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濤
(吉林省通榆縣國有林保護中心,吉林 通榆 137200)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居民生活質量獲得顯著改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也不斷增強。森林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生態體系,其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保護森林是維護生態平衡、改善生態環境的關鍵舉措。在構建生態型社會理念的指導下,綠化營林工作取得顯著成就,有效改善了生態環境,但是在工作開展中也發現一些不足和缺陷。因此,相關部門要積極探索綠化營林模式,發揮森林資源的生態價值,處理好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關系。
在地球眾多生態體系中,森林生態體系占據關鍵地位,其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在遠古時代,人類依賴森林資源而滿足部落發展的物質需求,在進入到文明社會后,人類對森林的依賴性不斷增加,人們生活生產都需要從森林中獲取資源。從社會學角度分析,森林和人類屬于相互依賴的關系,森林也具有群體屬性和社會屬性。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森林資源的價值被進一步挖掘,但是森林生態體系也受到嚴重的破壞,例如亂砍濫伐行為,不僅導致生態結構失衡,還造成大量動物流離失所,甚至造成動物種群滅絕。如何保護森林資源,改善其生態環境,成為了當前世界各個國家需要思考的關鍵課題。
森林屬于一種可再生資源,其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由于樹木生長周期較長,如果森林生態遭受嚴重的破壞,則需要較長的時間恢復。開展綠化營林工作能夠幫助森林生態快速修復,發揮其生態價值,還能夠起到防治極端天氣、水土流失以及沙塵暴的作用,提升附近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
林業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支柱性產業,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市場對林木資源的資源量也不斷增加,推動了林業的快速發展。但是在以往的粗放式發展模式下,林業發展以犧牲森林資源為前提,不符合生態型社會理念。加強綠化營林工作,能夠促使林業升級轉型,趨向精細化以及生態化方向發展。
森林屬于一個獨立的生態體系,其在維護生態平衡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森林生態體系中,包含了大量的動物和植物,如果森林體系遭受破壞,則容易導致生態體系失衡,出現動物、植物滅絕的情況,誘發當地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通過綠化營林工作能夠幫助森林體系快速恢復,維護當地的生態平衡。
林業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產業,在森林資源發達的地區,林業承擔著拉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任,但是森林資源過度開采,不僅造成生態破壞,還會制約林業的進一步發展。通過綠化營林可以重塑當地的林業結構,為林業生產提供源源不斷的樹木資源,起到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作用。
隨著綠化營林工作的全面開展,其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但是當前在一些地區,綠化營林思路較為滯后,其主要體現在:第一,盲目營林,沒有綜合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人造林難以發揮其恢復生態的作用,缺少觀賞價值和生態價值,尤其在荒山營林,導致樹木的成活率較低;第二,沒有平衡好商品林和生態林的關系,挫傷了當地企業參與綠化營林的熱情和積極性;第三,沒有將人造林和自然林充分結合,甚至營林工作還對當地生態造成破壞,違背了綠化營林的初衷。
隨著市場對樹木資源需求量的持續增加,帶動了林業的快速發展。但是一些不法分子受到利益的趨使,對當地的森林資源進行亂砍濫伐,導致森林生態體系受到嚴重破壞。同時,由于森林面積較大,為監督管理工作也帶來較大難度,對亂砍濫伐行為難以進行有效的懲處。
在綠化營林中,樹種選擇屬于重要環節,通過科學的樹種搭配,可以提升人造林的生態效益。但是當前在選擇樹種中,沒有合理選擇樹種,盲目引進外來樹種,不僅對原本的生態體系造成破壞,還會降低樹木的成活率,提升綠化營林的成本。
想要保證營林質量,則要重視提升苗木栽培成活率,合理應用栽培技術,但是當前開展營林工作中,一些施工人員缺乏技術能力和專業知識,在栽培技術應用方面存在偏差,進而導致苗木栽培成活率較低。
在完成營林工作后,需要通過合理的后期養護確保質量,避免發生病蟲害,但是當前在實際工作中,后期養護工作沒有落實到位,樹苗成活率較低。同時,在開展后期養護中,沒有針對當地常見的病蟲害進行綜合防治,病蟲害在人造林中蔓延,也為營林質量帶來負面影響。
綠化營林屬于一項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工程,在構建生態型社會理念的指導下,以往的營林思路已經不符合時代需求。在此背景下,當地政府要積極更新綠化營林的思路,轉變以往“營林就是栽樹”的陳舊理念和固化思想。首先,在開展綠化營林之前,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以生態保護原則為前提,對營林地區進行科學設計,兼顧農村和城市的森林與景觀,切實體現人造林的生態價值、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其次,將商品林和生態林充分結合,堅持貫徹“以綠養綠”的指導思想,不能為了造林而盲目造林,也不能為了荒山綠化而消耗成本。例如在一些不適宜樹木生長的荒山造林,樹木不僅難以存活,還容易誘發生態污染,對當地農業發展形成制約。最后,要將人造林和自然林充分結合,對于破壞較為嚴重的森林生態,可通過綠化營林的方式幫助其快速恢復。
以往我國在森林資源保護中沒有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一些社會人員受到經濟利益的趨勢,對附近森林進行亂砍濫伐,不僅導致綠化營林工作毀于一旦,還為當地森林生態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失,針對這一情況,政府部門要制定以及完善相關法律,將法律作為推動綠化營林工作的保障。首先,相關部門要制定以及完善森林資源保護法律,對各項條文和處罰措施進行科學梳理和明確規定,為執法人員提供法律支撐,形成完善的法律體系,填補其中存在的漏洞;其次,將法律制度落實到具體監管層面,嚴格按照法律規定開展監管行為,如果發現亂砍濫伐的情況,根據法律規定給予嚴肅處理;最后,相關部門要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組織巡邏小隊定期對森林資源進行巡查,加大木材運輸和銷售管理,同時由于森林面積較大、分布廣泛,監管工作存在一定難度,可利用信息技術和傳感器技術加強管理,借助信息技術擴大監管范圍。
我國國土遼闊,各個地區的經濟、氣候、人文以及環境都存在較大差異,在開展綠化營林中,不能盲目種植苗木,要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則,做好前期調查工作,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組織地落實綠化營林。首先,苗木選擇與綠化營林效果密切相關,而影響苗木成活的因素較多,需要積極開展實際考察,根據當地的土壤、氣候、環境以及市場需求,保證苗木選擇的合理性以及科學性;其次,森林資源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在選擇苗木中要立足于當地產業結構,盡量選擇使用率高、成活率高、經濟效益高以及生態效益高的樹種;再次,苗木選擇要優先考慮本地樹種,其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可以提升苗木的成活率,進而降低綠化營林的成本。同時,本地樹種還能夠維護森林體系生態平衡,如果引入引來樹種可能對原本的生態體系造成破壞,反而不利于發揮綠化營林的生態作用;最后,在選擇苗木品種中要采用混交林的方式,合理搭配不同的樹種,避免出現單一樹種情況,通過合理搭配可以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提升苗木的成活率。
在綠化營林中,栽培技術屬于最為關鍵的要素,通過合理應用栽培技術能夠提升苗木成活率,因此,在開展營林工作中,要結合當地的環境情況,科學選擇栽培技術。首先,對營林地塊進行調研分析,掌握當地的氣候情況、環境情況、森林生態結構以及土壤性能,根據結果組織整地工作,通過整地能夠改善其性能,滿足苗木生長的營養需求,起到提升成活率的作用;其次,綠化營林具有一定的季節性,而想要提升成活率,要盡量在合適的季節下開展苗木栽培,最佳的栽培季節為早春和早秋,這兩個季節的苗木成活率最高。同時,施工人員還要根據當地的氣候變化,在溫度較高天氣情況條件下栽培;最后,在完成栽培工作后,要做好苗木護理,尤其要對當地常見的病蟲害進行關注,并且采取科學的防治措施降低病蟲害發生概率,促使苗木健康生長。
隨著我國政府提出構建生態型社會理念后,綠化營林工作在全國范圍內有序推進,經過長期堅持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目前在開展營林工作中,主要秉承“一企綠化一山”的基本原則,想要保證營林質量,則要處理好林木產權問題,企業如果只參與綠化,而沒有經濟回報,則會挫傷企業參與到綠化營林的熱情,甚至導致工作難以持續推進。因此,當地政府要將林木權屬作為一個關鍵性問題。首先,對于退耕還林的農戶要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出臺各種形式的補償措施,解決農戶的生產以及生活問題,給予農戶未來生活以切實的保障;其次,當地政府要尊重營林企業的付出和投入,并且通過有償轉讓、股份制等方式,確定林木權屬,讓企業看到經濟回報,并且主動參與到綠化營林中;最后,對于以往存在的林木權屬問題,當地政府要根據實際情況妥善解決,讓企業和土地所有者都滿意。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綠化營林模式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主要通過政府和企業合作的方式開展,例如企業出資、政府組織,或者政府補貼、企業自行生產等。但是無論哪種方式,當地政府都要發揮主導作用,給予營林企業以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并且鼓勵更多的企業參與到綠化營林事業中。首先,在開展綠化營林中,當地政府可通過招標的方式鼓勵當地具有實力的林業企業參與投標,綜合衡量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提升企業投標門檻,出臺一定的優惠政策,激發企業參與綠化營林的熱情;其次,綠化營林工作涉及的資金較多,尤其是種植一些高價值、經濟效益好、成活率高以及市場需求量大的樹種,更需要大量資金作為支撐,當地政府可出臺貸款政策,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問題;最后,當地政府可通過參股的形式參與到綠化營林中,不僅能夠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問題,還能夠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
綠化營林具有長期性特點,在完成苗木栽培后,要做好后期養護和保護工作,提升苗木的成活率,避免不法分子進入到森林中進行破壞和濫伐。首先,建立以及完善護林制度,實現營林護林長期化、制度化以及規范化,相關部門要與營林企業開展合作,整合經營者和政府相關部門的力量,共同開展護林工作,村級政府和鄉級政府要積極參其與中,建設以及完善護林網絡,實行科學的獎懲制度,鞏固已經取得的綠化效果;其次,在森林采伐中,不僅盲目采伐、隨意采伐,只有在森林資源符合采伐標準后,才能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采伐,并且加強采伐監管力度,嚴禁采伐沒有成熟的林木;最后,建立科學的森林防火制度,利用信息技術對林火進行遠程監控,在封林育苗期間不允許任何人進入到森林中,并且設置隔離防火帶,管理人員進入森林中不能攜帶火源,對潛在的林火隱患開展分析,制定各項應對措施,同時,還要密切關注野生動物的種群發展情況,做好病蟲害防治和預測工作。
總而言之,生態環境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人類生產生活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森林資源也持續減少,進而對氣候環境帶來了諸多影響,極端氣候不斷出現,更是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穩定發展。綠化營林作為環保工程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其能夠提升森林覆蓋率,修復以及保護森林資源,對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現實意義。相關部門要認識到綠化營林的社會價值和重要性,并且積極探索綠化營林模式,加速生態型社會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