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冬櫻
(南通市海門區土壤肥料技術指導站,江蘇南通 226100)
土壤能在生態系統的物質交換及物質循環中發揮重要作用,可以對多種廢棄物進行收容與凈化處理,若土壤的某種物質的含量超標,即土壤出現污染,會使土壤的功能受到損壞,其理化性質發生變化,使土壤環境的生態基礎遭到破壞,進而會對動物及植物的生存活動造成嚴重影響。所以對相關單位而言,每一年都應該例行監測農產品產地的土壤環境,對相關技術進行全方位掌握,以此保障土壤安全。
第一,對基礎數據與圖件進行準備,準確掌握耕地土壤環境的概況。對圖件資料、土壤污染源的信息、土壤環境數據、農產品質量數據進行搜集與整理。在準備基礎圖件資料時,圖件比例尺的規范要符合國家污染情況詳查的要求,對土壤污染源的信息進行收集的內容主要有工礦企業的類型、污染物及其排放方式、排放量與影響范圍,對污水灌溉及肥料使用的狀況進行了解,掌握廢棄物的堆存與處理會對土壤環境造成的影響。
第二,按照已有的監測結果,對耕地土壤的環境類別進行初步劃分。依據《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GB15168-2018的規定,把鄉鎮當作最小單元,把無風險區域與低風險區域當作優先保護類,把中度風險區域當作安全利用類,把高風險區域當作嚴格管控類。
第三,按照土壤污染情況的詳查結果,對耕地土壤環境的類別進行調整與確認。按照關于農產品質量的調查結果來對分類結果進行調整,嚴格分類耕地土壤環境。在調整之后,優先保護類包括按照土壤的污染程度進行劃分屬于優先保護類的土壤和依據土壤的污染程度進行劃分屬于安全利用類而且農產品沒有超標的土壤。
第四,對分類技術方案進行完善,做好全區的耕地土壤環境的分類工作。對工作經驗進行總結,對技術方案進行更深層次地論證,做好劃分縣域耕地的質量類別的工作,對土壤環境的分類清單和有關的圖件進行編制,農業及環境保護的主管部門會組織完成對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的類別劃分工作,將劃定的結果上報至市政府進行審定,并且上報給省農業農村部門及環保部門進行備案。
第五,按照例行監測,對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的類別進行動態管理。將劃定的結果傳送到省市級土壤環境的信息化管理平臺,按照土地利用的變化情況與土壤環境質量的變化狀況,依據實際情況來更新與共享農用地面積信息及農用地分布信息,在對動態管理區域的土壤環境類別機制進行編制時,應該依據例行監測工作的安排,對土壤及農產品進行協同監測[1]。
第一,對耕地土壤的環境監測數據進行分析,確定污染特征和類型。在確定應該使用安全利用措施的耕地范圍時,需要按照有關標準,在耕地土壤環境的類別劃分結果的基礎上,加上遭到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率的有關計算公式的輔助下完成。如果有必要,需要對加密調查方案進行制定,對土壤及農產品樣品進行同步采集與分析,從多個角度出發,對遭到污染的耕地的污染源及污染特征進行確定,典型污染類型包括單元素污染類型、復合元素污染類型、大氣污染類型、水污染類型。
第二,對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的示范區域進行建設,選擇合適的技術模式。按照耕地的污染特點與類型分析的結果進行分類施策,確保每個類型擁有一個以上的示范區域,從多個農藝調控的角度來完成多種安全利用措施和技術的應用和效果驗證,按照土壤在應用技術之前與之后的重金屬含量的改善狀況、農產品達標率的改善狀況、農產品產量的改善狀況,對使用此類型遭到污染的耕地且能夠進行推廣與復制的技術模式進行篩選與構建。針對海門區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技術包括對低積累品種進行篩選及應用、使用水肥綜合調控舉措、應用綜合技術。
第三,進行技術培訓,對適用于本市遭到污染的耕地的安全利用的技術模式進行輻射推廣。按照示范應用的經驗,對本市遭到污染的耕地的安全利用技術的培訓計劃進行制定,技術指導與培訓的對象除了各個實際區域的農民、農場和農民合作社之外,還有其他類型的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指引為農服務組織進行專業化服務與社會化服務,利用科學化生產及專業化生產使農作物產地的污染減少,使農產品的生產水準能夠提高,按照對技術模式的篩選及驗證結果,于同種區域推廣與應用針對遭到污染的耕地的安全利用的技術措施。
第四,對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進行跟蹤監測和效果評估。對跟蹤監測的方案進行制定,在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區域對土壤和農產品進行協同監測,對安全利用措施的應用效果進行評估,保證農產品能夠達標。監測有關區域的污染風險,包括涉及重金屬企業的周邊區域、污水灌區、交通道路兩旁區域、復耕產地區域。針對重金屬進行專項監測,監測對象為敏感作物,以風險預警的方式進行管理,加強對農產品質量的檢測[2]。
第五,加強對源頭的管控,杜絕新增污染出現。對農業投入品的使用狀況進行調查,做好宣傳工作,指導種植戶以合理的方式使用農業投入品,對農藥與化肥的使用量進行控制,巡查農資銷售點,做好回收廢棄的農資包裝物的工作,使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減少。
第六,強化耕地建設,使耕地質量提高。其一,對科學施肥技術進行推廣應用。加大推廣測土配方的施肥技術的力度,比如在油菜、玉米、稻麥、蔬菜種植中使用此種施肥技術,這樣做能夠降低不合理施肥給耕地土壤造成的不利影響,能夠對耕地質量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在設置的采樣點的耕地土壤完成采樣監測,能夠對耕地土壤的地力情況與變化動態進行掌握,按照采土檢測的結果,依據多個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對科學施肥技術的指導方案進行制定。其二,研究化肥肥效田間試驗。以便對施肥方案進行不斷調整與改進,使試驗的結果能夠應用至實踐,對技術措施進行優化與完善,使肥料利用率能夠提高。其三,對配方肥及高濃度復合肥進行推廣使用。利用技術培訓方式與入戶指導方式,加大宣傳力度。依據相關數據對作物的施肥建議進行編制與制定,逐漸將以往的施肥方案取代。其四,對商品有機肥進行推廣使用。宣傳指導對有機肥的增施,對土壤進行培肥,使耕地的質量得到提升,使農產品的品質得到改善。
首先,對嚴格管控類的耕地區域進行調查,對該地區的主栽作物信息進行梳理。如果耕地受重金屬污染的程度很重,則需要對其農作物種植結構進行調整。如果區域所種植的農產品質量未能達標,就需要對該區域的農產品種植進行限制,能夠選用非食用且重金屬耐性很強的經濟作物,不僅可以使農地具備經濟效益,而且能夠起到治理與修復的效果,實際的植物類型應該按照該地區的土壤和氣候特點進行選擇,此外,種植的經濟作物需要能為市場所廣泛接受[2]。
其次,對嚴格管控類耕地的種植結構調整的示范區域進行設置,對種植結構調整的流程進行探索。對種植結構進行調整的可選品種和技術方面的要求:所栽培的植物不但需要是適合在嚴格管控類的耕地進行種植的植物,而且可以為農作物種植工作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及生態效益的植物,此外,所栽培的植物需要擁有很強的重金屬耐性。
能夠選用的實際對種植結構進行調整的技術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種:第一,海門區的種植制度主要是一年兩熟,主要種植的農作物包括油菜-大豆與小麥-水稻。加大發展稻麥輪作的力度,并且對高效間套作這一模式加以利用,進行四青作物種植以及特色雜糧種植,該市的蔬菜西甜瓜的播種面積為4.03萬hm2,新興蔬菜的播種面積正在不斷擴大,包括松花菜及紫山藥在內的新興蔬菜的種植已經非常普遍,如果耕地所種植的農產品的重金屬含量屬于輕度超標的狀態,能夠將通過安全評估且低積累的水稻及蔬菜進行適當推廣,如果將符合上述特征的作物作為主要栽培的作物品種,則所種植的農產品的質量安全能夠得到很好的保障。第二,出于確保農民的經濟收益不會減少的目的,少數耕地能夠利用低風險的油料作物和非食用的經濟作物來取代原本栽種的超標食用作物,在協同發展的基礎上,為生態安全及農業效益提供保障。第三,如果耕地土壤所種植的農產品的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對于此類耕地,能夠對具有觀賞性質的農林作物進行種植。對觀賞花卉資源和設施農業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對現代農莊及產業示范園進行建設,帶動該區域的觀光農業發展與旅游業的發展。第四,按照地理位置與地形地勢對調整種植結構的方案進行選擇,如果耕地位于鎮區周圍與旅游景點,能夠對花卉及綠化苗木進行種植,選用休閑觀光的模式進行經營,使城鎮周圍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進而提高城鎮的品位。如果該區域的地下水位很低,而且極易排水,能夠改種纖維作物與風險很低的油料作物。
最后,需要使對嚴格管控類耕地的種植結構進行調整的工作得到全方位落實,進行跟蹤監測與效果評估。按照示范經驗與各區域的具體狀況完成對最為合適的管理機制的選擇,使調整耕地種植結構的工作得到有效落實,而且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對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建設,在固定的時間跟蹤監測與調查調整了種植結構之后的嚴格管控類耕地的土壤環境質量,對種植結構的調整效果進行評估[3]。
綜上所述,針對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的例行監測技術包括對耕地土壤環境的類別進行劃分、對受污染的耕地進行安全利用、對嚴格管控類耕地的種植結構進行調整,有關部門需要加大對例行監測技術的研究力度,利用例行監測技術來助力我國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