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艷
(大慶師范學院,黑龍江大慶 163712)
2020年11月教育部發布了《新文科建設宣言》,旨在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以達到知識擴展和創新思維培養的目的。這是在新時代發展要求背景下,結合新技術革命的需要而提出的。要求教師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導向,改變以往程序化、手段話、工具化的育人模式,將理想、價值、信念、情感、情懷、意志等人文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如何把新文科的內涵貫穿于課程建設的始終、如何在訓練中加強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精神建設、如何提高學科的交叉應用能力,是高校教師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以下將從培養課程認知格局、培養使命擔當精神、培養連貫性思維習慣、促進個性與情感表達等幾個方面,闡述關于立體構成課創意思維訓練的一些實踐與思考。
立體構成是時代化的課程,要結合我國國情、設計生產需要、新時代發展特點來幫助學生認識。如今我國現代技術與新媒體技術高速發展,應幫助學生拓寬視野,了解學科發展前沿,站在更寬廣的視角看待課程設置的目的與意義。要了解課程有怎樣的時代優勢、存在的劣勢,及應該在學習和訓練中怎樣借力、尋找助力,提高對課程的把控。教師也應站在課程發展的歷史高度結合目前我國設計的應用發展狀況,幫助學生加強對課程內涵的理解,建立課程自信力,培養課程認知新格局。
疫情之下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消費習慣:數字傳輸、交流視頻化、數字化加工。在訓練中多運用新科技與新媒體技術,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課程認識,理清思路。這不但有助于提高訓練效率,也有助于培養學生數字化的設計能力,為應用做好準備。例如鼓勵學生用Rhino、3DMAX等軟件進行建模設計,很多造型創意就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也便于以后的設計創新。教師在訓練中也要多結合我國的應用實際更新講解案例。例如在柱式訓練部分,結合北京麗澤SOHO的設計講解,分析設計師是怎樣運用立體思維結合UnrealEngine軟件進行設計的。使學生們明白了數字化的設計過程,激發了學生對新媒體技術的學習興趣,認識到當下只有通過新技術與新媒體技術才能高效地完成設計目標。同時也認識到了本課的基礎性作用,加深了課程認知。
告訴學生可以到“小紅書”查看某書的結構與內容綱要;到“B站”找學習視頻;去“知乎”找答案。新媒體平臺與技術不但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也了解了前沿科學、新設計思維方法。例如在上一輪課程里,就有部分同學根據教師建議自發地跟隨B站站主進行Procreate軟件的學習,并用其去板繪實踐,完成了課堂訓練。這樣做可以進行個性化的定制學習,既掌握了新工具,又提高了自主學習意識。學生不僅較好地繪制出了設計手稿,同時對該軟件產生了更多研究興趣。又如在半立體訓練階段,部分同學對于紙媒折曲感興趣,就到B站學習紙媒幾何式折曲。這些都使學生受到了鼓舞,提高了設計創作的興趣。教師作為航標與推進器,并不需要對所有軟件、工具都熟練掌握,而是需要實時地更新了解,常關注新媒體技術與新技術的發展,為學生們提供更多學習建議和思考方向。
新的產業革命帶來了新的生產與制造模式,設計將引領制造,設計與制造并行,將這一認識融入教學尤為重要,反之也要多利用新媒體技術作用于教學,增強訓練效果。在半立體訓練階段,設計手稿一般要通過紙媒制作為實物。這一階段訓練是為了建立從平面到半立體思維的轉化,提高對紙媒類材料的控制與表達。若設計手稿有精細的網格坐標,就難以用手工制作表現。這時可借力于電子雕刻技術,只要將設計手稿存儲為矢量圖文件,即可用電子雕刻機快速加工,再根據需要進行折曲、粘接、插接就可以完成。如部分學生想制作參數化的立體稿,也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如果少部分學生對微雕或金屬制作感興趣,就應該利用3D參數模型,結合現有的精微雕塑平臺進行設計制作,這有利于學生進行立體構思的更多可能性的探索,嘗試更多的材料與成型方法。利用新媒體技術平臺完成訓練的同學,作品從美感上、完整度、完成質量上都呈現出了較令人滿意的效果,因而對專業更加自信。
要“為民生而設計,為強國而設計”,不是口號,實實在在的生活需要被感知、人民的需要應該被看見,國家的設計需求我們必須清楚,把這種認知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涯十分必要。我國哪些新興產業急需設計人才?合格的設計人才具備哪些素質?你的立體構思可以運用在哪些地方?將會解決什么問題?將帶來哪些便利或益處?這些問題經常被提及、思考、討論時,學習動機就會更加純粹、設計方向和思路就更具有“人情味兒”、學習的信念與使命感才可能被建立。因此在訓練中結合我國生產、生活的實際加強設計觀察是十分有效的。
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們不再強調自己的主人地位,迫切地與自然和解,恢復生態平衡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目標。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以上問題,分享、講述有關設計的感人故事,樹立高尚的理想,才能讓學生擁有更寬廣的設計情懷。例如,在本課綜合構成訓練部分,布置了對我國產品包裝的設計觀察任務。通過小組觀察討論得出:目前我國小商品包裝設計仍存在包裝過度、設計結構不合理、材料浪費、美感缺乏等不足。使學生明白了設計不是單純追求外表美,要結合材料特點,反復推敲結構方式,甚至要學習結構力學。了解到了學科之間的交叉融通將是實踐中的常態,在觀察討論的過程中,也明白了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夠影響設計能力,設計能力需要努力和積累,加強了對課程深度的認知。
學生要明白好的設計應該是充滿智慧、有悲憫之心、憐愛之情、近水惜水且能夠物盡其用的。要培養學生敬畏自然、珍視生命、熱愛生活,要為生活而藝術。一個人首先要熱愛生活,才會去積極思考怎樣創建美好的生活,才有更多的熱情來研究怎樣學設計、做設計。因此想要引導學生去熱愛生活、關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從關懷他人做起。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客觀上也給設計以靈感啟發,這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和健全的人格。例如:繞成一團的數據線、擠不空的牙膏、推不開的門、永遠也找不到想要東西的背包與抽屜,這些日常困擾對于設計者來說都是潛在的設計時機,觀察更能夠培養我們的設計思維。關注民生需要就是“為人民而設計”的首要前提,會給我們以靈感啟發,產生更多設計構思。例如,讓學生思考類似的問題:什么樣的衣柜能夠快速找到我們想要的衣物?怎樣標注圖標會幫助我們更快地識別垃圾分類?有沒有一種怎么裝雞蛋都不容易碎的兜子?這些關注與思考的過程不但能夠更新學生們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也會讓理性的思考與感性地創造結合得更緊密,也會更加主動去追求藝術美感與自然關系的平衡。
例如,在綜合構成訓練階段加入了對垃圾分類的觀察。從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與內涵,到進行垃圾分類的行動觀察。使學生知道了設計是可以改變人的心理體驗的,進而映射到行動上,能夠引導人的動作的方位、速度、操作順序、準確性等。直接影響著垃圾分類的效率。因此觀察中所有恰當的、奇怪的、別扭的行動反饋都能夠對已經完成的設計提供改進信息。那么垃圾箱的造型,投入口的打開方法,高度、擺放方式、行動路徑設計、整體的形態、標識的顏色、標識的形狀、標注的方法等都將是設計思考中的重要因素。脫離了對現實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學生是難以提出有意義的設計想法的。
要引導學生們認識到“設計興國”的艱巨使命已經落到了我們的肩上,文化實力是國家實力的又一體現,一個國家的設計水平客觀上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水平,設計的能力也代表著一個民族的審美思維特點與能力。在講解課程的設計應用與綜合構成訓練階段,融入國家對設計需求的分析與觀察。如今我國新興產業急需大批設計人才,例如:節能環保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等。當代設計不僅要結合我國發展需要,服務于國家新興產業,而且要通過“設計強國”戰略弘揚中國文化,推動中華優秀文化有創新性的發展。想用中國理念引導世界設計,這就需要我們挖掘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深刻體會傳統文化的精妙。就需要在訓練中必須融入對東方精神、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我國傳統文化的研習。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毫無民族特色的設計也是永遠站不住腳的。從國家對的創新性綜合設計人才的需求出發,引導學生認識到自我的使命,加強“為國家而設計”的使命擔當。
設計實踐不能盲目追隨跟風,那樣只會在丟失了民族氣節中迷失自我,落到模仿和不倫不類的俗套之中。具有我國傳統特色的優質設計為數還夠多,沒有形成明確的設計體系。中國風格初被建立,接受、尚在粗淺階段,還未達到沁人心脾的境界。要引導學生既在保持國際視野,吸取優秀設計思想與經驗的同時,又要兼顧到本土特色的傳承與發揚。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更要勇于創新,要有適時代需要而設計的信心,更要有做好中國設計的決心。
連貫性設計思維習慣是由一個形態、或顏色、或結構、或材質等引起興趣,產生更多的設計聯想,并進行一系列的設計思維活動,是提高創意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應注意啟發學生興趣,興趣能夠啟發靈感,靈感有助于培養個性、個性的發揮更有利于情感的抒發與表達。因為個性的培養與情感的抒發是在反復地被肯定、接受、被賞識的基礎之上才能形成。因此作為教師應多從細節處發現學生的長處,幫助學生更理解、更熟悉、更熟練自己研究內容,熱愛研究內容,增強自信力。
對于傳統的繼承和創新能力是建立在熟悉傳統,喜愛和景仰傳統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教師要多引入對傳統文化的賞析。例如在硬質線條構成訓練階段,以中國傳統建筑的經典元素——“斗拱”為例,以小組討論與賞析,結合PPT陳述的方式,從斗拱的意義、造型、發展過程、結構、木材特性、裝飾方法、審美體驗等方面進行賞析。每位同學都得到了不同的靈感啟發,且增進對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了解了我國傳統建筑的設計精髓,增強了對聰慧的古建筑師的敬佩之情,加深了對中國意蘊,中國精神與大國情懷的景仰之感。
例如:學生對于斗拱單位形態十分感興趣,教師就要由此進行保護式啟發,結合硬質線條訓練目標,運用形態,輔助學生進行重復、單焦點發射、多焦點發射、累積等嘗試。發現該生偏好于累積形式,就要從累積形式啟發,引導其進行多種形式累積的嘗試,如統一平面的累積、多維累積、漸變韻律的累積等。當學生確定了最后幾種累積形式后,繼續鼓勵學生進行累積應用的設想。例如,在包裝上、在墻壁的裝飾上、在房屋的隔斷上等。繼續鼓勵學生將其進行形態、顏色、材質的創新設計,且要以遵循形式美法則與堅守斗拱美感特點為前提。這樣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培養連貫性的設計思維習慣,易于進行造型、顏色、材質、空間的延展,產生一連串的設計想法,提高創意思維能力。
輔助學生懂得創新不是否定一切,斗拱結構的精妙、交叉錯落的秩序之美、不用一根釘和一滴膠的嚴謹力學結構,是我們始終要珍視與堅守的設計之根,在這之上的創新才會有我們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內涵。創新是在繼承傳統圖案、造型、韻味、美感基礎之上的創新,毫無文化底蘊,文化根基的“平地起高樓”是不可取的。創新既要符合當代人的審美情趣與人們的設計需要,又彰顯個性與設計特色,追求別具一格。結果雖仍顯稚嫩,但也算邁出了寶貴的一小步,S相信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會在接下來的創新環節有更多好想法。
以上為新文科背景下對于設計基礎訓練教學部分的初步實踐探索,雖有部分收獲,但仍存在些許疑問和欠缺。例如在學科交叉與應用上、學生的意志與品質培養上、更新學科建設等方面研究不足,還未形成完整的訓練體系。接下來會在相應的課程研究中積極思考、創新實踐,研究更符合新文科內涵的教學與訓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