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為
臨床常見呼吸科疾病為呼吸道感染,是指致病微生物侵襲呼吸道、不斷繁殖,具體劃分為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因病毒患病,分析病因尚未明確[1],可能與環境、天氣及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關,發病時有咳嗽、流鼻涕、咳痰、高熱及呼吸困難等表現,若疾病持續進展,可引起自發性氣胸、肺源性心臟病及呼吸衰竭等,威脅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早期如何對癥用藥,成為呼吸科亟待解決的難題。于志軍等[2]證實,抗生素治療此病能提高療效,常見藥為紅霉素、青霉素鈉,具有使用頻率高、種類繁多等特點,但各級醫院均有嚴重的抗生素濫用現象、增加致病菌耐藥性、影響用藥安全,因此盡早提供合理用藥方案對增強藥效有積極意義[3],鑒于此,本文收集本院2018 年2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80 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抗生素治療患者行循證藥學的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8 年2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80 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臨床資料,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循證組和常規組,每組40 例。循證組男27 例,女13 例;年齡21~63 歲,平均年齡(41.15±8.27) 歲;病程2~15 d,平均病程(8.37±2.22)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3 例,高中15 例,大專及以上12 例;體質量指數(BMI)19~26 kg/m2,平均BMI(23.58±5.62)kg/m2。常規組男25 例,女15 例;年齡22~65 歲,平均年齡(41.29±8.34)歲;病程3~16 d,平均病程(8.45±2.52)d;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5 例,高中14 例,大專及以上11 例;BMI 18~25 kg/m2,平均BMI(23.12±5.58)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簽字確認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納入標準:①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標準相符[4],經影像學確診;②呈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難等表現;③年齡為20~65 歲;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正處懷孕、哺乳期;②重要臟器功能衰竭;③伴全身感染、其他呼吸道疾病;④用藥禁忌、精神障礙;⑤中途退出研究。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單次口服500 mg 紅霉素腸溶片(東北制藥集團沈陽第一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3245,規格:0.125 g×48 片),2 次/d,療程為1 周循證組遵守循證藥學方式治療,具體流程為:以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結果為基點,初步判斷并分析病情,明確用藥時亟需解決問題,由臨床藥師參考《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在知網、萬方等學術網站,檢索相關關鍵詞、查閱文獻資料,結合既往經驗、掌握疾病的抗生素用藥方式,找出解決問題的證據,再次分析、評價用藥合理性,排除與目標問題無關的文獻,最后藥師、科室專業人員研究用藥的安全性,最終明確用藥情況。根據上述流程,將250 ml 的0.9%氯化鈉溶液+480 萬U 青霉素鈉[石藥集團中諾藥業(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632,規格:0.96 g(160 萬單位)]混合均勻,予以靜脈滴注,2 次/d,療程為1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病癥改善情況、臨床療效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病癥改善情況記錄退熱、血象恢復、炎癥吸收、啰音消失及咳嗽恢復時間。療效判定標準:顯效:癥狀消退、體征改善≥75%,實驗室檢查結果正常,未復發;有效:癥狀緩解,體征改善30%~74%,實驗室結果基本恢復正常;無效:病情加重[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不良反應:記錄腹瀉、藥疹及惡心嘔吐的例數。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癥改善情況比較 循證組患者退熱、血象恢復、炎癥吸收、啰音消失、咳嗽恢復時間均短于常規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病癥改善情況比較(,d)

表1 兩組病癥改善情況比較(,d)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循證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循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與常規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近年來研究表明,目前常見兒科病癥為上呼吸道感染,其患病率位居兒科各疾病的首位,分析病因與病毒、細菌有關,青霉素鈉治療此病能提高療效,其屬常見的抗菌素,因經青霉素培養液提取的分子中,富含青霉烷的抗生素,其可對細菌的細胞壁造成破壞、在細菌細胞中繁殖,充分發揮抗炎機制、控制病情,但隨著臨床抗生素濫用現象發生,患者用藥耐藥性仍令人擔憂,因此根據循證病學理論、提供對癥管理有積極作用。
既往研究發現[6],循證藥學歸屬于循證醫學的范圍,作用機制為:轉變傳統用藥機制,綜合衡量抗生素種類、劑量等使用弊端,有效銜接理論知識、臨床實踐,深入理解抗生素性質、探索最佳的用藥方案,具體流程是查閱文獻、搜集既往經驗、完善疾病評估及制定對策等,結合患者病情、由臨床藥師合理選擇抗生素、保證合理及安全用藥,避免機體出現用藥副作用。
有文獻指出[7],循證藥學、循證醫學具有相似性,均將對照試驗結果作為基礎條件、研發加入新型藥物,綜合評價藥效,結合患者病情所需、提供對癥用藥指導,高度重視用藥副作用、詳細評估治療有效性,效果較理想,具體分析優勢為:臨床藥師實際開展循證藥學時,以藥物性質為基點對相關資料搜集,將新型用藥知識應用到實處,還需對收集資料進行仔細辨別、全面評估,將相關有效資料羅列出來,為合理用藥提供參考數據。其次,日常生活中,臨床藥師對各項理論知識需認真學習、掌握,利用各類途徑對藥物進行合理分類、歸置,加強與臨床醫師間的溝通交流,逐漸增強自身的分析資料、評估能力,短時間內完成各類藥物整理、減輕工作負擔,提高工作效率、完善相關理論機制,不斷總結既往經驗,為患者合理用藥,促進疾病恢復、保證用藥的安全性,具有實踐價值。
本研究結果顯示:循證組患者退熱、血象恢復、炎癥吸收、啰音消失、咳嗽恢復時間均短于常規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根據循證藥學提供對癥用藥可緩解患者不適、嚴格控制疾病進展,利于達到遠期療效機制;循證組治療總有效率97.50%高于常規組的8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對癥用藥可充分發揮藥效、利于改善患者預后效果;③循證組不良反應發生率5.00%與常規組的7.5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本文與汪元元[8]文獻相似,因此遵循循證藥學、提供青霉素鈉治療可控制患者疾病進展、增強藥效,避免用藥期間出現副作用、效果較理想。
綜上所述,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以循證藥學為基點,提供青霉素鈉治療能緩解病情、增強藥效,確保用藥安全、合理,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