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正姬
不穩定型心絞痛為臨床中較為常見的疾病。相關統計證實,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有15%左右的幾率可進展為急性心梗或猝死。從具體的疾病發生機制來看,主要為血栓進入到人體冠狀動脈中產生阻塞效應,引發心肌供血量不充足,最終導致患者出現心肌缺氧缺血,心前區域絞痛癥狀[1]。當前臨床中用于治療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的藥物主要包含鈣離子拮抗制劑、抗凝制劑、硝酸酯藥品以及抗血小板藥等。為了全面探討阿托伐他汀片聯合替格瑞洛片治療此類疾病的臨床效果,結合實際情況,本試驗擇取2017 年6 月25 日~2019 年6 月25 日本院接收的136 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進行觀察研究,具體內容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擇取2017 年6 月25 日~2019 年6 月25 日本院接收的136 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衛健委最新頒布的關于此類疾病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針對于本次試驗藥物過敏者、傳染性疾病者、晚期癌癥者、既往接受過冠狀動脈旁路移植手術者。患者自愿參加實驗調查,同時簽署了有關文件。所有患者依照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小組與觀察小組,各68 例。對照小組,女30 例、男38 例,平均年齡(62.79±3.62)歲,平均病程(3.22±1.36)年。觀察小組,女32 例、男36 例,平均年齡(63.19±3.82)歲,平均病程(3.44±1.7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使用基礎治療方案,如應用抗心肌缺血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藥物、抗凝藥物、β 受體阻滯藥物等。以此為基礎,對照小組應用阿托伐他汀鈣片(PfizerPharmaceuticalsLLC.,國藥準字J20171062)治療,20 mg/次,1 次/d 口服;氯吡格雷(Sanofi Winthrop Industrie,國藥準字J20150111)首劑量300 mg/次,后更改為75 mg/次,1 次/d 口服。觀察小組應用阿托伐他汀鈣片聯合替格瑞洛片治療,阿托伐他汀鈣片用法用量同對照小組;替格瑞洛片(上海匯倫江蘇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93252)首劑量180 mg/次,1 次/d 口服,后更改為90 mg/次,2 次/d口服。兩組均接受為期4 周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對比兩組治療效果,效果判定標準[2]:顯效:患者經干預之后,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以及心絞痛發作次數降低>80%,心電圖檢查基本轉歸正常;有效:患者經干預之后,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以及發作次數降低49%~80%,心電圖檢查表明ST 段降低回升幅度>0.05 mV;無效:患者經干預之后,心絞痛發作持續時間以及發作次數與以往相比降低<50%,心電圖不存在顯著改善;加重:患者經干預之后,心絞痛發作次數以及持續時間顯著增加,心電圖檢查表明惡化。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對比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及持續時間。③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包括腹部不適、嘔吐、惡心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對照小組顯效14 例、有效38 例、無效14 例、加重2 例,總有效率為76.5%(52/68);觀察小組顯效26 例、有效36 例、無效4 例、加重2 例,總有效率為91.2 %(62/68);觀察小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23,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以及持續時間對比 觀察小組心絞痛發作次數少于對照小組,發作持續時間短于對照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以及持續時間對比()

表2 兩組心絞痛發作次數以及持續時間對比()
注:與對照小組對比,aP<0.05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對照小組出現腹部不適2 例、惡心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9%;觀察小組出現腹部不適2 例、嘔吐1 例、惡心2 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4%。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19,P>0.05)。
相較于以往,當前我國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生率呈現出了逐年上升的勢態。諸多研究表明:人體若長期處于血脂代謝異常以及炎性反應狀態時,極易引發其自身心血管系統病理性改變。這一點重點體現在發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方面。臨床中也將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稱之為梗死前綜合征。從疾病的發生原因來看,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以及脫落之后所引發的出血栓塞有關由此導致致冠狀動脈痙攣狹窄、心肌細胞缺血缺氧,患者表現出胸痛癥狀,由此可見,炎癥反應和代謝異常與此類疾病發生發展關聯性極為密切[3]。雖然目前臨床針對于冠心病不穩定型心絞痛治療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因為治療此類疾病藥物諸多,且很多藥物僅為緩解受試者臨床癥狀,所以在對患者選擇用藥方案時必須兼顧安全性和有效性。
2011 年替格瑞洛正式于美國上市,自此之后,其被諸多臨床指導機構推薦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綜合征。次年獲批進入到中國市場。替格瑞洛為一類非噻吩并吡啶類二磷酸腺苷受體拮抗藥物,為戊基噻嘧啶類化合物質,其與核酸結構相似[4]。當藥物進入到人類機體之后,無需通過肝臟代謝激活,主要因為替格瑞洛本身和相關代謝產物均有一定活性,此藥物能夠發揮出高效、迅速以及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的作用。相較于既往噻吩并吡啶類藥品來講,其抑制血小板機制大有不同,這種藥物能夠經過非競爭的方法直接作用在機體內P2Y12受體之中,在此過程中無需G 蛋白偶聯受體參與。
相關研究證實[5],和瑞比格雷相比,對患者應用替格瑞洛治療疾病效果更為顯著,并且用藥劑量低,其在抑制血小板方面作用更強。另外值得說明的是,替格瑞洛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對二磷酸腺苷所誘導的冠狀動脈痙攣發揮出抑制效用,但這種藥品是否存在抗炎作用尚未得知。
阿托伐他汀為第二代選擇性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C-CoA)還原酶抑制藥物,其進入到人體之后可發揮降低膽固醇合成的效果,另外也能夠有效強化人體肝臟細胞針對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分解代謝效應,就此減少血清內LDL-C 水平。
本組研究結果表明:觀察小組治療總有效率91.2%高于對照小組的7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小組心絞痛發作時間(1.53±0.88)min/次短于對照小組的(4.55±1.52)min/次,發作次數(2.83±1.55)次/周少于對照小組的(5.66±2.11)次/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針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應用阿托伐他汀鈣片聯合替格瑞洛片進行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