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云豹
(廣東省林業科技推廣總站,廣東 廣州 510173)
在“建設和諧生態環境”戰略實施中,為有效改善當前林業發展現狀,保證植樹造林工作的高效化開展,不僅有利于全面提高我國綠化面積,同時在確保林業穩定建設與發展以及構建社會和諧格局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渠道。現階段林業資源保護工作成效不容樂觀,主要原因有兩點,即林地問題和林產質量問題,為此在對林業種植栽培技術進行不斷優化的前提下,保證林木保護工作的規范化開展,現已迫在眉睫。
在進行造林時,造林規劃的科學合理性與否,對造林質量和效率的影響力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來看,部分區域林業和草原局造林總站工作人員在面對造林工作時,規劃的重心始終集中于造林面積,未能就造林區域實況進行系統化剖析,盲目造林在導致資源浪費的同時也無法有效保證林木成活率,區域整體狀況的發展不容樂觀。
造林工作的開展,一方面依賴造林技術手段的高低,但另一方面還是與林木幼苗本身質量息息相關。品質優良的幼苗在進行造林時,能確保造林取得預期目標,但若是采用了品質較弱的幼苗,在同樣撫育情況下幼苗的成活率就會大大減少,成木質量也受到了一定影響,再加之造林前期準備工作的不深入、不徹底,給區域可持續發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響。
在造林作業過程中,為保證預期造林作業目標的實現,合理化選擇造林植被也是目前改善造林現狀的重要途徑。在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下,為確保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種植苗木進行合理化選擇,是提高區域林業經濟的有效渠道,具體而言就是在選擇苗木時,種植戶不僅要考慮區域氣候特征、地域特性,還要在綜合考慮消費市場的同時,盡可能選擇區域內已經種植且取得一定成效的樹種作為造林對象,以便保障區域內苗木的成活率。
在造林時,造林區域環境對于造林成效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因此要想取得預期的造林成效,提高苗木成活率,區域造林機構需在大面積造林時,要進行造林區域現場勘查,在全面掌握和了解區域地質條件和氣候特點的基礎上。對區域環境進行系統化改良,以便于在構建良好造林環境時,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除此之外在育苗地選擇時,為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率,通常來講種植戶需選擇土層深厚、土質松軟、地勢平坦且氣候良好的區域作為育苗區需注意的是,雖然在濕潤、酸性土壤中更適合林木生長,但為了避免后期各種病蟲害的高頻發生,種植戶還要保證育苗區沒有種植過馬鈴薯、大豆、蔬菜。除此之外在完成育苗區選擇工作后,為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益,種植戶需在育苗前做好育苗區的整地、深耕作業,并通過加入適量有機肥在滿足林木生長時對營養物質需求的同時,確保預期種植目標的達成。
在后期林木培養過程中,灌溉和施工工作的科學實施,是確保預期種植目標實現的有效渠道。從某方面來講,在林木栽培過程中,第一次灌溉是在出苗后,通過適量澆水用以穩苗;第二次灌溉是在出苗后的兩個月左右,種植戶要嚴格控制澆水量。直到進入快速生長期可結合氣候變化適量增加澆水量和澆水頻率,待幼苗生長進入后期后為防止幼苗木質化要停止灌溉。施肥工作的開展其目的是用以滿足苗木生長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在不同生長階段種植戶需保證施肥工作的科學落實。如在幼苗期,種植戶需多施加氮肥,苗木生長后則要多施加鉀肥,并且不再施用氮肥。
在后期造林管理過程中,針對枯樹和死樹區域種植戶需做好定期更換工作,以此在確保樹木正常生長的同時,達到預期的栽培目的。除此之外,為切實有效地保證樹木的正常生長,在造林綠化工作結束后,工作人員需加強對樹木的撫育工作,通過定期松土施肥來滿足樹木生長對于營養物質的需求。對田間雜草進行及時清理,對林間樹木進行修剪以此在確保間植作業規范合理化的同時,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切實保障生態環境建設目標的實現。
所謂“播種造林”其實簡單來講,就是直接播種樹種到造林區域,相比其他造林技術,播種造林具有操作簡單、成本低下的顯著優勢,但卻對于造林區域土壤條件有著較高要求,區域內土壤囊括豐富營養物質和充足水分。相比其他造林技術,播種造林省去了育苗培育的時間,大大降低了人工造林成本,為確保后期苗木的正常生長,區域林業和草原局造林總站工作人員,需根據造林區域的種植條件,合理選擇培育樹木類型,并提高對樹種挑選的重視度,以此來全面提高造林質量和效率。
作為一種現代化的造林方式,分殖造林在使用過程中,其主要就是通過利用植物營養器官(樹木的根系或者枝干)作為培育對象,將其直接植入土地當中。低成本、短育苗周期以及保持原林木的優秀基因是“分殖造林”技術的顯著優勢,但這項技術在具體化應用過程中,卻也存在所造林木壽命短、種植環境較為嚴格的劣勢。在培育時為確保后期苗木的正常生長,區域林業和草原局造林總站工作人員需盡可能選擇帶有優秀基因的林木營養器官,以此在提高林木成活率的同時推動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
插條造林也是現階段一種現代化造林技術手段,但這項技術在使用過程中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它并非是一年四季都可使用,且在使用過程中這項技術對造林區域的溫度、濕度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另外對于插條的選取也十分嚴格。通常來講,插條造林這項技術一般在比較干旱的地區應用頻率較高,在使用時插條的要盡量選擇足齡且有粗度,插條苗出土后需要對其進行覆土、覆膜處理,以此來確保幼苗的成活率,確保預期造林目標的達成。
與插條造林相比,插根造林的使用也有著一定的限制,即通常來講這項造林技術也一般是在春季和秋季使用。從某方面來講,為確保預期造林目標的實現,這項技術在使用過程中,在選取樹根時要保留側根和須根,并將其埋在疏松地,之后壓實澆水處理。
營林管理工作的規范化開展,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提高林業造林工作質量和效率,從某方面來講要想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益。只有保證樹苗培育工作的規范化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才能確保幼苗質量處于優良狀態,進而顯著地提高樹木后期成活率。在進行樹苗培育時,區域林業管理局需從根本上提高對種植基地建設工作的投資力度,并在培育過程中根據搜集的樹木生長信息,依據其生長規律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育方案,切實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
在進行營林管理過程中,苗圃運營管理機制是否科學合理,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影響。就目前來看,區域林業局總站在苗圃運營機制建立過程中需從實際出發,通過適當地引進競爭機制、市場機制抑或是通過與承包商簽訂相關的協議,以便于在提高苗圃經營靈活度的基礎上,推進苗圃的市場化經營發展,由此在全面降低育苗和造林成本投入力度的同時,以便于促進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在營林管理中,為全面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推動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對培育技術手段進行不斷優化和革新也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區域林業局總站工作人員在育苗培育過程中,為確保預期育種規模的實現,需做好如下工作,即選擇高質量品種、合理施肥、科學灌溉、合理化應用壯苗培育技術、運輸時做好樹苗根系的保護管理工作、運輸到達指定位置后盡快栽種。
在進行撫育管理時,確保撫育管理工作嚴格按照正常流程進行,在一定程度上是確保樹苗培育工作取得預期成效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渠道。據調查撫育資金通常是由專業部門保管,在進行營林管理過程中,為提高資金利用率,工作人員需依據樹種特點和造林技術手段,針對不同的樹種采取針對性的撫育方式,以便于在全面深化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基礎上,降低病蟲害的發病率。
以昆蟲信號感應為核心的雷達遙感技術,是近年來為保障周邊生態平衡被廣泛應用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相比傳統防治技術手段,無論是在技術操作抑或是防治成效方面,都表現出了顯著優勢,對保障森林資源具有重要意義。為貫徹落實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造林面積在逐年增加,但與此同時林業有害生物的發生頻次和危害面積也逐年上升,為對林業生態系統進行全方位監測,收集并分析生物間信息傳遞來獲取生物物種和數量的雷達遙感技術得到了有效應用。經調查,雷達技術在使用時,其主要作用是收集和檢測有害生物信號,林區監控室就接收到的信號進行處理來判斷有害生物的范圍、種類進行集中防治,遙感技術則是主要通過設計不同類型的生物傳感器來對有害生物進行誘導捕捉,由此來保障有害生物防治的高效性。
相比傳統人力噴藥技術,無人機噴藥技術不僅節約了人工作業成本以及時間成本,同時這項技術還具有可操控、作業面積廣以及作業靈活性強的顯著優勢,近年來也被廣泛應用于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中,并取得了顯著成就。無人機噴藥技術是基于GPS定位功能下對特定林區內有害生物進行的防治手段,具體來講就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人員通過借助雷達、遙感等現代化技術,來精準化找到林區中被有害生物影響的區域,之后通過利用專業軟件合理化設計噴灑路徑、噴灑量以及飛行高度,實現對林業有害生物的有效防治。
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近年來隨著我國造林面積的逐年增加,工作難度也在不斷提升,為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善的生物防御預警機制以及健全完善的生物監測網絡體系現已迫在眉睫。在經濟快速化發展的產業時代背景下,預警監測工作作為林業防治工作的起點,預警機制的高效建立可在全方位監測林區的同時,就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處理,由此確保了預期防治目標的達成。與此同時,為進一步提升防治效果,區域政府機構和相關部門不僅需要加強對執行效果的監督和檢查,此外還要通過優化考核機制,對工作人員的作業行為進行系統化綜合評析,保障各項防治工作的規范化落實。
與其他防治方式相比,生物防治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無污染的顯著優勢,是近年來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式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段。簡單來講所謂“生物防治”,就是林業防治工作者依據區域有害生物特性進行的防治技術,經調查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有兩種,即引進林區有害生物天敵(如對于鼠害、兔害,防護工作者可通過搭建適合貓頭鷹、狐貍等生物生活的環境將其吸引過程,對老鼠和兔子進行誘捕)抑或是運用生物制劑(不育劑、生物滅鼠劑)。從某方面來講,在有害生物天敵引進過程中,為規避有害生物克星壯大后演變成另類性有害生物,在引進生物時工作人員需引進多個物種。
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化學防治是一種常見且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也會對周邊生態環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為此在具體化應用過程中,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人員需在保證有害生物防治有效性的基礎上,盡可能選擇污染程度小、產生抗藥性概率低的藥物進行防治,由此來保障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除化學防治方式外,通過人工干預進行防治的物理防治方法由于其自身低成本、高效率等顯著優勢,現階段也得到了廣泛應用,具體來講就是防治工作人員可在幼苗上涂抹殺蟲劑、修剪存在病蟲害的樹枝,從而在破壞有害生物生活環境的同時避免有害生物的持續蔓延和擴張。
概而言之,林業作為我國重要基礎產業,造林工作的規范化開展在推動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也保障了周邊生態環境的平衡性,是國家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現階段,為確保預期造林目標的實現,區域林業和草原局造林總站需立足區域造林環境,通過在優化栽培技術的同時合理化選擇造林技術手段,以便于在全面深化提高苗木成活率的基礎上加快林業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