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高中
(紹興上虞三豐富硒糧油專業合作社,浙江 紹興 312300)
1996年,農業農村部制定了“中國超級稻育種體系研究”項目,此后,國家正式、系統地開展超級稻研究。2000年以來,超級稻6.67hm2一季高產研究工作產量先后超過10.5t/hm2、12.0t/hm2、13.5t/hm2、15.0t/hm2。在超級稻的推廣應用中,超過13.5t/hm2的高產示范機型隨處可見。但是,超級稻的高產試驗生產與農地實際生產存在較大差異,高產再現性低,大部分是在特定年份和棲息地的小范圍內獲得的。它的特點是對環境敏感(適應性低),輸出不穩定。近年來,我國水稻產區異常天氣頻發,成為高產超級稻種植的一大障礙。另外,超級稻高產栽培的總體施肥原則是受外界條件的影響,以飽和施肥為主,影響實際施肥、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按照習慣、傳統方式種植超級稻,偏重施用氮肥、輕視鉀肥及中微肥的現象仍然存在,導致超級稻品種的產量潛力難以發揮。在高產水稻種植中,過度施肥會降低產量,而且往往會加劇病蟲害。從以上問題來看,在低溫多雨天氣下超級稻的高產栽培中,需要尋找一種既能省肥、又能減藥、又能提高效率的種植方法。運用TRIZ理論建立問題模型和最優解題模型,利用大數據技術優化光照、溫度、水分、合適的產量成分、施肥配方、合理施肥,確定水平和適當的施肥時間,空氣等因素調節超級水稻生長和諧,提高根系吸收養分的能力,促進植物健康生長,提高水稻與秸稈、肥料的比例,達到減少浪費、噴灑農藥、節約肥料,減少藥物,提高效率。
試驗在杭州市余杭區中臺通南峰村進行。黃泥田土是源自紅壤或黃壤的一個屬。土壤pH值為5.17,耕層有機質和全氮含量在平均水平以上,陽離子交換量為10.9cmol/kg,有機質為33.1g/kg,水解氮為193.0毫克/公斤,有效磷為118毫克/公斤,速效鉀164毫克/公斤。測土配方緩釋專用肥為浙江省農業廳批準的水稻專用復合肥。N、P2O5、K2O的有效含量分別為20%、8%和12%,由杭州力士化肥有限公司生產。發酵土壤酶肥用作有機肥。N≥5%,有益菌30億克,上海通用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制造;可溶性硅肥使用BioliMineralSilicone,SiO,≥70%,OskoIndustrialGroupCo.,Ltd.俄羅斯制造;速效肥使用尿素和碳酸氫銨,尿素N含量≥46%,碳酸氫銨N含量≥17.1%;馬鈴薯肥采用氯化鉀,K2O含量≥60%可溶性磷肥采用過磷酸,P2O5含量≥16%。
試驗水稻品種為引進的超級雜交稻準兩優608。
4月2日播種,大田底肥施57%的675kg/hm2三元復合肥,5月2日人工移栽,種植密度16.7~23.3cm,5月10日水稻生長。期間施尿素225 kg/hm2。灌漿期追施尿素225 kg/hm2,8月12日人工收獲,機械脫粒,茬高35厘米,8月15日復水,水稻生長期淺水頻灌,10月20日機收。
確定適合水稻種植的面積。水稻主要發展在雙季稻溫光條件不足、單季稻溫光過剩的地區,也有部分雙季稻區。長江沿岸地區是水稻開發的最佳地區之一。
高產種植水稻的關鍵是選擇一個好的組合。如果品種選擇不科學,就不能達到兩熟的目的。
我們經常在第一季種植水稻,為高產奠定基礎。水稻高產應以高產種群和一季稻生長為基礎。抓住第一季的大米。為水稻高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真正實現了兩季高產。一是適時早播。3月下旬至4月15日,進行播種。二是種植密度適中,寬行窄植。使用雜交稻再生稻,規格為17*23.3cm,保證初、再生季高產。14*30cm等。三是盡快施肥,爭取早發。一般播種期為7天左右,淺水出苗。追肥施肥,尿素75.0-112.5kg/hm2。四是科學管理水資源。追肥后,田間靠淺水施肥。中后期經常進行淺水灌溉,保持田間恒濕,濕水澆老稻,在濕潤的田里收獲水稻。五是注意防治莢枯病、稻田、莖稈病等病蟲害。
適時施適量肥,促進發芽。應在第一季稻穗滿穗后15~20天施催芽肥。尿素用量約為150kg/hm2,鉀肥用量為75kg/hm2。也可在第一季水稻全穗后15天以40mg/kg、750kg/hm2葉面噴施。這將增加第一批水稻時令大米和再生大米的產量。
在正確的時間收獲第一季的水稻。雜交稻積累再生稻的良好收獲時間是稻米在第一季成熟,不應過早。籽粒灌漿完成后,葉片產生的光合產物的運輸方向轉變為莖等。有助于在稻稈中積累物質的部分。為休眠芽的發芽和伸長建立營養基礎。如果谷物未成熟就收獲,再生芽是“分離的”。水稻長得不好,成活率和穗形成率低,但應該不是太晚了。否則,會影響到水稻的抽穗揚花階段。
確定合適的樁高。應確定樁的高度以幫助在田間收獲。一般來說,允許保留更多的再生芽。收獲時確保它是一致的,保持平切,不要斜切。
加強水稻田間管理。一是科學管理水資源。在收獲第一季水稻的三天內,潤濕田地,防止洪水泛濫和過度干燥。收獲后2-3天給幼苗補水保濕。再生后淺水層逐漸恢復,淺水層經常灌溉,干燥潮濕,成熟后落入旱田。二是適度施肥。水稻第一次收獲后約3天,噴灑105-150kg/hm2的尿素并進行水合作用。從開工到全抽穗期,可噴1125 kg/hm2的水,噴灑磷酸二氫鉀1500-2250g/hm2。用九二O15g/hm2和7.5kg/hm2的尿素在葉子表面噴750 hm2的水。三是防治病蟲害。稻谷收割后3天內,應使用津安毒素30包/hm2和地塞米松15包/hm2防治莢枯病、稻坑病、莖稈打孔病,使得蟲害情況得到及時處理。
在實驗中,我們設置了四個過程。處理1采用緩釋肥、速效肥、復合肥配合,全程添加可溶性硅肥,準確定量飽和肥量,氮肥65 kg/hm2施肥量(各處理均相同)。一是為測土配方專用肥40公斤、有機肥20公斤、可溶性硅肥5公斤、速效氮肥12.5公斤、專用肥25公斤肥料。二是為測土配方,花粉肥12.5公斤測土專用肥25公斤,可溶性硅肥1公斤,馬鈴薯肥12.5公斤,花卉保鮮肥5公斤,氮肥5公斤,專用肥5公斤,測土專用肥,總氮27.8公斤、P205:7.2公斤、K20:1.5公斤;按處理2和處理1方法,適當減少施肥量,提前施氮肥,施肥量為基肥測土專用肥30公斤,有機肥20公斤,可溶性硅肥5公斤,氮肥10公斤,測土專用肥20公斤,花卉速效肥10公斤,測土配方專用肥15公斤,可溶性硅肥1公斤,馬鈴薯肥10公斤,?;?公斤速效氮肥,總N:23.8公斤,P205:5.2公斤、K20:0.4公斤;三是按處理1減少適量施肥后,施氮肥。施肥量為基肥測土專用肥20公斤,有機肥20公斤,速效氮肥8.5公斤,測土專用肥20公斤,促花粉肥8.5公斤。1公斤,馬鈴薯肥8.5公斤,總N:21公斤,P205:4.4公斤,K20:1.8公斤;四是傳統施肥方法控制(CK),施氮肥減肥。施肥量為基肥50公斤速效氮肥50公斤可溶性磷肥50公斤速效氮肥10公斤促花肥速效氮肥?;?0公斤,測土配方專用肥20公斤,馬鈴薯肥10公斤,花卉保鮮肥速效氮肥5公斤,總N:31公斤,P205:9.6公斤,K20:20.8公斤。每處理種1塊地,4月20日前后種植,面積0.13移栽前細耕大田,用中耕機將水田耕至30厘米深,舀出起來。采用移栽機種植,種植規格為行距30厘米,行距25厘米,種植距15.18萬苗,低溫、雨季和低溫、雨季前后水稻聯合引導。
4個施肥處理的產量分別為13.80t/hm-1、14.10t/hm-1和11.48t/hm-1,與對照相比,產量均顯著提高。這說明,在寒冷和雨天條件下,適當減少氮肥的使用,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產量。但適當減施氮肥,促開花的肥料移至前5片葉施。這使您可以優化產量結構并獲得更高的產量。
在低溫多雨天氣下,前期生長穩定,穗形成效果更好,后期通過減少施肥量,可以有效提高播種量,獲得更高的產率。從經濟結構分析,處理1和處理2的產量水平相似,但產量結構存在顯著差異。處理1的有效穗數達到438萬hm-1,處理2的有效穗數為323萬hm-1。處理1中每穗平均粒數總數為274.9,而處理2中為372.8。處理1和處理2的功能葉面積指數分別為5.650和3.436。顯然,工藝2的產量結構比工藝1的產量結構合理得多。前期可用氮肥量較高,后期采用氮肥作為施氮肥的方法。
斯坦福(Stanford)應用有限差分公式。目標產量的氮需求量是使用每100kg水稻高產水稻的氮需求量計算的。肥料利用率、100公斤水稻需氮量、基本產量等數據是根據2009年和2010年“3414”肥料試驗結果和該地區水稻和土壤試驗結果得出的。以處理2為例,水稻產量為14.10t/hm2的糧食需氮量為141(100公斤大米的倍數)×1.9公斤(每100公斤大米需氮量)=267.9公斤基本產量定為7.5t/hm-1,N量是季節性土壤=75X1.6(空白試驗每100公斤水稻未施氮量)=120公斤/hm-1.本季肥料利用率=(267.9-120)÷267.9=55.20%。
抽穗前后低溫多雨條件下,全程施硅,促進和推進化肥減量,顯著提高植物種群的生產健康。治療1和治療2黑粉病發病率輕,治療3嚴重。對照的穗病率達到83.0%。說明在寒冷多雨條件下使用氮肥促花肥加重黑粉病病害。從田間病蟲害防治情況來看,處理1和處理2減少了晚稻病蟲害防治噴藥次數,減少了約27%的農藥噴施量。這說明在水稻上施硅的整個過程對健康生長和抗蟲性都有抑制作用。
政府和農業農村部沒有密切關注,沒有對該項目的支持政策,水稻生產和栽培技術研究較少,適合水稻高產的品種少,機械收割多,對稻山破壞大,收割成本過高,一定程度上發展對于水稻增效種植產生影響。
對此,為了提高認識,政府需要謹慎并投入資金,將水稻種植推廣為郁郁蔥蔥、高產的創意內容。大力培育植物苗木,適時早播,緩解季節矛盾。加強技術研究和試驗再生稻的示范推廣,促進和提高再生稻生產技術水平,將雜交中檔再生稻納入農業援助范圍,調動人們發展再生稻的積極性,提高保護性補貼。
“特級稻+再生稻”是綠色糧食生產的有效模式之一。稻谷為二收型,具有節種、節肥、節藥、節工等優點。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確保綠色食品、安全生產和環保。提高綠色食品產量的有效模式。稻谷第一次收獲后,稻殼利用稻稈進行肥料和水分管理,使休眠芽萌發,長成帶抽穗的成熟稻。其再生生長期僅需60天左右,產量可達水稻種植的50%以上。近年來,水稻生育期長,晚稻種植面臨寒露、風早等風險,一季加再生模式可導致水稻多種植。
新模式受到越來越多農民的青睞,大規模推廣超級稻+再生稻模式,實施機械化收割,降低人工成本。本次超級稻+再生稻示范種植試驗表明,第一季稻谷采用人工收獲,但大面積減少人工成本,提高產量和再生效率。
2015年,杭州水稻生產第一季遭遇了罕見的低溫和降雨,尤其是在水稻收割期。雨已經達到了20多天。在早期階段,戶外烘焙是不可能的。由于后期穗肥撒播困難,采用三質減肥法,水稻種群趨于健康,個體充分體現了超級稻的理想株型。增產效果明顯,肥料利用率高,減少噴藥次數,防治病蟲害效果好,節肥減藥增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