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2021年度平涼市“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小規模學校勞動教育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2021】PLG304。
摘要:勞動教育是貫徹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有效途徑。但在實施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不利因素阻礙著勞動教育的開展和實施。因此,在農村地區如何結合實際情況和困難,展開學校勞動教育,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弘揚光榮傳統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主要探討在農村地區小規模學校開展勞動教育的策略,以期為今后勞動教育的推廣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學校;勞動教育;策略
一、 引言
勞動帶來了生存物資和生存價值,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在當前農村開展勞動教育存在一些問題,問題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學生以及家長對于體力活動的意義認識不清,將文化知識與勞動的關系分離開來,不少學校和教師仍然保持著老一套的應試教育思想,對于勞動教育的意義認識上不去。結合這幾點具體情況,提出以下幾方面的意見。
二、 勞動與學習相結合,樹立正確勞動觀念
在勞動教育開展的過程中,其類型主要分為三種:公益性勞動、生產性勞動、生活性勞動。這三種類型對應的對象和展開的方式均有所不同。針對學生的勞動意識不強的情況,教師必須加強意識建設,將學習與勞動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活動展開形式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識到勞動價值的同時,自身的學習能力也能獲得提升。
(一)結合勞動內容開展特色學習活動
教師在組織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將勞動教育活動與學習活動結合起來。例如,在語文寫作能力訓練過程中,培養寫作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要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豐富他們的生活經驗。而在教育開展過程中,學生從室內環境來到戶外,在一個相對陌生的環境中進行活動,揮灑汗水的同時,也為其學習生活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他們在實際的活動中豐富自己的精力,獲得獨特的感受。教師可以在教學環節結束后,安排他們進行相關類型文章的寫作,在寫作過程中將自己的情感體會用文字描述出來,使得他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自身的寫作能力也同樣獲得提升。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各樣的公益性活動,例如撿煙頭、撿垃圾等活動形式,結合所學的統計相關知識,將這個過程模擬為數據搜集整理的過程,通過對垃圾種類和數量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二)讓勞動成為知識實踐的平臺
借助相關活動將所學的知識梳理之后應用到實際中,再從實際的應用中積累相關經驗,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能力獲得提升,幫助學生、家長、教師認識到開展勞動教育的意義,使其從內心接受勞動教育帶來的優勢。同樣的,在勞動過程中,能夠運用到的學科知識遠遠不止這些。這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加強自我學習,利用周邊環境,努力將學科知識與活動結合在一起,做到兩者的有機結合,才能讓勞動與學習相互滲透,讓勞動教育發揮真正的作用。
三、 聯系地區具體情況,開展勞動教育
農村學校在勞動教育開展過程中具有獨特而天然的優勢:資源豐富,勞動空間廣闊,靠近各個農作基地和工廠,為勞動教育的多樣性展開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在開展相關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和學校應積極溝通,充分利用當地資源環境,尋求合作,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家鄉、熱愛生活。
(一)結合學生年齡,選擇適宜的勞動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按照學生的年齡階段開展相關活動,將他們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使活動的效果最大化。例如,小學生年紀較小,好奇心旺盛,活潑好動,對周圍環境中存在的危險因素缺乏足夠的認知,因此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學校應主要展開公益性勞動教育,組織學生撿拾垃圾、打掃公共環境和公共設施的衛生等。這些活動的主要展開區域多在人群集中、人口分布密集的區域,便于管理的同時安全性較強。針對中學生,學校應主要開展生活性勞動教育,例如養老院照顧看望老人并為他們表演節目、為環衛工人送茶水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為人們帶去開心和歡笑,通過實際體驗感受勞動的價值。
(二)因地制宜,利用周邊具體環境
在學校和教師設計相關活動的過程中,注意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開展形式多樣化的相關活動。例如有些農村學校靠近河流山川或是農業基地,學校領導可先行去相關地點進行考察研究,開展各式各樣的主題活動。如靠近樹林,可開展“林業資源保護活動”,在活動內容上調查一些相關的珍稀樹種,制作相應的標牌,通過懸掛標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亂砍濫伐。部分地區如河北、河南一帶多有種植小麥,在一定時節,必須及時采收避免洪澇災害等惡劣天氣造成減產。因此這部分學校可以將原本的“麥假”改為教育活動的一種形式,組織學生到一些困難戶中幫忙進行采收,開展勞動教育的同時幫助當地居民解決生活實際困難;更可以借機展開德育教育,一舉多得,使教育的價值完全展現出來。
(三)融入地方特色,感受古老文化傳承
許多地區具有獨特的手工技藝,這些技藝本身在當代更多的作為一種傳承遺留下來,開展活動讓學生進行學習和了解,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將相關的技藝和文化傳承下來,增加學生的見識,陶冶他們的文化情懷,更可以結合相關內容,專門開展一些特色課程,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使地方特色傳承下來,更加廣為人知。
四、 開展勞動主題班會,加強認識
在勞動教育正式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開展相關主題班會,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將活動開展的必要性,參與活動的價值傳遞給學生,讓他們明白參與勞動的意義。在班會開展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多種內容和形式展開。
(一)結合信息技術,舉辦主題班會
在班會開始的過程中,教師除了介紹一些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之外,還可以對一些活動的具體內容進行描述,幫助他們提前認識和了解這些內容,做好相應的心理建設和準備工作,更好地應對之后需要面對的挑戰。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性,提前為班會內容制作相關課件。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將一些活動的具體內容直觀地展現給學生,深化他們的理解。除了具體活動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一些活動開展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提前說明,幫助學生認識到危險行為的危害性。例如設置一些圖片或是視頻內容,讓學生判斷這些動作是否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并說明不能這樣做的原因,使危險觀念成為學生認知的一部分,提升之后活動展開過程中的安全系數。
(二)結合代表性人物,舉辦主題班會
在舉辦主題班會之前,教師可以先根據具體的活動內容,邀請相關地區的工作人員到班會上進行講話,在講話中分享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工作體會,深化學生對于具體活動的了解。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認識到工作的展開形式,在活動開展過程中要保持著怎樣的心態進行工作。對于工作細節內容的講解便于學生在活動開展過程中更快上手進行活動,使自身的效率得到提升。
五、 建立評價體系,鼓勵參與
在活動結束之后,如何進一步深化活動的展開效果,使其給學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是教師的重點工作內容之一。因此,教師可以在結束之后,及時開展相關活動,對學生的活動參與熱情以及結果進行評價,在評價中感受自己與他人的成長,鼓勵競爭意識。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結合相應的獎懲措施,獎勵那些勤奮刻苦的學生,督促那些在意識和動作上落后的學生,讓他們在今后的活動開展過程中能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參與到活動當中。
(一)多樣化評價形式
在進行評價的過程中,評價結果絕非是單純地對勞動結果進行審核與調查,因為開展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優秀的勞動品質,讓他們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對待遇到的困難。因此在設立評價標準的過程中,除了勞動結果之外,學生的參與熱情、專注度、進步速度和積極的勞動品質都是評價的重要標準之一。在評價過程中,除了傳統的教師評價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說出自己以及對方的優點,加深彼此的交流。教師也可以在參與過程中將觀察到的每個學生的表現記錄下來,并加以鼓勵,從多個方面展開綜合評價。
(二)建立獎懲措施
教師可以根據評價體系的表現,建立獎懲措施,激發那些在活動過程中想方設法逃避勞動的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通過對比得到獎勵的學生與受到批評的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鼓勵其他學生積極參加活動。在設計獎懲措施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把握適度原則,盡量避免使用實際的物質利益進行獎勵,而是用一些學習用品或是榮譽性質較強的激勵手段對學生進行獎勵。在懲罰過程中考慮學生的自尊,適度安排懲罰,避免造成學生之間的對立態勢。懲罰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接受懲罰之后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從而在今后的活動中積極參與,發揮自己的能力,在勞動中證明自己。因此在懲罰過程中,仍需以激勵為主,引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三)階段性成果展示
教師可以結合活動開展的具體情況,對學生的勞動成果進行階段性展示。例如在工廠和農業基地制作的手工藝品、結合當地特色文化制作的文化產品、在勞動結束之后收到的精神回饋,如錦旗、獎狀等。定期展示這些內容,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體會到自己的工作價值,在成就感的鼓舞下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今后的勞動活動之中。也可以將他們獲得的成果對學校和學生的家長進行展示,學校可以增設榮譽角,用以展示這些學生的勞動成果,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家長在看到孩子在活動中收獲的成長結果,也會逐漸改變自己的原始認知,從否定不理解的態度逐漸轉變為認同和支持,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寶貴的家庭助力。
六、 依托家校合作,開展勞動教育
(一)增加溝通渠道
為了推動家校合作,爭取家長的支持,提高他們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教師必須密切與家長的溝通,增加溝通渠道,方便家長與學校取得聯系。在農村學校中一部分學生存在隔代教育的情況,因此在溝通中,教師除了平時的微信溝通之外,還要定期與家長進行電話溝通,在電話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定期進行家長座談會,或是開展陪伴型教育活動。通過開展活動,讓家長親身感受孩子在活動中發生的變化,理解開展勞動教育的優勢以及必要性。除此之外,對于一些外出務工,時間上較為忙碌的家長,教師應定期與他們進行電話溝通,讓他們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在彼此的溝通過程中增加信任,促進教育順利展開。
(二)開辟家庭勞動空間
在當前社會中,由于獨生子女家庭的增加,再加上教育觀念的提升,許多家庭不支持學生做家務。教師可以根據這一點,預留相關的作業,并提前與家長進行溝通,尋求他們的配合,創造開展空間,引導他們主動幫助家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家庭勞動負擔,在鍛煉的過程中培養他們的生活能力。
七、 結語
綜上所述,在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勞動教育開展過程中,教師應起到居中協調的作用,引導學生正確安全地投入到相關活動當中,再將教育的成果展現給學校和家長,獲得外部環境的進一步支持,便于后續形式更加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的開展,為培養學生的相關能力,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文博.高校勞動教育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服務與價值探究——以四平市為例[J].經濟師,2020(12):209+214.
[2]汪萍.高校勞動教育的發展歷程、基本經驗與進路選擇[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12):12-16.
[3]周興國,曹榮榮.論勞動的育人價值及其實現條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30-38.
[4]陳南.勞動教育:思想演變與地位流變——兼論開展勞動教育的時空背景[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39-49.
作者簡介:
呂四龍,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司橋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