性預測值=真陽性/(真陽性+假陽性)×100%;陰性預測值=真陽性/(假陰性+真陰性)×100%;敏感度=真陽性/(真陽性+假陰性)×100%;特異度=真陰性/(假陽性+真陰性)×100%;準確度=(真陽性+真陰性)/總例數×100%;約登指數=(敏感度+特異度)-1。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多排螺旋CT 診斷結果 88 例疑似肺小結節患者經病理診斷確診肺小結節84 例,其中良性53 例,惡性31 例,多排螺旋CT 檢出肺小結節77 例,其中良性50 例,惡性27 例。多排螺旋CT 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多排螺旋CT 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n)
2.2 多排螺旋CT 的診斷效能 多排螺旋CT 診斷肺小結節的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約登指數分別為98.70%(76/77)、27.27%(3/11)、90.48%(76/84)、75.00%(3/4)、89.77%(79/88)、0.65。見表2。

表2 多排螺旋CT 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n)
2.3 多排螺旋CT 診斷肺小結節的聲像圖 多排螺旋CT 診斷肺小結節具有特征性的聲像圖表現。經多排螺旋CT 檢出的77 例肺小結節患者中,32 例患者顯示肺小結節可見分葉征,其病灶邊緣存在凹凸不平表現,并表現出分葉狀態;24 例患者實性結節的邊界有毛刺,并存在胸膜牽拉征;23 例患者可觀察到密度不均勻的小顆粒狀為主的征象,部分病灶和鄰近的胸膜粘連;20 例患者可觀察到團塊狀的高密度影,并且邊緣表現出毛刺征。
近些年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在不斷加重,生活方式、生活環境等多種因素的變化導致肺癌的發生幾率不斷提高。有臨床數據表明[5],肺癌已成為我國癌癥的主要表現,發病后會嚴重影響人的生命健康。肺癌患者的預后生存情況與病理分期存在密切關聯,臨床認為病理分期越早的患者預后越好,由此認識到,對肺癌患者堅持早發現、早診斷的原則是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關鍵所在。早期在對肺癌患者進行診斷時常通過DR胸片,這項技術操作簡單,工作效率高。但因為25%的肺部體積會被心臟大血管和膈肌覆蓋,所以早期肺部結節病變較小而且密度不均勻,再加之DR 胸片所拍攝的圖像邊緣模糊,很容易導致醫生無法進行準確判斷,容易導致患者誤診[6-8]。
多排螺旋CT 可以利用螺旋式的掃描方式獲取連續層面信息,這樣就能夠反映掃描范圍的所有信息,也可有效避免掃描時間因呼吸運動而導致的小病灶遺漏。本研究結果顯示:多排螺旋CT 診斷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多排螺旋CT 診斷肺小結節的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約登指數分別為98.70%(76/77)、27.27%(3/11)、90.48%(76/84)、75.00%(3/4)、89.77%(79/88)、0.65。多排螺旋CT 診斷肺小結節具有特征性的聲像圖表現。因此能夠說明多排螺旋CT 診斷的可靠性。通過多排螺旋CT 能夠實現對患者深度性檢查,能全方位了解患者病灶附近的情況,而且這種檢驗方式不會受到患者病情程度和年齡等因素的影響,具有較高的適應性。多排螺旋CT 還可以實現在短時間內進行大范圍的薄層掃描,這樣就能減少容積效應對成像的影響,能更加清晰的顯示肺小結節的具體位置和邊緣、立體性特點。
綜上所述,應用多排螺旋CT 診斷肺小結節能夠為臨床檢驗和治療工作提供科學的依據,是臨床值得推薦的一種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