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娟
(南京城市職業學院,江蘇南京 211200)
中華上下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歷史發展進程留下的不僅是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更有著滄海遺珠般的非遺資源。非遺不是沒有生命的藝術種類,其中蘊含著的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對非遺加以研究,從中可以探析背后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社會發展特征,從而對我國社會歷史演進趨勢以及藝術發展特征加以更加全面的把握。從這一角度來講,對中華優秀文化之非遺文化加以傳承和發展對于研究我國歷史文化傳統,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中國地質豐富,疆土遼闊無邊,各地具有十分鮮明的傳統文化特色,留下了多樣化的非遺。在互聯網視域之下,應當推動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創新發展,連接古代文化和現代文化,連接藝術與生活。在挖掘傳統文化內涵的基礎之上融入現代文化發展理念,在完善教育體制機制的同時對優秀非遺文化加以傳承。
非遺是“核心素養”的“文化內涵”的一環,是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內容,具有傳統性、人文性、審美性、藝術性等特點。非遺魅力獨特,且在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當中不斷包容吸收不同的文化,實現了豐富的藝術特色。現代化信息技術沖擊下,應當采取相關舉措對非遺及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加以傳承。非遺包含著豐富的傳統藝術特色及文化內涵,將其融入高職院校教育活動開展當中有利于對傳統藝術文化加以傳承,同時融入創新性因素,豐富其中蘊含的時代特征繼而推動傳統藝術文化及相關產業獲得持續性發展。引導學生群體領會傳統文化的魅力精髓,從而在參與活動的過程當中塑造良好的藝術素養。非遺以其豐富多樣的內容及創作形式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激發著學習興趣和藝術素養的形成。
非遺因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性不僅可以利用其創作出多種藝術品,同時也具有保護環境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將非遺傳承活動融入新時代高職院校教育活動當中不僅可以引導學生群體對其表現形式及其內涵加以更加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也可以引導學生群體更好地體會傳統藝術作品當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從而在此基礎上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尤其是文化自信,從而實現民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在經濟不斷朝著全球化趨勢發展的社會背景之下,文化的輸出也成為引導我國走向世界,走向國際市場的重要途徑。非遺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傳承和發展有利于擴充我國在市場當中的占有量,從而增強包括非遺文化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是國際當中的影響力。在這一過程當中又可以吸收和利用國際優秀文化內涵,并將其引入包括我國非遺文化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展當中。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非遺文化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以及國際潮流發展的需求。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及形式具有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特征。那么,立足于互聯網視域下推動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創新就需要保證專業性和全面性。基于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活動開展的基本特征來看,專業課程的設置是其主要形式。因此,推動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創新發展的首要路徑在于設置相關專業性課程。具體來講,可以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發展軌跡,相關內涵以及表現形式等方面對其知識體系加以細化,基于此設置專業課程。引導學生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發展順序對相關知識內容及表現形式加以全面而細節化的把握,同時在此過程當中充分把握對我國傳統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傳承及發揚的重要意義。由于高職院校內部課程體系豐富而多樣,除專業性課程以外,還可以設置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選修課程,從而不僅可以豐富高職院校內部“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及知識內容,同時也可以給予學生在該方面學習的自主權,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在互聯網視閾下,也可以充分利用充沛的網絡資源以及多樣化的多媒體渠道以開設網課的形式來推動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創新發展。
高職院校可以組織學生群體開展集體知識競賽活動,圍繞非遺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這一主題來進行比賽,在調動起學生群體參與積極性的同時引導其可以對非遺傳統優秀文化相關理論知識加以更加全面的把握和了解。由于非遺傳統優秀文化包含的范圍較廣,知識內容較多,為了減輕學生準備壓力,吸引更多的學生群體自覺主動地投入其中,可以縮小知識競賽范圍,例如以河南南陽國家級非遺音樂保護傳承項目為考查范圍展開知識競賽,競賽內容可以分為幾個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初賽可以圍繞學生群體對于河南南陽國家級非遺保護傳承項目所包含的非遺音樂項目內容及其歷史演進特征展開知識競賽,通過初賽的學生可以進入復賽。復賽的知識競賽內容則更為精確,包括對于大調曲、三弦書、板頭曲非遺音樂保護曲目相關樂理知識以及歷史演進歷程等方面的知識考察等等。在互聯網視閾下,知識競賽活動的開展可以與網上投票形式相結合,由學生群體投票結果決定知識競賽主題以及形式,以此來在更大程度上調動學生參與其中的積極性。
為了引導學生群體可以對非遺文化相關知識加以更加生動形象的了解和感知,高職院校可以組織開展相關蘊含非遺文化的表演活動,邀請相關藝術表演家到高職院校開展具體表演活動。當然,在互聯網視域下,也可以充分利用充沛的網絡資源以及豐富的多媒體形式以網上視頻播放的形式引導學生融入表演活動當中。組織學生群體以集體觀看的形式來投身于相關蘊含非遺文化的表演環境和意境當中,深入感知其中所表達的故事情節,蘊含的思想感情以及深刻的文化意蘊。在增加對非遺文化的了解的基礎之上意識到對其加以傳承的必要性和積極意義,從而自覺主動地投身于非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活動開展過程當中。在集體觀看活動結束以后可以引導學生群體以觀后感的形式對這次活動過程及效果加以記錄。
(1)紀錄片制作
紀錄片作為極具宣傳力和號召力的媒介渠道,高職院校應當利用其對于非遺保護進行大力宣傳教育。在開展宣傳活動的過程當中,前期的調查研究十分重要。紀錄片制作人員應當自覺深入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當中挖掘非遺文化因素,在查找非遺保護類別的基礎之上對其保護現狀以及現實需要加以記錄。為了保證記錄的完整性和科學性,方便相關資料的整理,歸納和分析,可以以電子檔案的形式對其加以記錄,從而在此基礎之上來開展具體的紀錄片非遺保護宣傳活動。通過對非遺保護類別加以分類來對其量身定做紀錄片編輯和錄制內容及方式,使得紀錄片宣傳既可以充分展示我國非遺保護類別及其文化內涵,同時也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群體參與非遺保護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非遺保護紀錄片展示方式來看,可以設立專門的高職院校內部紀錄片播放網站,將其歸類呈現,學生群體可以根據自身的觀看興趣來選擇非遺保護紀錄片。除此之外,也可以在網站內部設立評論區充分吸納學生群體對于以非遺保護為主題的紀錄片制作與宣傳活動開展的意見和建議,架起學生群體與非遺保護活動之間溝通的橋梁。
(2)深入群眾生活敘述故事
非遺保護文化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實踐當中,非遺保護活動開展的主要力量也在于廣大人民群眾。因此,利用紀錄片開展非遺保護宣傳活動,應當以深入群眾生活敘述故事為基本前提。在紀錄片制作內容的選擇方面,應當選擇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非遺產品地區來展開拍攝,對當地人們日常生活當中所運用到的非遺產品加以介紹,對相關情景加以系統的展示。引導學生群體在參與紀錄片觀看的過程當中,自覺融入非遺保護氛圍當中,樹立非遺保護意識。就紀錄片拍攝形式的選擇方面,最好選用鏡頭推進的方式來展開,在選擇帶有非遺保護文化氛圍的生活地區來進行選景,采用由遠及近,由宏觀到微觀的鏡頭推進方式來對非遺保護產品在人們日常生活當中的使用情況加以展示。在對白內容的設計方面,首先要注重符合群眾日常生活真實現狀,其次,應當在保證對白語言運用通俗化的基礎之上,融入傳統民族文化內涵,為其增添文學性因素。使學生群體在跟隨紀錄片內容深入群眾生活,了解非遺文化傳統的過程當中,不僅可以了解更加全面的非遺保護文化知識,同時也可以在對白及視頻創設的民族生活情境當中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傳統文化尤其是非遺文化保護意識,從而在而后的日常生活當中自覺融入非遺保護活動開展過程當中。借助深入群眾生活展開敘事,為紀錄片的制作融入更加深厚的文化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