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丹丹
子宮肌瘤是一種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多為良性疾病,因在發病初期沒有特異性癥狀或肌瘤較小導致臨床出現誤診、漏診的情況,對于該病的發病機制,臨床研究一直未有明確定論,但多與遺傳、雌孕激素水平等相關。針對直徑較小的子宮肌瘤,可以采取保守治療,但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應接受手術治療,傳統的開腹子宮切除術能夠將病灶與子宮同時切除,避免了子宮肌瘤復發的可能性,但由于此手術的創傷較大,若圍術期護理不當,還可能引發各類并發癥,不利于患者恢復[1,2]。腹腔鏡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手段,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婦科手術中,本文就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以臨床患者為例,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在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88 例巨大子宮肌瘤患者,根據入院編號奇偶性分為研究組(奇數)與對照組(偶數),各44 例。研究組年齡最大58 歲,最小23 歲,平均年齡(36.78±7.07)歲;肌瘤位于肌壁間24 例,位于漿膜下20 例;單發性子宮肌瘤26 例,多發性子宮肌瘤18 例。對照組年齡最大59 歲,最小24 歲,平均年齡(37.05±7.32)歲;肌瘤位于肌壁間25 例,位于漿膜下19 例;單發性子宮肌瘤27 例,多發性子宮肌瘤1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存在重大疾病或手術禁忌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完善基礎檢查,確定病灶位置,大小等,并為患者制定手術治療方案。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開腹子宮切除術治療:取患者平臥位,行硬膜外麻醉,于髂骨聯合上端作一橫向切口,從患者膀胱宮頸橫溝上環部起開陰道黏膜,將膀胱、直腸、宮頸間的間隙完全分離,并處理好子宮靜脈與宮韌帶。對子宮及附件進行探查,從前穹隆處牽拉出子宮,處理好宮旁組織,最后切斷韌帶,切除子宮后縫合腹膜。研究組患者接受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全麻)后,取患者膀胱截石位,選擇臍孔上方2~4 cm 處穿刺,建立氣腹,CO2氣腹壓控制在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采用10 mm 套管針進行穿刺,然后將腹腔鏡鏡頭置入,并且控制好腹腔鏡位置,在腹腔鏡下觀察盆腔內的情況,使用電凝刀將子宮兩側、輸卵管峽部及卵巢等部位韌帶切斷,打開子宮膀胱腹膜折返部位,避開膀胱,充分暴露子宮,對子宮動靜脈血管進行縫合,之后切除子宮,完成清理后縫合。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進行組間對比。統計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比較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并發癥率為4.55%,低于對照組的2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n(%)]
子宮肌瘤作為典型的良性腫瘤,雖然不存在癌變的可能性,但涉及患者的生殖系統,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影響較大,尤其是巨大子宮肌瘤,患者可能出現陰道出血、疼痛等癥狀,若不能及時治療,還可能影響患者的生育結局[3,4]。根據現有臨床研究來看,巨大子宮肌瘤是一種激素依賴性腫瘤,患者往往存在雌孕激素水平的異常,激素水平提升,肌瘤的體積增大,形成惡性循環[5]。治療巨大子宮肌瘤的最佳方式是手術治療,過去臨床上常常應用傳統開腹子宮切除術治療,通過開腹手術的方式將病灶與子宮一起切除,不但能夠治療患者的子宮肌瘤,也大大避免了肌瘤復發的可能性[6]。但傳統開腹手術創口大,患者承受的痛苦也較大,若在圍術期不能得到有效且科學的護理,還容易引發如切口感染、皮下氣腫等并發癥,不利于患者恢復,且術后瘢痕較大,也影響患者對于美觀的追求[7]。腹腔鏡作為一種臨床認可度較高的腔鏡技術,近年來被廣泛應用于婦科手術治療,在巨大子宮肌瘤的治療中,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是一種微創、痛感輕、恢復快且并發癥少的治療方法,而且,在治療時作較小的切口即可進行手術,不需要長時間暴露腹腔,大大降低了感染的幾率,且在腹腔鏡下,手術視野能夠放大,施術者能夠更加清晰地觀察到病灶切口,在止血、清除血腫和血塊等操作時更加精準,也能夠避免術后粘連[8,9]。另外,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的創口小,術后瘢痕也較小,如果患者對自身外形美觀有較高追求,該術式也能較大程度的滿足患者的需求[10]。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100.27±12.56)min 長于對照組的(75.39±10.05)min,肛門排氣時間(0.68±0.15)d、下床活動時間(1.01±0.43)d、住院時間(4.21±1.05)d 短于對照組的(1.41±0.29)、(2.08±0.61)、(7.82±1.58)d,術中出血量(62.74±8.35)少于對照組的(89.16±10.62)ml,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率為4.55%,低于對照組的27.2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雖然安全且有效,但在進行手術時,仍需要注意患者的手術指征,不能盲目進行手術治療,并且,該術式對施術者的技術有一定的要求,這也要求施術者在術前制定完善的手術計劃,使治療更有針對性[11-14]。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陰式全子宮切除術治療巨大子宮肌瘤具有較為理想的臨床療效,且患者恢復更快,沒有嚴重的并發癥,是一種兼具有效性與安全性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