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媛媛 耿冬梅
(山東省威海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山東 威海 264200)
農村地區飲用水安全與水環境污染、水資源分布、水資源循環、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人們的水資源保護意識以及飲用水水質標準等要素息息相關。由于與農村飲用水安全相關的因素較多,目前在農村地區依然存在飲用水水質達不到國家飲用水標準的問題。在經濟落后的山區、偏遠地區、干旱地區和少數民族居住區,飲用水主要來自河水、渠水、水庫水等地表水以及蓄存雨水,這些地區飲用水受季節氣候和降雨的影響,水體中通常含有大量的泥沙和細菌,導致水質變化很大,飲用水安全問題較為嚴重。此外,水資源是一個不斷循環的動態系統,由于城市污染物的違規排放給地表水和地下水環境造成污染,導致城市郊區農村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這也是當前對農村飲用水安全造成影響的一個重要原因。
農村地區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固體垃圾和生活污水,農民在開展農業種植的過程中使用農藥和化肥也會造成污染。其次,農民在發展畜禽養殖業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畜禽污水和畜禽糞便,這些固體和液體污染物會擴散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給飲水安全造成危害,污染物中的有機物也會引起細菌大量繁殖,而且隨著降雨會加劇污染物的擴散。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廣泛地分布著大量鄉鎮企業,這些鄉鎮企業的存在和發展有效地促進了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鄉鎮企業在工業生產的過程中會產生工業垃圾和廢水,而且由于鄉鎮企業具有分布范圍分散、種類多樣和總量大的特點,其難以實現及時和高效管理。加之鄉鎮企業和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較為薄弱,加劇了對農村水環境和飲用水的污染。
目前我國在工業區和城市建立并實施了水資源保護管理辦法,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并沒有形成針對性的水資源保護管理辦法,而且農村地區水環境具有其特殊性,現有的工業區和城市水資源保護管理辦法不適用于農村地區,導致農村地區水資源保護管理水平低下。目前大部分的鄉鎮沒有劃定水資源保護區,也沒有按照國家水資源保護的相關規定執行水資源保護申報,導致農村地區水資源保護不力,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
根據國家農村地區飲用水水質監測規范規定,農村地區在開展飲用水水質監測工作時需要達到以下幾點要求,其一,當地水質監測部門的水質監測范圍必須覆蓋轄區內80%以上的鄉鎮。其二,要按照飲用水水質監測規定要求隨機選取一定數量的水質監測點位并對點位水質狀況開展全面的跟蹤監測和動態分析評估,水質監測的主要指標有:供水流量、消毒狀況、建設情況、運營狀況、覆蓋范圍等。其三,按照飲用水水質監測規定每年的枯水期和豐水期在水質監測點位最少各完成一次水質取樣工作,并按照《飲用水衛生標準》要求進行水質檢測,結合消毒劑的使用情況對水體中的陰離子合成劑、溶解性總固體、總大腸桿菌等指標完成檢測。其四,在水質監測工作中還需要秉持著“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工作理念對水質監測工作進行積極創新優化。
長期以來,農村飲用水工程建設單位和管理單位受到客觀建設條件和建設及運營成本等因素的制約,通常將注意力放在了解決農村當地有無飲用水的問題以及飲用水的供水量是否充足兩個方面,對水質監測則不太關注,對水質安全的要求也并不高。農村飲用水工程在建成后通常只對水源進行一次水質檢測,在工程投入運營后管理部門、鄉鎮和群眾對水質監測并不太關注。
我國農村地區飲用水水質監測工作相對于城市飲用水水質監測工作而言起步時間較晚,導致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體系建設步伐明顯落后于城市,直觀的表現就是水質監測的手段落后和能力有限。目前很多農村地區飲用水工程管理部門沒有將水質監測網絡有效地覆蓋到供水村鎮,在一些小范圍集中供水工程中通常沒有配備必要的檢測硬件和檢測人員,在分散式供水工程中缺少規范化的水質監測制度,沒有做到對水質的定期和跟蹤監測。
目前部分縣級的飲用水水質監測主管部門在檢測工作人員結構體系建設方面不完善,飲用水水質監測相關的經費也缺少穩定可靠的保障機制。縣級飲用水水質監測實驗室的建設標準普遍較低,水質檢測的設備儀器等硬件條件比較落后,水質檢測工作人員的技術經驗和業務水平也較低。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飲用水水質監測實驗室的建設數量整體較少,而且建設標準也良莠不齊,隨著對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的要求不斷升高,各地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主管部門應當加大對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實驗室硬件配套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遵循著“合理布局,統籌規劃,注重實效,分期實施”的原則有序推進當地農村地區飲用水水質監測實驗室的硬件配套設施建設,通過提升農村地區飲用水水質監測實驗室的硬件配置水平為實現對農村飲用水多項水質指標的高效準確監測奠定硬件基礎。
具體而言,要根據當地農村飲用水等級,飲用水污染特點和水質監測需要為當地農村水質監測實驗室配置與之相應數量和種類的水質監測儀器設備,必要的時候應當采購進口高端的水質檢測儀器設備。同時,可以對現有的水質檢測儀器設備的性能進行拓展和升級,充分挖掘現有儀器設備的應用潛力,提升檢測儀器設備的檢測效率和檢測精度。此外,應當加強對水質檢測儀器設備的日常管理,利用現代信息化手段建立水質檢測儀器設備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信息化管理平臺對檢測儀器設備的型號、分類、功能、指標、歸屬部門、直接責任人等信息進行高效統一化管理,也能夠為水質檢測儀器設備管理信息的共享提供便利,進而構建起網絡化的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體系。
高水準的飲用水水質檢測技術應當滿足檢測效率高、檢測精度高、檢測成本低三個條件。目前我國農村地區飲用水水質檢測技術水平整體較低,因此,應當積極引進先進的飲用水水質檢測技術對我國當前相對滯后的農村地區飲用水水質檢測技術水平進行提升。例如平板計數法在檢測飲用水中細菌指標方面具有檢測結果精確、檢測范圍廣泛和操作靈活便捷等優點,能夠高效準確地完成對農村飲用水中細菌總數指標的檢測,因此可以引進平板計數法來取代現有的飲用水細菌總數指標檢測技術。染物組群技術的應用能夠顯著簡化水質監測工作流程,既可以大幅提升檢測工作效率又可以有效地節約檢測經費,因此引進染物組群技術來取代現有的飲用水檢測技術能夠滿足不斷提高的飲用水水質檢測要求。
當前我國很多地區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能力較為薄弱,然而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涉及的影響因素較多,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強化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能力建設。
第一,規章制度層面的制定與完善。各地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主管部門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完善的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規章制度,通過制定飲用水水質檢測規章制度,對檢測中心各個崗位的職責以及檢測項目的操作流程進行明確。此外,根據當地農村飲用水污染特征和水質檢測需要制定飲用水水質定期檢測制度,并在年終考核目標和年度工作計劃中對其有所體現。
第二,發展多樣化水質檢測手段,提升水質檢測能力,實驗室水質檢測和定期水質檢測已經無法滿足農村飲用水不定期抽檢、應急水質檢測和流動性水質檢測的需要,因此,各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主管部門和檢測中心應當積極發展不定期抽檢、應急檢測和流動檢測技術手段,以滿足突發事件、特殊時期和偏遠地區水質檢測需要。
第三,統籌水質監測資源配置,協同構建起由供水企業自檢、縣級檢測中心檢測以及飲用水衛生行政部門監督的飲用水水質監測三級管理體系,實現飲用水水質監測體系高效運營。縣級農村飲水工程在建設完成投入使用后,應當建設必要的配套的水質檢測中心,并委托協同規模化供水企業、衛生行政部門以及環保部門構建起多部門聯動的水質檢測協同機制,同時建立起完善的水質檢測規章制度、水情公布制度、水質通報制度以及水質信息數據共享機制,確保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體系工作目標統一,體系運行高效持久從而優質地服務于農村飲水工程。此外,縣級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中心要重視水質檢測業務能力培訓,并在縣域之間經常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水質檢測技術經驗交流學習活動,建立技術創新和推廣激勵機制,有力地鼓勵新技術的創新與推廣應用。
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體系的構建主要涵蓋三個層面,其一,政策和資金層面,各地農村地方政府要重視農村飲用水工程和水質檢測中心的建設和投入,在政策和資金方面給予農村飲用水工程及水質檢測中心建設和運行大力支持。其二,統籌管理層面,各地地方政府和供水主管部門要對農村環境衛生、不同供水水質、不同供水方式、不同供水目標進行統籌管理,確保供水目標的實現。其三,水質監測方案層面,根據集中式供水工程、分散式供水工程、分級供水工程制定飲用水水質監測方案,對供水管網水源水質、供水企業出水水質和供水管網終端水質進行嚴格檢測,需要注意的是,尤其要重視對人口較為集中地區飲用水水質的檢測。
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監測是一項系統化的工作,涉及的相關部門眾多,環境監管部門作為承上啟下的中間單位,其監管作用在保證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應當優化環境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能,建議從以下幾點入手對環境監管部門的監管職能進行優化。
4.5 .1 完善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監督制度和法規
農村飲用水供水系統有著較強的專業性,其由蓄水、凈化、輸水、配水等環節構成,為保證環境監管部門職能的高效發揮從而有效保證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穩定,就需要制定出完善的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監督制度和法規。環境監管部門在制定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監督制度和法規的過程中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利用法律手段將相關部門的職責細化和明確,將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監測工作落到實處。
4.5 .2 做好相關部門之間的配合協調
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監測涉及國家水務主管部門、地方政府管理部門、環境監管部門、供水工程建設部門、供水工程運行管理部門、各縣級水質檢測主管部門、各農村飲用水水質檢測中心等多個部門。環境監管部門作為承上啟下的中間部門,應當做好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使得相關部門之間有機協調配合和各司其職,履行好各自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4.5 .3 加強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監督執法力度
環境監管部門日常監督工作的細化和深化是保證農村飲用水水質安全的關鍵點,一方面,要切實做好農村飲用水水源的日常監測和保護監督,對日常水質監測工作進行規范,做好水質的日常定期抽檢和檢測結果,提升水質日常監測工作透明度。另一方面,做好供水企業的日常水質消毒凈化和水質監測監督,及時發現日常供水中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一旦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的供水工程立即要求其進行整改完善并對整改過程全程進行監督。此外,環境監管部門可以在轄區內篩選出一批供水工程典型工程,發揮典型工程的榜樣作用,在區域內營造出良好的行業氛圍和社會氛圍。
農村飲用水水質監測主管部門需要加強對飲用水供水設施以及飲用水水質檢測管理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飲用水供水系統蓄水池水質監測和管網消毒監測,并嚴格定期對飲用水供水設備做好巡視整修和維護保養等管理工作,及時發現供水管網存在的問題以便及時將隱患排除。除此以外,還要加強突發事件飲用水水質應急監測機制的建設,在農村飲用水供水站構建飲用水突發事件應急領導小組,將具體的崗位責任落實到個人,在每個供水點設置專門的工作人員進行全天候輪班值守,并對值班崗位人員的姓名和聯系方式進行公示,一旦發現供水點出現故障便可以及時啟動突發事件應急監測機制,對供水工程的關鍵點進行水質跟蹤監測,并將相關數據及時通報給事故應急搶修部門,為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農村飲用水安全是衡量農村地區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判斷一個地區和一個國家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依據。長期以來,消毒處理是我國農村地區飲用水消毒的主要措施,由于農村供水設施簡陋、消毒工藝簡單,人們的飲用水消毒意識不強,導致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時有發生。隨著近年來國家對農村飲水問題的重視和農村飲水工程的大量建設并投入運行,使得農村地區的飲水問題得到了顯著改善。然而農村飲水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飲用水水質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依然存在。基于此,首先,各地方政府要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和飲用水安全方面的宣傳和教育,提升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和對飲水衛生安全的認識。其次,要提高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水質消毒處理技術,加強飲用水安全工程的管理與維護。再次,要強化飲用水和水質監測及監督管理,積極引進先進的水質檢測技術和儀器設備,實現從供水源頭到終端用戶的全程水質監測和控制,為農村飲用水安全樹立起牢固可靠的安全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