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
孕中期引產指的是孕14~27 周因胎兒畸形或死亡、母體不適合繼續妊娠、意外妊娠等原因人為終止妊娠的一種措施。臨床研究顯示,孕中期引產的產程相對于自然分娩的產程更長,疼痛也更加劇烈,并且還有可能引起嚴重并發癥,給孕婦的身心健康帶來較大的痛苦,并且還會威脅孕婦的生命安全[1]。近年來,醫療技術水平不斷進步,無痛分娩技術也日益成熟,并被廣泛應用于引產工作中。為增強鎮痛效果,縮短產程時間,應在孕中期無痛引產中采取合適的麻醉方式[2]。本文以本院104 例接受引產的孕中期孕婦為例,就其硬膜外麻醉的應用效果展開探討。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1 月~2020 年3 月本院104 例接受引產的孕中期孕婦為研究對象,按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 例。觀察組孕婦年齡20~38 歲,平均年齡(23.16±4.95)歲;孕周14~27 周,平均孕周(23.01±3.01)周;34 例經產婦,18 例初產婦。對照組孕婦年齡21~39 歲,平均年齡(23.21±5.27)歲;孕周15~27 周,平均孕周(23.08±2.70)周;35 例經產婦,17 例初產婦。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孕婦均知曉實驗并自愿參與。排除標準:有產科并發癥(如胎盤早剝、前置胎盤等)、子宮手術史、硬膜外穿刺禁忌證等孕婦。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引產,即讓孕婦頓服150 mg 米非司酮,用藥24 h 后再向其羊膜腔內注射100 mg 乳酸依沙吖啶注射液進行引產。觀察組應用硬膜外麻醉無痛引產,所用藥物及引產方法與對照組相同;當孕婦有明顯產痛感,宮縮規律且逐漸加強,宮頸管不斷縮短時即可實施硬膜外麻醉,麻醉方法:指導孕婦采取左側胸部屈膝臥位,經L2~3或L3~4間隙進行常規硬膜外穿刺,向頭側置入導管,深度為3~4 cm,然后向硬脊膜外腔推注3 ml 濃度1.0%的利多卡因,觀察5 min 后如果孕婦未出現全脊麻、麻藥中毒等并發癥,可在100 ml 的生理鹽水中加入舒芬太尼50 μg 與羅哌卡因150 mg 配成混合液向孕婦硬脊膜外腔推注4~6 ml。余的混合液,則可注入至自控鎮痛(PCEA)泵中,然后連接硬膜外導管,以5 ml/h 的速率向持續泵入,自控鎮痛量設置為3~5 ml,間隔時間為10~20 min/次,使孕婦連續鎮痛,直至娩出死胎及胎盤,然后肌內注射2 ml 縮宮素。在產程中孕婦如果出現宮縮乏力情況,應采取輔助措施,如肛塞米索前列醇、靜脈滴注縮宮素等增強宮縮。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孕婦不同時間VAS 評分、產程及產后出血量、不良反應發生情況。①鎮痛效果:采用VAS 對孕婦宮口擴張前、宮口開1~3 cm、宮口>3 cm 及娩出胎兒胎盤時的疼痛程度進行評分,其中VAS 評分標準為0~10 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程度越深。②總產程及產后2 h 陰道出血量。③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輕微運動障礙、惡心嘔吐、皮膚瘙癢。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孕婦不同時間VAS 評分對比 觀察組孕婦宮口擴張前、宮口開1~3 cm、宮口開>3 cm 及娩出胎兒胎盤時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不同時間VAS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孕婦不同時間VAS 評分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2 兩組孕婦總產程時間及產后2 h 陰道出血量對比觀察組孕婦總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孕婦產后2 h 出血量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孕婦總產程時間及產后2 h 陰道出血量對比()

表2 兩組孕婦總產程時間及產后2 h 陰道出血量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7.69%與對照組的9.62%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3.1 開展無痛引產的必要性 疼痛是人體的第五生命體征,而分娩疼痛屬于一種急性疼痛,程度僅低于燒灼痛。有報道顯示,在分娩過程中有20%左右的產婦會出現非常劇烈的疼痛[3]。作為人為終止妊娠的一種手段,引產適用于胎兒存在缺陷、意外妊娠等孕婦。在孕中期,孕婦子宮下段及宮頸均不成熟,而引產時會強行牽拉下段以達到擴張宮頸的目的,再加上引產時宮縮是因藥物引起的,因而容易出現不協調性宮縮情況,產生的疼痛感相對于正常足月分娩更為劇烈[4]。有學者經調查發現,在引產過程中不能忍受疼痛感的孕婦占35%左右,嚴重疼痛感的孕婦占37%。由此可見,采取無痛引產減輕孕婦疼痛非常有必要[5]。
3.2 硬膜外麻醉無痛引產的安全性 當前,硬膜外麻醉技術非常成熟,并被廣泛應用于分娩中,有效減輕了產婦的痛苦。有學者經調查研究發現,硬膜外麻醉分娩鎮痛時很少出現嚴重并發癥。其中,羅哌卡因屬于一種長效酰胺類局部麻醉藥物,能夠有效抑制神經細胞鈉離子,阻斷神經興奮與傳導,且低濃度的羅哌卡因能夠促進感覺與運動神經的阻滯分離,在達到鎮痛效果的同時不會對孕婦下肢肌力造成影響,實現了可行走的分娩鎮痛[6]。大量研究表明,硬膜外麻醉可起到理想的麻醉鎮痛效果,孕產婦幾乎不會出現運動障礙的情況[7-10]。在臨床產科中,無痛分娩并沒有得到全面展開,一項重要原因認為硬膜外麻醉可能會對宮縮及產程造成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應用硬膜外麻醉無痛引產的觀察組孕婦,其產后2 h 出血量及不良反應發生率與采取常規引產的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孕婦總產程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表明硬膜外麻醉并不會對孕婦產后出血量造成影響,也不會增加不良反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加速產程。
3.3 硬膜外麻醉的鎮痛效果 臨床在采取分娩鎮痛時出于對胎兒的考慮,會在產婦宮口開3 cm 以后進行,待宮口全開后會停止鎮痛,但對于引產孕婦則無需考慮胎兒受到的影響,可在產痛開始時進行麻醉鎮痛,真正實現全程鎮痛[11-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孕婦宮口擴張前、宮口開1~3 cm、宮口開>3 cm 及娩出胎兒胎盤時的VAS 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明硬膜外麻醉可有效緩解整個產程中的產痛。
3.4 鎮痛開始時機 引產時的疼痛主要由宮縮、宮口擴張及牽拉子宮韌帶而引起。在孕中期,孕婦從規律宮縮至宮口開1~3 cm 的時間較長,宮口開>3 cm 后,由于胎兒較小,此時產程進展則相對比較快。此外,引產無需考慮胎兒受到鎮痛時間的影響,因而對于實施無痛引產的孕婦臨產時可對其施行硬膜外麻醉,其鎮痛效果理想[14,15]。
總之,對孕中期孕婦應用硬膜外麻醉無痛引產,可獲得理想的鎮痛效果,并且不會對產程造成影響,且不良反應少,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