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秀峰
在小兒疾病的治療中,傳統治療主要以紅霉素為主,該種藥物的治療時間較長,極易造成胃腸不適,可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且疾病易反復發作,嚴重時影響患兒的生長發育。隨著阿奇霉素的應用,有效提升了治療效果,但是不良反應仍舊是一項難題,加之患兒年齡較小,難以清晰表述自我感受,進一步增加了用藥的風險性。阿奇霉素可對細菌轉肽過程進行抑制,具有較為顯著的治療效果,尤其是兒科皮膚損傷、肺炎支原體等治療,因此,加強阿奇霉素的分析,總結藥學特點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保證安全用藥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阿奇霉素在兒科臨床應用中的具體情況為研究內容,同時選擇本院兒科采取阿奇霉素治療的178 例患兒實施分析,分別采取不同給藥方式進行評價,具體研究情況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8 月15 日~2020 年8 月15 日兒科采取阿奇霉素治療的患兒178 例,依據隨機平衡法分為試驗組與參照組,各89 例。試驗組男女比例為47∶42;年齡1~9 歲,平均年齡(5.07±1.64)歲;病程2~16 d,平均病程(9.07±2.63)d;18 例泌尿系統感染,42 例呼吸道系統感染,29 例皮膚感染疾病。參照組男女比例為45∶44;年齡1~9 歲,平均年齡(5.04±1.72)歲;病程3~15 d,平均病程(9.04±2.71)d;20 例泌尿系統感染,41 例呼吸道系統感染,28 例皮膚感染疾病。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全部入組患兒家長均表示對研究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經臨床診斷確定為普通感染疾病,且疾病滿足《實用兒科學》中的相關要求[1];③研究獲得了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
1.2.2 排除標準 ①血液系統疾病;②嚴重感染性疾病;③合并多種感染性疾病;④先天性疾病;⑤肝腎功能不全患兒;⑥阿奇霉素過敏患兒。
1.3 方法 兩組患兒均采取阿奇霉素進行治療,參照組給藥方式為注射給藥,所用藥物為注射用阿奇霉素(浙江亞太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284,規格:0.25 g),依據患兒的年齡及體重控制用藥劑量,一般為0.01~0.50 g。試驗組給藥方式為口服給藥,所用藥物為阿奇霉素片(浙江永寧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6924,規格:0.125 g),依據患兒的年齡及體重控制用藥劑量,一般為0.25~0.50 g。用藥后,應密切關注患兒情況,分析有無不良反應,并進行詳細的記錄,包括不良反應類型、給藥時間、停藥時間等。用藥時還需做好藥學監護工作,對用藥情況進行嚴格要求,盡可能避免不良反應發生,保證用藥安全。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用藥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及嚴重程度。不良反應主要涉及神經系統(聽力損害、發熱、抽搐、頭暈、血壓下降)、皮膚系統(皮疹、瘙癢、出血)、消化系統(惡心、嘔吐、腹瀉)等,根據不良反應情況分為輕度反應、中度反應和重度反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
2.2 兩組不良反應嚴重程度對比 試驗組輕度反應、中度反應和重度反應發生率與參照組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嚴重程度對比[n(%)]
阿奇霉素是一種較為普遍的抗生素,該藥物對于革蘭陰性菌、革蘭陽性菌、衣原體、厭氧菌、肺炎支原體等均具有較為顯著的殺菌作用,因而是一種臨床應用廣泛、殺菌活性強的廣譜抗生素。阿奇霉素為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對細菌轉肽進行抑制,進而阻止細菌蛋白質合成,主要用于皮膚軟組織損傷、感染性疾病等治療中[2]。
在本次研究中,試驗組給藥方式為口服,參照組給藥方式為注射,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48%,參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5.84%,不良反應主要涉及消化系統、皮膚系統、神經系統,表現類型較為多樣化。在歐陽玉環[3]的研究中,同樣以不同用藥方式治療兒科疾病,發現注射給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0.0%,口服給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4.0%,本研究與其結果基本相似,認為通過口服給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阿奇霉素在兒科應用中較為廣泛,但是在實際治療過程中所出現的各類不良反應對于患兒同樣存在較大影響。對于不同年齡段的患兒所導致的不良反應也不相同,相關研究發現,6 歲以下患兒中>80%采取阿奇霉素治療,發生的不良反應所累及的系統主要是消化系統、皮膚系統、神經系統等,以輕度反應居多,基本不會造成嚴重不良反應[4,5]。給藥的途徑主要是口服與靜脈滴注,不同給藥方式所導致的不良反應同樣存在差異,其中靜脈滴注給藥引起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更高,因此采取治療時,可盡量選擇口服給藥,同時針對不同反應反應類型提出以下解決策略:①消化系統。消化系統不良反應中,以惡心、嘔吐等情況最為常見,由于患兒年齡較小,難以通過語言清楚表述自身感受,因而會有哭鬧、拒食等情況。因此在實際治療過程中,應加強觀察,一旦發現患兒有上述表現,應停止給藥,待癥狀消失確定無嚴重影響后繼續給藥,同時加強觀察[6];②神經系統。神經系統不良反應主要包括抽搐、過敏性休克、大量出汗、昏迷等,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患兒對于阿奇霉素存在過敏,嚴重時可危及生命安全[7]。一旦發現患兒有過敏情況,需立即停止給藥,并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給予搶救治療,包括抗過敏處理、擴充血容量等,以快速消除癥狀;③皮膚系統。皮膚系統不良反應中,以皮疹、皮炎、瘙癢為常見,主要發生于患兒的頸面部、軀干、上肢等,可發生對稱性皮疹,若發現患兒有不斷抓撓某個部位的情況,可考慮為皮膚系統不良反應,同時停止給藥進行觀察[8]。
綜上所述,阿奇霉素在兒科疾病治療中不良反應較多,主要為胃腸道反應和過敏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年齡有關,在用藥全程中應加強藥學監護觀察,減少不良反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