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亞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云南 昆明 654100)
開展冬季馬鈴薯和夏季優質水稻輪作,打造'水稻+'糧經水旱輪作模式,既可促進馬鈴薯和水稻優質高產,又能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形成馬鈴薯和水稻相互促進的高效節本良性循環,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以下對優質水稻與優質馬鈴薯輪作進行分析。
馬鈴薯是茄科草本植物,為菜糧兩用作物。馬鈴薯喜涼,最適生長溫度為10℃~20℃。在廣東地區適于冬作,其他季節輪作非茄科作物,既可改良土壤,也有利于病蟲害防治。馬鈴薯常與水稻、蔬菜輪作。糧食產區一季水稻,一季馬鈴薯也是不錯的選擇。而紫色馬鈴薯是十大健康食品之一,它富含黃酮類花青素,比普通馬鈴薯的營養成分更多一些。花青素是天然的抗氧化物質,十分有利于人體的健康,人長期食用它可以清除人體內的自由基,增強人體的免疫力,并且可以抗衰老、抗癌;對老年人來說,可以降血脂,起到保護血管的作用。2020年,云南紫馬鈴薯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731.25hm2。紫色馬鈴薯的價格比普通馬鈴薯的價格高一倍,現如今,人們更加追求營養健康食品,水稻與馬鈴薯輪作發展前景一片光明。
一般情況下:大春馬鈴薯在8月-10月左右可以收獲;2-8月市場上所售的馬鈴薯品質都不好,并且價格十分貴。在此期間,老百姓的餐桌、飲食上大大減少了吃土豆的頻率。種植優質冬馬鈴薯完全可以彌補市場上的空缺,更可提高種植戶收益。
大春馬鈴薯生長期在夏季,一些優質馬鈴薯特別容易感染晚疫病,嚴重影響馬鈴薯的品質和產量。所以,將同一品種的馬鈴薯種植改在冬季,可以大大降低馬鈴薯晚疫病的發生。
水稻田對土壤有保肥保水等作用,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氣情況。這樣,土壤的養分可以更好地轉化,將水稻與馬鈴薯進行輪作,有利于提高馬鈴薯品質以及產量,減少病害的發生。
優勢品種和特色產品是指大類的農產品里有特色的品種,是經過長期的選種和培育挑選出來的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的農產品,一些地方的優良品種和技術得到了傳播,在適宜的土壤上落地生根,并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高度認可。因地制宜選擇種植地塊、種植品種,達到高質、高效的目的。
好種出好苗,好苗才能有好長勢,才會有好收成。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水稻種植有了巨大的發展,近十多年以前,經國家審定的優質稻品種越來越多,且水稻種子市場規范。結合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選擇優質高產、高抗水稻品種。就目前,馬鈴薯品種繁多,但是各省市地區馬鈴薯種植大多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區種植的品種不同。選擇馬鈴薯種薯時,應注意馬鈴薯塊莖成熟后需要休眠一段時間,具體時間也是不固定的,大約有30~150天,具體的天數取決于馬鈴薯的品種。在塊莖休眠期間,塊莖是不會發芽的。薯塊特別容易腐爛,因此,需要格外重視馬鈴薯的種薯來源。在大多數情況下,大部分種薯都處于深度休眠狀態,而目前的種薯發芽控制技術還不是特別先進,很難讓未成熟的薯塊在幾天內發芽,即使采用整薯播種,但由于出苗延遲,產量會降低很多。
第一,在整田的當天上午,農民需要將種子放在篩子或簸箕中進行曬種,到了下午六點鐘左右,再將種子放入到干凈的水桶中,倒入充足的清水并進行不斷地攪動,然后將浮在水面的秕谷全部撈出,倒去污水后,用清涼冷水預浸24小時左右。最后,把浸過的種子全部撈出后馬上瀝去水分,放在濃度為4‰的多菌靈藥液中繼續浸種36個小時以上,重復以上步驟后即可完成殺菌工作,隨后可以播種。第二,播種前按每畝大田配套30平方米秧床的標準,備足90公斤腐熟細糞﹑30公斤干凈稻草,0.4公斤幅寬2米的新地膜。苗床做好后,待墑面泥漿軟硬適度,撒種后種子入泥半粒谷時,搶墑播種,播種要求分墑定量,每平方米苗床播種130克左右為宜,播種操作技術按“撒遠補近,分次落谷”的方法進行,確保播種密度均勻一致。第三,立夏前后栽秧,保證在立夏至小滿節令內完成。確保秧齡35—50天,葉齡4.5—5.5葉移栽完成。第四,合理密植、規范條栽、定量基本苗。采用寬行窄叢的條栽規格,放寬行距,縮小株距,發揮邊際優勢,提高結實率。采取單行等行的條栽方式:株行距為10×30厘米,每苗帶蘗2—3個,畝栽基本帶蘗苗2—4萬苗,確保移栽30—40天后,最高莖蘗數到20—24萬。第五,施肥除草,秧苗成長過程中,需要做好除草除蟲工作,同時要對水稻進行施肥管理。秧苗在抽高后長出第一節稻莖時,需要施肥能保證穗米飽滿,每畝地施氯化鉀5kg、尿素4kg左右,水稻秧苗健康,才能提高水稻的產量。第六,秸稈還田,稻穗垂下后,就可以進行收割,使用收割機將稻穗進行分離,收獲稻谷,然后將田地進行修整種植冬馬鈴薯。
第一,在水稻收割之后,需要及時地將田里的水進行排放,并將土地進行晾曬,清理稈棵、稻茬等。然后對田地進行翻地,為了保證馬鈴薯在種植期間能擁有足夠的養分,需要施底肥每畝地撒1000~1500kg腐熟的農家肥或者是撒500~800kg的腐熟滅蟲雞糞,配合硫復合肥80kg、敵百蟲5~10kg。第二,將馬鈴薯進行催芽,可以將馬鈴薯種薯放在15度左右的室內進行避光催芽,待其長到7mm左右時即可見光曬芽,一個月后即可進行削芽塊。切塊前要精選種薯,剔除病薯、爛薯以及畸形薯等不符合種薯質量標準的薯塊,剩余的馬鈴薯可以切成25g大小左右的芽塊,最好放在通風的地方進行晾曬,或放到中性滑石粉中促進刀口愈合。而箱式育苗則需要控制好育苗的溫度并配置營養土。第三,種植時可以在播種前覆蓋膜布,這樣方便進行烤地,也能很好地避免出現出苗不齊的現象,膜內的溫度達到7度左右的時候進行播種,使用打孔器進行播種將其用濕土進行封孔眼。也可以采取播后覆膜的方式,按照間隔相同的距離種植薯苗,然后施肥并噴灑除草劑,再覆蓋地模。第四,種植管理,種植半個月以后要進行引苗操作,然后出苗后要馬上進行澆灌,一刻也不能耽誤,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營養吸收,為開花提供充足的水分,隨后將馬鈴薯收割,使其莖葉直接還田利用。馬鈴薯莖葉還田后,要將土地進行翻耕,加快馬鈴薯莖葉的腐爛速度,這樣一來,可以產生多種微生物,為種植水稻提供必須地養分。第五,在海拔600-800米的區域于9月中下旬開始進行播種,海拔800米-1300米的區域在11-12月中上旬播種。壟距80厘米,壟底寬70厘米,行距30厘米,株距25厘米,種植密度以6500-7200株/畝為宜。第六,種植水分管理,馬鈴薯植株在不同的生長時期對水分的要求不同,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水分控制管理。幼苗期要求適當的土壤濕度,前半期保持適度干旱,然后保持濕潤,原則是不旱不澆。一般在株高10cm之后要及時灌水,保持土壤水分含量為田間持水量的60%-70%。澆水時應該小水勤澆,切忌大水漫灌;盛花期要保持水分充足,土壤水分含量需要保持在 70% 左右,避免表土發白、干旱;在結暑期的前期要適當控制土壤水分,盡量少澆水,避免土壤因水分高而板結,為馬鈴薯塊莖的膨大創造條件;在結暑期的后期至收獲期,仍然要控制土壤水分,避免澆水,避免病蟲害在潮濕環境中滋生,避免在收獲前出現爛薯現象。第七,馬鈴薯要求鉀量最大,其次為氮肥、磷肥,建議施用馬鈴薯專用復合肥。
該項試驗區域位置在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跑馬村的河谷地區,海拔1300左右,冬季霜凍小。氣候和環境非常適合進行水稻與優質馬鈴薯輪作試驗。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地處云貴高原北部邊緣,屬川滇經向構造帶與華夏東北構造帶結合過渡部位,南北最大縱距84.6公里,東西最大橫距51.2公里。東川區紅土地境內山高谷深,地勢陡峻,以小江為界,東側烏蒙山系,最高峰“牯牛寨”海拔4017.3米(開花洋芋最優產地李子溝村位于此);西部為拱王山系,最高峰“雪嶺”海拔4344.1米,為“滇中第一峰”。東川境內金沙江與小江交匯處的小河口,海拔僅為695米,系昆明市海拔最低點。由于東川境內為世界深大斷裂帶,地質侵蝕強烈,形成典型的深切割高山峽谷地貌,水稻多種于河谷地區。
東川區的年平均氣溫可以達到14.9℃以上,極端最高的氣溫能夠達到42℃以上,極端最低氣溫可以達到-7.8℃。年平均降水量約為1000.5毫米,月最大降雨量為208.3毫米,日最大降雨量為153.3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月~9月。年日照時間為2327.5小時,年蒸發量1856.4毫米。多為西南風。相對濕度可以達到76%。加之境內氣流、降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典型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適合發展特色農業。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現有的特色優質農產品:“開花洋芋”“烏龍米”“大營盤葡萄”“金沙小芭蕉”“望廠百花桃”“格勒疙瘩金紅薯”“東川面條”等。與本文相關的有“開花洋芋”“烏龍米”。
4.3 .1 烏龍米
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居住著回族、漢族等民族,其民風質樸、勤勞、土地肥沃、地上無廠地下無礦。烏龍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民風成了東川區優質大米主產區,烏龍米在東川頗有名氣。
4.3 .2 開花洋芋
開花洋芋的最優產地在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銅都鎮李子溝村,位于東川巍峨雄偉的牯牛山腳,山高谷深,環境幽雅,氣候宜人。土壤類型以黃棕壤、棕壤土、沙壤為主,所含有的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鉀等四種養分較為豐富,特別適宜馬鈴薯生長。獨特的生長環境和土壤特性孕育的李子溝洋芋,紅皮黃肉,蒸煮后自然裂開,表面形成一層淀粉結晶,形似清晨沾著露水的花瓣,表皮粉糯,肉呈淡黃色,質地酥松,口感軟糯細膩、濃郁鮮甜,故得名“開花洋芋”。開花洋芋營養豐富,Vc含量為8.34mg/100g,鈣含量為50.2mg/kg,干物質含量為23.3%,鉀含量為0.409%,鈉含量為4.30mg/100kg。2020年“東川大洋芋”獲得農業農村部頒發的“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最為出名的是銅都鎮李子溝村種植的“李子溝開花洋芋”,有“東川大洋芋”精品之美譽。李子溝開花洋芋兩度受到中央電視臺《焦點訪談》欄目關注,“開花洋芋”品牌再度升級,聲名鵲起。李子溝開花洋芋上市時間為9-10月,自2018年由昆明八角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統種、統收、統銷”,每公斤收購價6-8元,挑選包裝后,產量不高、種植面積也不大,市場供不應求,通過線上線下雙重模式進行銷售,統一售價為36元/2.5公斤。
自2017年以來,在海拔1300左右的烏龍鎮跑馬村的河谷地區采用優質水稻和優質馬鈴薯輪作,種植的面積達到300余畝。
采用水稻精確定量栽培技術、綠色防控技術、稻魚共生等技術,品種選擇滇禾優34、滇禾優615、云恢290、云粳39,宜香107、滇隴201、云粳37等優質品種。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大田移栽,9月收獲。平均可畝產優質稻谷約610公斤,按65%出米率,平均畝產優質大米400公斤,每公斤市場價7元計算,畝產收益2800元。
11月播種,次年4月收獲。品種選擇開花洋芋、9-7、合作88等,平均畝產2200公斤,按市場價4元/公斤計算,畝產收益8800元。
小春馬鈴薯品質雖不及大春開花洋芋、9-7,卻優于大春青薯、麗薯、昆薯系。而且小春開花洋芋基本沒有染晚疫病,使得品質大大提高。“開花洋芋”品牌聲名鵲起,遠銷省外,但在每年的2月-8月市場上是空缺期,需要積極推廣種植冬馬鈴薯,在4月以后消費者還能吃到如此品質的洋芋,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因此市場上供不應求,基本在東川本地就銷售一空。
綜上所述,在海拔1300左右的水稻種植區,重點是冬季霜凍小的地區,因地制宜采用優質水稻和優質馬鈴薯輪作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優質水稻與優質馬鈴薯輪作試驗取得良好的效果。充分證明優質水稻和優質馬鈴薯輪作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土壤質地結構、促進農業生態良性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