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柏榕
腦梗死發病基礎為動脈粥樣硬化,受內外環境刺激,出現腦動脈血管狹窄、堵塞,腦組織細胞及神經細胞急性缺血、缺氧壞死,腦神經障礙性癥狀,影響患者正常生活能力。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仍存在腦組織灌注不足現象,仍需加強抗凝、活血化瘀治療。中醫認為,該病發病多與肝腎不足、陽亢化風、年老正衰等因素相關,致氣血內虛、血脈不暢,需活血化瘀治療。黃芪桂枝五物湯為溫里劑,具有和血通痹、益氣溫經之效。相關研究表示[1],對缺血性腦卒中后遺癥患者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可改善其神經缺損癥狀、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為此,本次研究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86 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黃芪桂枝五物湯對其輔助治療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86 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19 例;年齡51~79 歲,平均年齡(67.85±6.34)歲;病程1~12 個月,平均病程(4.51±2.85)個月。觀察組男27 例、女16 例;年齡50~81 歲,平均年齡(68.01±6.46)歲;病程1~12 個月,平均病程(4.37±2.72)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經臨床診斷確診為腦梗死;②均處于恢復期(急性發病期2 周以后);③精神狀態正常,可配合完成治療;④患者、家屬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繼發性腦出血;②存在嚴重吞咽功能障礙,無法經口用藥;③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障礙;④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⑤藥物過敏;⑥研究期間失訪。
1.3 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西藥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沈陽奧吉娜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5051)口服,100 mg/次,1 次/d;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口服,20 mg/次,1 次/d;持續治療1 個月。觀察組在常規西藥治療基礎上接受黃芪桂枝五物湯輔助治療,黃芪桂枝五物湯組方:黃芪15 g、桂枝12 g、生姜25 g、白芍12 g、大棗4 枚,水煎,1 劑/d,早晚兩次分服;7 d 為1 個療程,持續治療4 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判定標準[1]:治療后NIHSS 評分下降>75%為顯效;治療后NIHSS 評分下降50%~75%為有效;治療后NIHSS評分下降<50%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神經缺損情況,以NIHSS 評分進行評定,評分范圍0~21 分,分數越高表示神經缺損程度越高。③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液流變學指標,包括腦部血流速度、椎動脈血流量(左椎動脈與右椎動脈平均值)、基底動脈血流量,檢測儀器為北京樂普生EBYNGA 檢測儀。④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黏膜出血、消化道癥狀、頭暈頭痛。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67%,高于對照組的86.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神經缺損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神經缺損情況比較(,分)

表2 兩組神經缺損情況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腦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腦部血流速度、椎動脈血流量、基底動脈血流量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腦部血流速度、椎動脈血流量、基底動脈血流量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腦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表3 兩組腦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95%,與對照組的11.6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是指腦梗死發病>2 周后的1 年時間內,此時主要治療目的為促進其功能恢復,主要治療途徑為改善血流狀態、持續穩定腦組織血流灌注,以促進其腦細胞及腦神經細胞自我修復、清除局部血管微炎癥反應,以恢復其體征。阿司匹林腸溶片、阿托伐他汀為腦梗死恢復期主要治療藥物,前者通過抑制血小板以控制血栓形成[2];后者可改善血脂狀態,兩種藥物聯合應用可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狀態,改善其腦組織供血狀態。隨著近年來中醫藥的臨床應用,其治療優勢逐漸顯現,多與常規西藥聯合治療,以提升治療效果。
黃芪桂枝五物湯出自《金匱要略》,主治血痹、肌膚麻木不仁等氣虛血滯疾病。方中黃芪為君藥,可甘溫益氣,活血衛氣。現代藥理研究發現,黃芪中所含黃芪多糖、三萜類物質及多種黃酮類化合物具調節免疫能力、增強造血功能、改善脂代謝、修復氧化損傷、抗腦缺血等多種作用,在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治療中,通過抗腦缺血,可減輕腦組織缺血性損傷;同時增強免疫調節,可提升局部微炎癥反應清除能力,改善腦組織細胞功能狀態。桂枝可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與黃芪配伍,可和血通經、益氣溫陽,兩者相輔相成,可振奮衛陽、固表不留邪。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桂枝中揮發油成分具抗炎、抗過敏能力,可清除腦組織微炎癥反應,改善局部水腫程度,以促進腦組織自我功能修復,同時其中桂皮油成分,可擴張血管,調節血液循環;方中芍藥養血、通痹,與桂枝均為臣藥;生姜辛溫,散風邪;大棗甘溫,補益氣血;諸藥合用,可和營衛、益氣養血。相關研究表示[3],在改善血液流變學治療中,聯合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與單純常規西藥治療相比,可顯著改善患者血流狀態,促進其相關組織血流灌注,對改善患者整體生理機能、改善預后具積極意義。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應用常規西藥+黃芪桂枝五物湯治療,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腦部血流速度、椎動脈血流量、基底動脈血流量水平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單純西藥治療可通過改善患者血液質量、抑制血栓形成,以改善患者腦組織血流灌注能力,但對腦組織微炎癥狀態改善難度較大;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后,通過黃芪、桂枝抗炎功能,可加速細胞滲透壓恢復,提升局部炎癥反應清除能力,減輕神經功能損傷;同時通過黃芪桂枝五物湯造血能力、調節血液循環能力,可在西藥治療基礎上進一步降低血液血管阻力,改善腦血液流變學狀態,提升腦組織血流灌注能力,改善局部缺氧、缺血狀態,達到提升治療效果、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減輕神經功能損傷的功效[4-6]。常規西藥聯合黃芪桂枝五物湯的主要優勢可通過西藥作用快速改善血液質量,并在黃芪桂枝五物湯作用下增強血液流變學調節能力,進而可改善預后。同時聯合治療未明顯增加不良反應,提示治療安全性理想。
綜上所述,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應用黃芪桂枝五物湯輔助治療可提升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腦組織血流灌注能力,降低其神經功能缺損,治療效果安全理想,具深入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