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燕
在內(nèi)科疾病中,呼吸道感染是臨床多發(fā)且常見癥,伴隨近幾年空氣質(zhì)量的不斷下降,一定程度提高了呼吸道感染的發(fā)生率。急性呼吸道感染也屬于臨床常見癥,有起病急特點,以普通感冒、急性病毒性喉炎或咽炎為主要表現(xiàn),能對患者健康安全產(chǎn)生嚴重威脅。研究指出,針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癥,及早開展合理用藥和準確診斷的有效治療對改善患者病情有重要作用[1]。C 反應蛋白不但能預防細菌感染的炎性因子,而且還能調(diào)節(jié)炎癥反應,可作為急診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檢測指標[2]。血清降鈣素原是在細胞炎性因子和細菌速度刺激共同作用下產(chǎn)生,在非感染性炎性條件下,其水平一般上升難度較大,所以可作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診斷指標[3]。故而,本文選取82 例急性呼吸道感染者作為觀察組,另選取82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觀察分析血清降鈣素原和C 反應蛋白水平的診斷情況。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12 月本院接收的82 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作為觀察組。納入標準:均已經(jīng)病原學檢查、血常規(guī)檢查確診,年齡≥23 歲;患者知曉并同意進行研究。排除標準:伴有慢性系統(tǒng)性病癥者;近12 個月內(nèi)無抗菌藥物應用史者;不配合研究進行者。觀察組患者依照細菌感染與否分為非細菌感染組(32 例)和細菌感染組(50 例)。非細菌感染組中,男21 例,女11 例;年齡23~78 歲,平均年齡(52.63±9.88)歲。細菌感染組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23~78 歲,平均年齡(53.54±10.18)歲。另選取同期到本院行健康檢查者82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51例,女31 例;年齡23~79 歲,平均年齡(52.96±9.99)歲。各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的空腹靜脈血3 ml,予以離心處理,不加抗凝劑,將血清取出,隨后應用羅氏E601 原裝試劑檢測血清降鈣素原,如果血清降鈣素原≥0.1 ng/ml 則表示為陽性;對血清C 反應蛋白檢測時可選用羅氏C501 原裝試劑行散射比濁法檢測,如果血清C 反應蛋白≥10 mg/L 則表示為陽性。聯(lián)合檢測的開展則是指血清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指標任何一項顯示呈陽性。檢測試劑盒均由上海拜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血清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非細菌感染組和細菌感染組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單一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血清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對比 觀察組血清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血清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對比()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血清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非細菌感染組和細菌感染組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單一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對比 細菌感染組的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和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均高于非細菌感染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非細菌感染組和細菌感染組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單一檢測與聯(lián)合檢測陽性率對比[n(%)]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一種臨床常見炎癥疾病,發(fā)病機制多因病原微生物所致。以往對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檢查,臨床多選擇進行白細胞計數(shù)水平檢測,將其視為臨床診斷依據(jù)。然而,白細胞計數(shù)基礎(chǔ)值個體差異顯著,且易受多因素影響,如運動、精神等,導致在急性呼吸道感染診斷中實施白細胞計數(shù)檢測,取得的效果不佳,且檢測靈敏度低下[4]。此外,檢測白細胞計數(shù)的同時還要開展血涂片瑞氏分類和染色,由于瑞氏染色分類需要較長的用時,因此嚴重限制了其應用推廣。基于此,臨床應另尋一種更為有效合理且快速的檢查方法,在急性呼吸道感染診斷和鑒別中能起到重要作用[5-8]。
血清降鈣素原為降鈣素前肽物質(zhì),同時也是無激素活性糖蛋白之一,其構(gòu)成包括116 個氨基酸,其在健康人血清中水平相對較低,有時則無法檢出該指標[6]。然而在病理狀態(tài)下,能夠形成一種急性可溶性唐單邊,為降鈣素前提激素,在機體內(nèi)外有較好穩(wěn)定性,便于檢測。而且,在病理狀態(tài)下,肝臟單核巨噬細胞、腸道和肺臟組織淋巴細胞,均能合成釋放降鈣素原,使降鈣素原含量在機體內(nèi)不斷遞增。對于這一論證,有研究證實[7],當機體出現(xiàn)細菌感染時,在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IL-1)等炎性因子刺激下2~3 h 后,降鈣素原即可上升,而且能在24 h 左右上升至峰值水平,但血清降鈣素原在非感染性炎癥情況下通常無變化。降鈣素原濃度≥0.5 ng/ml 時,則表示患者已出現(xiàn)急性感染或炎性反應;降鈣素原濃度≥1000 ng/ml 時,可確診患者伴有嚴重膿毒癥。基于此,開展血清降鈣素原檢測,不僅能有效診斷早期急性感染,而且能準確評估早期膿毒癥嚴重情況。C 反應蛋白為非特異性急性時相蛋白之一,其是肝臟細胞在白介素-6 作用下釋放產(chǎn)生[9-11],與正常人血清含量相比,雖然其所占含量相對偏少,但當細菌入侵機體而發(fā)生炎癥時,與基礎(chǔ)值相比,其血清水平峰值能高達數(shù)十倍,且受外在多因素影響較小,包括體溫和性別、貧血和年齡等,被公認是對非細菌感染與細菌感染有效鑒別的主要指標[12-14]。本研究以本院接收的82 例急性呼吸道感染者作為觀察組,并另選取82 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從結(jié)果中可知,觀察組血清C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水平分別為(26.82±4.37)mg/L、(0.39±0.06)μg/L,均高于對照組的(4.11±1.26)mg/L、(0.17±0.04)μg/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進行血清C 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水平檢測,能有效檢出病癥,診斷準確性高,為后期及早開展有效合理治療提供依據(jù)支持,保證用藥準確性,改善預后,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在操金金等[10]研究中,選取60 例呼吸道感染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是否感染分為非細菌感染組、細菌感染組,同期另選取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所有對象均予以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檢測。其結(jié)果顯示,呼吸道感染患者的C 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通過對比細菌感染組、非細菌感染組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檢測的診斷陽性率更高(P<0.05)。由此能說明,對呼吸道感染患者行臨床常規(guī)檢測時,聯(lián)合進行C 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檢測,有助于診斷靈敏度的提升,能夠?qū)Ψ羌毦⒓毦粑栏腥静“Y有效鑒別,便于治療方案的及早制定。上述研究內(nèi)容與本次研究報道相符。本研究證實,血清C 反應蛋白與降鈣素原可作為細菌感染的預后判定指標和標志物,在上呼吸道細菌感染診斷中起到重要作用。
總之,在急性呼吸道感染診斷中檢測血清C 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水平,其診斷價值高,有助于提升診斷準確率,有效鑒別非細菌性、細菌性呼吸道感染,為后期臨床治療的開展奠定基礎(chǔ),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