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娟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農業農村局,山東 臨沂 276000)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大大調動了農民小麥栽培種植與管理的積極性,但是,在栽培管理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卻對小麥生產有較多影響。
1.1 .1 播量
播種量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小麥幼苗過密或營養水分不足,出現弱苗和倒伏現象。例如:小麥播種量高,就會造成群體空間郁閉、麥苗生長空間擁擠現象,進而減緩生長速度,降低抗性,引發病蟲害;而播量太小,容易造成缺苗、斷壟、少壟,導致麥苗發育不良和產量低下。因此,小麥播量要適度,要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因時因地制宜,在種子、播期氣候、土壤肥力、水分等綜合因素良好的條件下,精量播種。
1.1 .2 化學除草劑使用
①除草劑品種不同,其滅生性、選擇性特點,以及內吸性、觸殺性也具有差異。目前,除草劑以施藥對象、劑型、化學結構等分為不同類型。因除草劑效果好、省工、省時特點,在小麥種植中應用廣泛。但不管哪種藥劑,若使用不當,盲目加大用量,不但會影響除草效果,還會導致小麥葉片黃斑、葉鞘枯爛等現象,更嚴重的還會發藥害。
②用藥時間。一些小麥缺乏高抗性,染病后,往往在小麥拔節封壟或小麥抽穗開花后對麥穗用藥,這樣會錯過小麥病害最佳防治時間。小麥返青期時,甲基二磺隆是對節節麥有效防治的除草劑之一。但在實際過程中,有不少的農戶選擇年后噴施除草劑,施用方法是全田噴霧,不僅雜草能接觸藥液,小麥也會接觸藥液,年后的小麥相比年前的小麥,對于除草劑相對比較敏感,甲基二磺隆更加明顯,因此,年后使用甲基二磺隆,很容易導致小麥發生藥害。
1.1 .3 整地誤區
很多地區為提升小麥產出效益,控制畝耕作成本,旋耕技術應用比較普遍。但該技術效果不如深翻深耕,播種土層較淺,基本都在20cm以下,土壤通透性不佳,長期用會造成土壤板結、過堿、肥力降低的現象。地下部分與地上部分不協調,蟲卵、病源仍留在地下。
1.1 .4 水分管理不當
小麥進入拔節期后,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 期,水分管理是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1kg小麥約需1000至1200kg的水分,但30%至40%會被蒸發,小麥生長期降雨量占需水量的1/4左右,麥田應避免同時灌溉,一般情況下,播種后至拔節前,日耗水0.4方/667m2;拔節至抽穗期,日耗水2.2至3.4方/667m2,抽穗至成熟期,日耗水4方/667m2。很多地區直接地面灌溉,造成水資源浪費,墑情效果較差。
1.1 .5 凍害與倒伏風險加大
①凍害。據氣象部門預測3月下旬至4月下旬期間,“倒春寒”概率情況的增 加,有多次冷空氣 活動,對小麥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再加上去 年秋種期間,部分地塊搶墑播種,播種偏早,播量偏大,旺長現象突出;越冬期間全省多次遭遇強冷空氣和寒潮天 氣,部分麥田遭遇不同程度凍害。凍害的發生,常見越冬期、早春期,會導致麥穗生長停滯,降低產量。發生凍害,常見于選種不當,小麥品種抗寒能力差,冬水澆晚,會加劇凍害;或播種期過早,若遇到低溫或極速降溫時,導致葉片凍傷,造成葉片發黃干尖枯死。還有一些地區秸稈還田的田塊,土壤不實,保溫保水性能差,根系下扎困難,遇到低溫天氣,容易形成凍害天氣。土壤貧瘠地區,墑情差,小麥植株長勢弱,會受低溫影響較大。
②倒伏。若氣候條件適宜,小麥生長速度加快,易造成基部 節間細長,抗倒性減弱。
1.1 .6 病蟲草害發生隱患較大
今年全省麥田多種病蟲害將中等程度發生,防 控形勢依然負責嚴峻。目前全省麥田溫度回升較快,墑情普遍較好,有利于病蟲草發生危害。
山東省是我國小麥生產大省,地處中國東部、黃河下游,地近黃海,地跨中緯度區,北緯34o22′至36o13′,東經117o24′至119o11′之間,總面積17191.2平方公里,南北最大長距228公里,東西最大寬度161公里。屬于暖溫帶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具有氣候適宜,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等特點。年平均氣溫13.3℃,年降水量793.9mm,年日照市數2314小時。但多數情況下,生產條件差異較大,春季干燥,風大,夏季高溫、高濕,伴有秋旱,冬季干冷,雨雪稀少,灌區與旱區,高、中肥與旱、薄地并存,導致生物和非生物災害頻發,成為影響山東省小麥生產和品種利用的主要因素。
1.2 .1 受大陸性季風氣候影響,在小麥生育期間旱、澇、霜凍等農業氣象災害頻繁發生。
1.2 .2 隨著氣候逐漸變暖,無霜期縮短,冬春干旱加劇,春季倒春寒凍害、中后期暴雨引起倒伏和雨后高溫、干熱風逼熟及收獲期降雨引起穗發芽等非生物災害頻發,同時,由于玉米秸稈還田和旋耕面積擴大以及越來越普遍的大播量等因素導致赤霉病、根(莖)腐病、紋枯病、黃花葉病毒病、葉銹病、白粉病等病害發生越來越嚴重,已經成為常發病害。此外,條銹病新小種的出現導致部分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品種及新審定品種抗病性喪失,發病較重。
2.1 .1 測土配方施肥
為搞好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應優化麥區施肥結構,有機、無機相結合,增施有機肥料,引導農民積極漚制農家肥和有機復混肥料,提高有機肥施用面積,堅持“氮磷配合,施足底肥,合理基追、補鉀”的原則,一般在8月底以前至9月中旬,完成采土化驗任務,以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減少肥料浪費、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目的,在合理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產量水平300kg/667m2的地塊,可施氮肥6kg/667m2左右,磷肥(P2O5)5至8kg左右;產量水平0>310至450kg/667m2的地塊施氮肥7kg/667m2,磷肥10kg/667m2,鉀肥2kg/667m2;產量水平0>460kg/667m2以上的地塊施氮肥8kg/667m2,磷肥14kg/667m2,鉀肥2kg/667m2。
2.1 .2 整地
①土壤處理。為及時掌握小麥土壤墑情,為春耕生產提供依據,在雜草或病害發生嚴重的地塊,應選用合適的藥劑進行土壤消毒處理,通過手持式土壤水分速測儀對耕層水分進行測定,土壤平均含水量21.6%(V/V),土壤墑情平均為25.4%(V/V)。
②深松耕翻。連續多年播前只單獨旋耕的麥田,容易形成犁底層,影響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和養分,為打破犁底層,可采用山東大華牌2BMYFS-14/7型小麥深松免耕施肥播種機播種,促進小麥整體長勢轉旺,實現單株有效分蘗數。
③耙耢鎮壓。鎮壓能起到平整地面、壓實土壤、提墑保墑、增加土地溫度、減少水分蒸發、清除雜草的作用,進而促進麥苗根系對耕層土壤水分的吸收,使麥苗的抗旱能力得到增強,滿足小麥返青期對水分的需求,促進小麥返青,達到壯苗的目的。
除了確保種子外觀飽滿和試驗結果達標外,應選用提純、復壯,確保純度(99.0%以上)和發芽率(5%)、水分(13%)達標的品種,以矮稈抗寒、抗倒伏、優質半冬性品種為主,晚茬搭配早熟弱春性優良品種,并考慮此品種在范圍時間內品質、豐產性、適應性、抗性等因素。種子處理時,為預防生長期中紋枯病、全蝕病等常見病害和抑制地下害蟲,可選用五唑醇種衣劑對種子進行包衣、拌種。
2.3 .1 小麥播種期間,播后出苗質量好壞,與天氣條件、土壤墑情、適期播種有很大關系,若前茬作物收獲前做好澆水、造墑工作,底墑水條件良好,可選用大畦播種,避免水資源浪費,反之,可采用小畦播種,確保麥苗穩健生長。
2.3 .2 播種方法
采用小麥深松免耕施肥播種與小麥旋耕施肥播種,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麥田機械化播種,采用機械條播、行距播種時,行距控制在15cm;寬窄行播種,寬行20cm,窄行10cm。套播麥田時,需采用等行距播種,行距12cm左右。用2BMQF-7/14全還田防纏繞免耕施肥播種機播種,此種方式可使單株有效分蘗數達到4至7個,較傳統旋耕施肥播種機播種的單株分蘗數可增加3至4個,對促進小麥單株次生根系深入、苗壯和長勢。
2.3 .3 查苗補種,因地因苗管理
播種后1至3天,挖好毛渠,及時查苗補種,補種前用水浸種24小時,以縮小田間苗齡的差距,可在拔節期結合苗的生長情況,合理肥水管理。例如:春季未進行肥水管理 的一、二類麥田,或返青期追肥量不足的麥田,均應在拔 節期進行追肥澆水,以促弱 轉壯,地力水平較高、群體適宜的麥田,肥水后 移,在倒二葉露尖時,控旺促壯,追尿素10至15kg/667m2,或追鉀肥5至10kg/667m2,提高植株抗倒性。
針對目前全省小麥苗情特點,今年小麥下一步田間管理, 要堅持以“科學肥水運籌,精準綠色防控,增粒數,增粒重” 為原則,以“防‘倒春寒’、防倒伏、防干熱風,抗災奪豐 收”為重點,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類指導,切實抓好關鍵 措施落實,確保夏糧實現豐收。
2.4 .1 保溫抗寒
小麥的拔節期一般是處在春季,此時溫度較低,抗寒能力下降,若不及時保溫抗寒,影響小麥幼穗生長,可以適當地在田間灌水,提高水溫,增強土壤的導熱能力,進而防止地表溫。
2.4 .2 水分管理
①酌情澆好開花灌漿水。小麥開花期至開花后10天左右, 若墑情適宜,則不必澆水;若墑情不適宜的話,應適時澆水 并應控制水量,不宜大水漫灌,以保證小麥籽粒正常灌漿, 提高籽粒飽滿度,增加粒重,同時還可改善田間小氣候,抵 御干熱風的危害。此期澆水應特別關注天氣變化,不要在風 雨天氣前澆水,以防倒伏。
②采用抗旱保墑措施。通過地面灌溉、噴灌、滴灌或地下管道輸水與管道灌溉等方式,能實現小麥節水灌溉,噴灌具有節水、不破壞土壤結構的特點,應用廣泛,地下管道輸水與管道灌溉輸水速度快,可減少蒸發,達到降低成本、省地、省力的作用,播前貯蓄灌溉,土壤濕度可達到80%以上,進而獲得較高的增產和經濟效益。
③澇害比較嚴重的話,施好接力肥,提高拔節孕穗肥的施肥量,低溫環境下,要多施熱性農家肥,提高土壤的溫度,或提高磷、鉀肥的施用比例,促進小麥根部的生長。
2.4 .3 肥料管理
拔節期或拔節后開始追肥,促根增蘗,增加穗粒數量,以控制群體徒長,達到高產目的。尿素是追肥的最佳選擇,施用量應控制在每公頃150至225kg左右。此外,氮、磷、鉀等底肥的搭配應合理,肥量要充足。
因麥田秸稈還田和免耕技術的應用,田間植株殘體增多,有利于赤霉病菌源的滋生與繁殖。也有一些地區麥田播種比較早,土壤濕度大,若田塊周圍繞有較多的自生麥苗不及及時清理,將引發葉誘病和麥蜘蛛等病蟲害。白粉病,主要危害小麥的葉子、莖干還有穗,導致小麥生長受到阻礙。小麥白粉虱、吸漿蟲,吸食小麥籽粒的漿液,爆發期會導致小麥麥粒干癟、空穗。
2.5 .1 藥物防治
①當地氣溫較高,麥苗銹病應做好防治,可選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70g兌水45kg噴霧防治。小麥紋枯病防治時,可選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70g兌水50kg噴施。或在孕穗期,用禾枯靈、粉銹寧兌水噴施防治,可以有效地防治紋枯病,兼治白粉病等。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至1.0%時,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至80 g/667m2,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至50g/667m2,或30%醚菌酯懸浮 劑50至70ml/667m2,或30%吡唑醚菌酯懸浮劑25至30ml,對水 均勻噴霧防治小麥條銹病。小麥抽穗揚花期,若遇連陰雨或連續結露、多霧天氣,可選用430g/L戊唑醇懸浮劑15至25ml/667m2,或25%氰烯菌酯懸 浮劑100至200ml/667m2,或25%咪鮮胺乳油50至60g/667m2,或50%多菌 靈可濕性粉劑100至150g/667m2,對水均勻噴霧防治赤霉病。或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至80g/667m2, 或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5至60g/667m2,或25%吡唑醚菌酯懸浮 劑30至40ml/667m2,或250g/L丙環唑乳油35至40ml/667m2,對水均 勻噴霧防治。
②防治麥蚜蟲和小麥紅蜘蛛時,若蟲網捕捉效果不好,可用阿維菌素、蚜虱凈25ml或吡蟲啉20g兌水50kg噴霧防治。或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至40g/667m2, 或25g/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至30ml/667m2,或50%氟啶蟲胺 腈水分散粒劑2至3g/667m2,對水均勻噴霧防治。或用5%阿維菌素懸浮劑4至8ml667m2,或 4%聯苯菊酯微乳劑30至50ml667m2,對水均勻噴霧防治。
2.5 .2 物理防治
防治時,應合理輪作,降低病菌和蟲源,加強肥水管理,多施有機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抵抗病毒能力,選擇耐寒、抗病品種。在春季氣溫回升后,可通過合理密植、確保排灌通暢、及時清除麥田內雜草,清溝理墑,增強麥田長勢,防漬防旱,改變田塊小氣候,或利用捕蟲網捕捉成蟲、若蟲,最大限度減少蟲源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