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君
摘 要:在專業型碩士擴招的大背景下,文章主要簡述全日制教育管理專業碩士存在的就業困境及其原因,并從幾個方面探討全日制教育管理專業碩士就業破解路徑。作為用人單位,招聘要求應與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保持一致性。作為高校,要改革課程設置,呼應時代發展要求,要注重搭建合作實踐平臺,要認真貫徹落實“雙導師制”,要搭建就業服務平臺,配備專項就業指導教師,做好精準就業指導服務。作為學生,要認識到豐富的學識是基礎,過硬的能力是關鍵,要在課程學習與實踐活動中做好職業規劃與定位。
關鍵詞: 教育管理專業碩士;就業困境;影響因素;破解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01-0007-03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研究生數量也不斷增加。當前國內的碩士研究生可以分為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兩種,前者更側重于學術理論研究,后者則更強調“應用型”“實踐型”。教育碩士作為眾多師范院校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的主力軍,其主要面向基礎教育領域,培養高層次的教育教學人才以及教育管理人才。那么,當前全日制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就業前景如何呢?筆者對G大學部分已畢業的全日制教育管理專業碩士就業現狀以及在讀全日制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求職意向和職業規劃等進行了簡要調查,同時在幾大學術論壇、貼吧與數位同為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網友進行了匿名互動與交流,其結果是受訪者普遍認為教育管理專業碩士就業前景不太樂觀,部分受訪者對選擇教育管理專業碩士表示后悔及遺憾。下面,筆者通過對近年來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相關文獻及現實問題進行梳理,分析教育管理專業碩士就業困境的影響因素,提出相應的解決路徑。
二、全日制教育管理專業碩士存在的就業困境及其原因
1.社會層面
當前,社會上一些人對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認知不足。教育管理學是研究教育管理過程及其規律的學科,既是教育科學的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學的一個分支。它既包含教育學知識,又包含管理學知識,借用現代網絡詞語來說,它是一門“高大上”的學科。但是理性分析也發現,教育管理專業最尷尬的點就在于缺乏“專業性”。很多用人單位把教育管理專業碩士邊緣化,幾乎很少發布所學專業為“教育管理”的招聘公告。
2.學校層面
(1)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比較滯后。國內大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專業碩士培養方案還以傳統模式為主,理論教學比較多,沒有突出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實踐性和應用性。(2)學校缺乏相關的合作實踐平臺。實踐學習對于教育管理專業碩士來說非常重要,但很多院校并沒有為教育管理專業碩士搭建合作實踐平臺,而讓教育管理專業碩士“自行解決”,實際效果往往不佳。(3)“雙導師制”并未落實。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校內校外“雙導師制”,以校內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負責實踐過程、項目研究、課程與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共同承擔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但調查發現,部分高校培養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時并未落實“雙導師制”。(4)學校就業指導服務不到位。調查發現,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未能發揮實效,需要進一步加強。以G大學為例,學校已經將職業素養課納入研究生線上課程,且開展了就業指導、職業生涯挑戰等活動,取得了一些效果,讓學生對自己的職業規劃從“一無所知”上升到“有所了解”層次。但對研究生階段的學生來說,職業規劃和就業意向僅停留于“有所了解”顯然是不夠的。
3.學生自身層面
首先,部分學生對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認識不足。部分學生來源于跨專業報考和“調劑”,對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及其人才屬性特征認識不足。很多學生表示還沒完全進入學習該專業的狀態,就已經要考慮實習和畢業。專業知識不扎實,缺乏自信心,導致陷入就業困境。其次,部分學生容易形成不正確的就業定位。部分教育管理專業碩士認為與該專業匹配的應該是中小學管理人員或教育局職員,而事實上,基礎教育領域或教育局很少有直接面向高校招聘教育管理人員或職員的公告。自身就業期望與社會需求不匹配,使得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陷入就業困境。再次,部分學生選擇畢業之后回生源地,由于各地經濟發展狀況、人才需求數量不一樣,很容易錯過“黃金就業期”,陷入就業困境。
三、全日制教育管理專業碩士就業破解路徑
1.單位用人要求應與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保持一致性
首先,提高社會對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認識。2020年9月,國家發布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指出,到2025年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擴大到碩士研究生招生總規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在大力增加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背景下,國家必須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以保障這些人才的就業。其次,避免“一刀切”的做法。瀏覽各省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的網站可以清楚地看到,不管是面向社會的招聘還是“人才引進”政策都對專業有明確的規定,不管什么學歷與專業,必須要有學科背景。比如,大部分地區的小學除任課教師之外基本不對外招聘其他崗位人員,如此一來,像特殊教育學、小學教育、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無學科背景的專業碩士連小學的門檻都入不了。這顯示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用人單位需求的不匹配,使得無學科背景的教育專業碩士陷入就業困境,挫敗其自信心。以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為例,筆者認為既然國家培養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目的在于為基礎教育輸送高層次人才,那么用人單位尤其是小學并無必要僅僅拘泥于所學專業必須是任教科目,抑或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應宏觀調控適當向社會公開招聘相關初級學校管理崗位人員而不是僅僅內部提拔。如此,才能使教育管理專業碩士有機會、有信心、有動力扎實投入基礎教育領域,發揮其應有的和潛在的社會價值。
2.高校層面
(1)改革課程設置,呼應時代發展要求。眾所周知,課程設置是決定教育碩士培養質量的關鍵。對于專業型碩士的培養,學校方面應重視學術型碩士和專業型碩士的培養區別及側重點。王飛在《美國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的特點及其啟示》一文中提到,專業型碩士以培養面向特定職業的具備理性思考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實踐者為培養目標,注重引導學習者通過課程學習獲得相應的理性思考能力以用于指導實踐,英美國家將專業型碩士又稱為“課程碩士”。筆者認為,針對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學校的課程結構設置應把握好綜合性、均衡性和針對性,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以及理性思考能力。同時,課程內容方面要注重基礎教育領域的前沿性和應用性,比如可以根據社會熱點、發達國家一些值得借鑒的政策措施、當前或未來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走向等設置課程內容。
(2)搭建合作實踐平臺。當前“內卷化”比較嚴重,碩士研究生雖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比本科生在求職上稍有優勢,但優勢也是甚微的。高校必須轉變固有思維,不應只為本科生搭建實踐平臺,而對研究生采取“自行解決”的方式,這樣既無法保證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培養質量,也影響社會對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認可度。關爾群、孟麗菊等人以遼寧師范大學為例,提出了全日制教育碩士“集中式實踐教學”模式,即通過對教學實踐的反思,促進全日制教育碩士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融合與轉化,實現理論學習和實踐技能的協同并進。這種模式主要是基于“反思性教學實踐教學理論”,文中還提到此種教學模式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即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反思。為了保證“集中式實踐教學”的順利進行,遼寧師范大學設立了四十多個實習基地,形成了研究生院、二級學院、實習基地三位一體的保障機制。筆者認為,此種方式值得借鑒。
(3)認真貫徹落實“雙導師制”。教師隊伍的質量,很大程度上決定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當前,大部分導師都是博士畢業之后直接進入高校任教,很多導師一直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很少或者幾乎沒有接觸基礎教育領域,在實踐指導這塊缺乏專業性。因此,對于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培養,高校必須深入貫徹落實“雙導師制”,以彌補學術型導師實踐指導能力不足的短板。校內導師以指導學生的理論學習為主,校外導師則由基礎教育領域優秀的特級教師、優秀的學校管理者擔任,主要進行實踐學習的指導。校內校外導師的強強合作,可以共同促進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理論知識的豐富和實踐能力的提高,達到“研究+應用”復合型人才標準。
(4)搭建就業服務平臺,配備專項就業指導教師,做好精準就業指導服務。目前,高等院校基本上都有“春招”“秋招”等校園招聘會,但日常關于學生就業這塊的信息分享和交流缺乏相關平臺。筆者認為,在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教育中,搭建“學生就業平臺”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幫助即將畢業進入工作崗位的學生提前搜集、整理相關的有效信息,減少就業壓力,同時也可以幫助在讀學生了解當下的就業趨勢和社會動態,提早做好職業規劃。在搭建專項平臺的基礎上,高校應根據專業類別、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分類配備專職的就業指導教師團隊,而不是由輔導員兼任。專任就業服務指導教師要面向應屆畢業生(本、碩、博)定期開設有針對性的招聘講座,并進行一對一的精準就業指導服務,幫助即將畢業的學生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同時,專任就業服務指導教師還可以開展日常的線上咨詢活動,為在讀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其及早做好職業規劃,避免陷入就業困境。
3.個人層面
豐富的學識是基礎,過硬的能力是關鍵,要在課程學習與實踐活動中做好職業規劃與定位。作為一名教育管理專業在讀碩士,自身應清晰地認識到不管將來從事什么工作,“打鐵還需自身硬”,擁有豐富的學識是第一位也是最基礎的。俗話說,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在有限的時間里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使自己看問題的視角更廣、理解問題的深度更深,使個人的創新思維能力大大提高。同時也要知道,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筆者認為,教育管理專業碩士必須主動抓好實踐活動這個機會,注重在實踐中學會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自己能力,達到國家對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成為一名合格的乃至優秀的基礎教育領域高層次人才。要學會在課程學習與實踐活動過程中摸索和前進,不斷思考及感悟,找準自己的職業定位,做好短期及中期的職業規劃,這是擺脫就業困境的關鍵一步。
四、結語
綜上所述,社會、高校及學生自身三個層面協同并進,定然會使教育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就業困境有所改善。作為用人單位,招聘要求應與國家的人才培養目標保持一致性。作為高校,要改革課程設置,呼應時代發展要求,要注重搭建合作實踐平臺,要認真貫徹落實“雙導師制”,要搭建就業服務平臺,配備專項就業指導教師,做好精準就業指導服務。作為學生,要認識到豐富的學識是基礎,過硬的能力是關鍵,要在課程學習與實踐活動中做好職業規劃與定位。
參考文獻:
[1]陳孝斌,高宏源.教育管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齊菲.美國教育碩士課程設置特點及其啟示[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3(11).
[3]關爾群,孟麗菊,呂晨曦.全日制教育碩士“集中式”實踐教學模式的運行機制及其效應呈現——以遼寧師范大學為例[J].現代教育論叢,2021(03).
[4]張正峰,李容.教育管理方向全日制教育碩士生源問題及對策分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03).
[5]徐涌金,趙雪.論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研究生的定向培養[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6).
[6]劉建銀.我國教育碩士培養模式多樣化問題的政策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1(01).
Exploration of the Employment Dilemma and Crack Path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Deng Zijun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xpanding the enrollment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this paper mainly describes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nd reasons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discusses the employment solutions of full-time master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from several aspects. As an employer, the recruitment requirements shall be consistent with the national talent cultivate objectives.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should reform the curriculum, respond to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pay attention to building a cooperative practice platform, seriously implement the "dual tutorial system", build an employment service platform, equip special employment instructors, and provide accurate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s. As students, we should realize that rich knowledge is the foundation and excellent ability is the key, we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career planning and positioning in curriculum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Key words: master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employment dilemma; influencing factors; crack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