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教學當中,道德與法治可以說是其中的重要課程,能夠有效地幫助初中生掌握基本政治常識,且能夠在此當中形成正確的三觀。中學生對外界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而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說,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此情況下,則需要能夠積極做好新教育方式的研究與把握,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文章將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時政教學的有效性及實踐性進行一定的研究。
關鍵詞:初中道德;法治課堂;時政教學;有效性
一、 引言
青少年是中國發展的未來,其思想道德狀況將直接關系到中國的未來發展。在初中教學過程中,需要能夠將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項重點的課程內容看待,在積極強化政治認同法治意識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能夠在內心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在具體教學活動開展中,道德法治課教師需要能夠做好課堂教學方式的積極創新與應用,在原有的課程教學基礎上做好時政教學方式的開展,以此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對國內外的時政熱點有所了解,在對國家大政方針正確理解的情況下切實提升對社會與國家的認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價值觀。
二、 時政教學意義
(一)意識形態斗爭需求
在現今信息全球化以及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各個國家有了更為緊密的聯系,也有了更為頻繁的交往,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包括教育、經濟,以及政治領域等,形成了不同國家間思想文化的碰撞。尤其是在現今部分西方國家敵對勢力不斷發展的過程當中,對中國青少年從思想層面進行了滲透,并在意識形態領域同中國的青年形成了劇烈的較量。在此情況下,傳統思政教學無論是在方法內容還是教學導向等方面都面臨了較大的壓力。思政教育需要能夠充分地同時代發展需求相適應,才能夠實現自身作用的充分發揮。對初中生來說,雖然已具有一定的鑒別力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但在心智以及心態方面還存在不夠成熟、穩定的情況,正處于關鍵的觀念塑造階段。在該階段,做好學生的課堂教學成為一項重點工作,需要能夠在具體課程教學中做好教學內容與方式方法的設計,通過時政教學方式的改革使青年能夠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發展局勢形成正確的認識,正確地認識到時代賦予自身的責任以及歷史使命,形成深切的家國情懷以及社會責任感。
(二)課程改革需要
在新的教學改革中,中學在開展政治思想品德課程時需要在充分聯系教材與課程標準要求的情況下,能夠同社會發展進程進行及時的跟進,將現階段國內外具有較大影響的時事科學地引入課堂教學中,以此加深現實生活與具體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切實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新穎性及時效性。在具體初中道德法治課程教學中,通過對國際相關時政熱點內容的引入,能夠使學生對國內外所發生的大事進行了解與掌握。該方式不僅能夠對初中政治教材存在的滯后性進行有效的彌補,為學生提供深刻直觀的時政教學形式,且通過對課程內容的不斷豐富也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實提升學習政治的主動性以及積極性,使學生的思政課程自主學習能力得到啟發與提高,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培養核心素質
思政課程是現今中國教育中的重點課程,能夠在引導學生切實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礎上使其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動力與人才。在初中道德法治課程教學中,重要的一個目的就是對學生的法律意識、公共參與意識與政治認同感進行培養,使其成為全面發展德才兼備的人才,這也可以說是該門課程對學生培養的核心素養所在。在該門課程中,其思想性、人文性以及綜合性特征的存在,則需要能夠做好時政教學的引入。通過時政教學的引入與應用,引導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及較強的問題解決能力,保證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隨波逐流,對社會發展與國家發展都能夠形成正確的認識以及判斷,在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情況下,逐步成為中國民族復興的重要推動力量。
三、 時政教學引入策略
在初中教學中,道德法治課程是對學生開展法治、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在具體開展課程改革時,需要能夠在教學中對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進行創建,在互動教學的情況下使師生能夠在此當中獲得成長。要想實現該目標,即需要教師能夠對教學設計充分重視,做好新時政材料的篩選,保證同教材內容具有科學的結合,同時通過課堂互動方式的應用使學生能夠較好地融入課堂當中,以多媒體等技術的應用切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時政形成深入的認知與理解。
(一)篩選教學素材
在具體開展時政教學時,教師需要充分地發揮引導作用,積極做好相關時政信息的精心篩選,對具有鮮活生動特征的教育素材進行選擇。教師要能夠對國內外的時事新聞進行密切的關注,對其中最新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材料進行搜集,同時需要能夠對國家重要會議的進展情況進行關注,把握領導人在不同場合中的講話精神,充分結合初中生實際聚焦相關具有緊密聯系特征的新聞事件,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教師需要做好時政材料的合理應用,時政材料,可以說是教材內容的深化與豐富,需要同教材內容具有較高的契合度以及較強的關聯性,才能夠在深化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需要注意在具體時政信息選擇時,不必全部為正面消息,也可以根據教學需求選擇一定的負面材料,以此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其在進行思考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正確的觀念。如在網上交友相關內容學習時,教師在對網絡交往的不確定性以及虛擬性進行講解時,可以對中國各地區發生的網絡詐騙事件作為時政案例開展教學。通過該類時政新聞的應用,充分指出網絡犯罪的隱蔽性以及網絡交往的虛擬性,同時指出網絡信息所具有的不確定性以及誘惑性特點。雖然在網上沖浪的過程中,暫時能夠獲得快樂與滿足,但如果長時間沉迷則會對自身的未來發展乃至家庭幸福造成嚴重的危害。通過這部分反面案例的使用,學生能對這部分不良誘惑以及所存在的危害,形成深刻的認識,在時刻對這部分誘惑形成警惕的情況下,對知識教育的現實化目標進行實現。
(二)確定學生主體
道德法治是一門對學生基本道德法治修養進行培育的課程,具有枯燥以及抽象的特點。從該方面考慮,教師需要能夠在工作中強化課堂教學設計,通過生活化體驗等方式的應用積極參與到問題分析、資料搜集、結論總結以及過程討論中,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進行充分的體現。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以自主探究的方式開展學習,切實提升政治學習效果。其中,建立時政資訊榜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式,具體來說,可以在每周第1節的政治課程開始前安排學生對本周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政策與新聞事件進行播報,時間控制在10分鐘以內。在播報的過程中,播報者通過簡潔語言的使用對相關的新聞事件進行陳述,并由其他同學從觀點以及內容等方面進行相應的點評與評比,最終由教師進行總體評價,將評價獲得的分數計算到學生的平時成績中。在學生對相關時政信息進行搜集、分析的過程中,不僅能夠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且能夠對政治課程的學習興趣以及對國家大事的關心進行有效的激發,以使其形成良好習慣的情況下保證時政教育的持續性以及經常性。除了使用該方式以外,教師也可以在班級中舉辦一個時政論壇,具體方式由教師提前對主題進行確定,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做好相關資料的準備,由教師對論壇進行主持,各個小組根據主題進行發言,并在逐個發言之后由教師進行最終的發言與總結。在此過程中,學生在不斷討論互動的情況下,則能夠使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更深的掌握,形成理性分析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可以對時政小天地進行設計,具體方式即是在教室后方對專門的時政學習角進行設立,在對相關時政主題進行確定后,對班級中的學生進行科學分組,以定期的方式對最近的時政熱點進行更新,在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的情況下,切實提升學生時政新聞關注興趣,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三)發揮微課作用
在教育活動進行中,觸動學生的心靈可以說是教育的最終目標,也是體現教育成功與否重要方式。在現今的教育活動中,需要通過新媒體技術的使用使工作能夠得到新的體現,使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夠同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融合,切實提升教學活動的吸引力以及時代感。在初中道德法治課程開展中,在時政教學方式應用的情況下,教師不僅需要做好多媒體教學資源以及網絡學習空間的運用,也需要通過微課的方式對學習途徑與資源進行積極的豐富,通過微課在具體教學中的應用,對道德法治教學的新平臺進行搭建,為學生具體學習活動的進行創設出具有生動自由的學習環境。同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微課具有短小精悍的特點,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傳播一定豐富的知識,且能夠保證知識講解的透徹性。對學生來說,該種具有互動簡捷特征的學習方式的應用也更受大家的歡迎。在現今中學教學當中,微課已經得到了較為廣泛的使用,具體形式包括有情景設計微課以及PPT微課等。其中,PPT微課是現今教學中使用率最高且最為簡單的教學方式,其主要由小視頻以及圖片等方式組成,能夠通過自動播放功能的應用形成相應的視頻,以更為直觀的方式展現及時政熱點。通過多媒體教學資源的應用,能夠在對時政教學形式有效豐富的情況下,將道德與法治課程由枯燥性向生動形象的方向轉變,使學生在樂于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情況下更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四、 結語
在初中教學中,法治道德課程是提升理論重點課程內容。在具體教學中,教師需要能夠以科學方式做好時政教學的引入,切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以及實踐性,更好地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吳錫愛.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時政教學的應用探微[J].考試周刊,2018(32):148.
[2]徐宏俊.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時政教學的應用探討[J].新校園(中旬刊),2018(1):112.
[3]邱霖昌.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15):35-36.
[4]彭曉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J].考試周刊,2017(21):163-164.
[5]岳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時政教學的應用研究[J].速讀(下旬),2020(3):129.
[6]余茶英.淺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時政熱點的引用和導出[J].中外交流,2018(42):299.
[7]柳立華.優化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8(88):133.
作者簡介:
涂政國,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豐縣實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