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
(涼城縣農牧和科技局,內蒙古涼城 013750)
馬鈴薯是我國廣泛種植的一種糧食作物,不僅能夠作為蔬菜,還能作為食用糧食,用途十分廣泛,在我國的糧食生產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馬鈴薯與莜麥是其重要特產,成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之一。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應用地膜覆蓋技術,能夠有效實現土壤的體溫保濕,促進抗旱節水,并顯著提升種植產量。目前,烏蘭察布市在馬鈴薯種植方面,已經開始大范圍推廣地膜覆蓋標準化栽培技術,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革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了經濟效益的逐步提升。
烏蘭察布市是內蒙古自治區的地級市,地處我國的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的中部,遠離海洋,屬于典型的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長且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風,夏季短促濕熱,將于相對較多且集中,秋季多霜。
馬鈴薯是烏蘭察布市的特產之一,與小麥、莜麥、玉米共同組成了烏蘭察布市的農作物種植結構。因為烏蘭察布市屬于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雖然短促,雨量偏少,氣候較為干燥,但日照時間比較充足,十分適宜馬鈴薯的種植。而且,烏蘭察布在馬鈴薯種植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與莜面和羊皮襖并稱為內蒙的“三件寶”。烏蘭察布生產的馬鈴薯塊莖較大,表皮十分光滑,皮色和形狀較好,且整齊度相對較高。此外,烏蘭察布市生產的馬鈴薯中含有較高的干物質,且綠色無污染。
馬鈴薯的生長對于土壤的要求較高,要想運用覆膜高產標準化栽培技術,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栽培地。一般來說,最適宜栽培馬鈴薯的土地為土質疏松透氣類的田地,而且最好是耕層較為深厚、土質較為松軟且肥力較為充足的沙壤土地,這樣能確保馬鈴薯的塊莖在生長的過程中,能夠順利進行呼吸作用,從而促進其淀粉的積累。此外,馬鈴薯在生長的過程中,對水分的需求也較大,需要進行大量的供水,因此,種植地還必須靠近水源,方便灌溉。但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水分過大還會導致其產量的降低,因此,選擇的田地還必須具有良好的排水能力。而且,馬鈴薯屬于茄科作物,在種植過程中不宜連種,因此,在選擇栽培地時,種植戶最好是選擇過去三年內沒有種植過馬鈴薯的田地,或者是將馬鈴薯與玉米進行輪作,這樣的效果會更好[1]。烏蘭察布市的土壤以栗褐土和棕鈣土兩大類為主。其中栗褐土的分布面積最大,主要分布于境內的中部地區,土層較厚,且含有較多的有機質,十分適合馬鈴薯的生長,而且當地屬于典型的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溫差較大,便于馬鈴薯淀粉的積累,馬鈴薯生產的品質相對較高。
在完成栽培田地選擇后,還應進行土地的整理工作。一般來說,在冬季前種植戶應對選擇的田地進行深耕處理,耕深應保持在20~30 cm之間,以實現凍壟保水。在春耕時節,因為馬鈴薯的栽培需要進行深耕,還要保證土壤的疏松透氣,因此,在進行馬鈴薯種植栽培之前,還要及時對土地進行翻耕作業,確保翻耕的深度在30 cm左右,并進行相應的施肥處理,增加土壤中氮、磷、鉀三類養分的含量。完成施肥后,還要繼續對土層進行均勻深翻操作。
在進行馬鈴薯播種前,還要對種薯進行選擇和處理。一般來說,薯種應選擇沒有任何病蟲害的壯齡薯種,且薯形應整齊,大小也適中。完成薯種的選擇后,需要對選擇的薯種進行切割處理。一般來說,一個完整的馬鈴薯可以分割成5~10塊左右。再對薯種進行切割時,切割的塊狀要確保其形狀的規整,每一塊的重量應保持在20~30 g之間,且每一塊軍用保證由1個以上的芽眼。一旦在馬鈴薯切割過程中,發現其存在疾病,或者是蟲害問題,應這個馬鈴薯全部棄置處理[2]。完成切割后,將切割好的塊種置于2~3 cm厚的細沙中進行培育,待其頂芽生長到3~5 cm后,就可以起出薯塊進行移栽。
在進行馬鈴薯的覆膜處理時,種植戶需要結合馬鈴薯的種植來進行,確保完成一壟的種植后,及時對其進行覆膜處理,以有效減少種薯的損傷,并提高土壤的溫度及濕度保持。在進行覆膜前,種植戶還應結合土壤的處理情況,適度予以施肥,并噴灑土壤殺蟲劑和除草劑。在種植過程中,種植戶應確保種薯的芽眼朝上,置于壟上后,應立刻用地膜進行覆蓋,并將地膜拉緊,然后在地膜上覆蓋一定的碎土,并予以壓實處理。但在壓實的過程中,還要保證不能過于緊實,以免影響到馬鈴薯芽苗的生長。一般來說,在覆膜過程中,應每隔5 cm左右,在地膜的兩邊及壟上放置石塊藝體生塑料薄膜的抗風性能,同時,還要在膜下預留1/3的壟基,以便進行水分的灌溉[3]。此外,在地膜選用方面,應盡量減少傳統覆膜技術中應用的0.004~0.005 mm的超薄地膜,因為這種地膜在后期回收率較低,容易殘留在農田中,對于農田的生態以及后續的農業種植具有不良的影響。在具體操作中,應選用厚度為0.008 mm以上標準的地膜,這種地膜在后期進行回收,通過殘膜再加工能實現廢物利用。
在馬鈴薯覆膜栽培技術中,破膜引苗技術是其關鍵的內容之一,這項工作一般在完成種植后的20天左右進行。種植戶需要細致觀察是否有馬鈴薯幼苗露出地面,確保其出現多片葉子后,才可進行破膜引苗工作。在進行破膜引苗操作時,種植戶需要注意操作的時間以及天氣狀況。一般來說,進行破膜引苗操作最好在上午10點以前進行,或者是在下午4點以后進行,避免在中午太陽照射較強的時間進行,因為太陽光照過強,會對馬鈴薯的幼苗造成一定的傷害。在進行破膜引苗操作時,種植戶應對準幼苗的頂端,以十字形破開地膜,將馬鈴薯幼苗引出,然后用細土將幼苗周邊的地膜進行嚴封處理,以達到保溫保濕的作用[4]。完成破膜引苗操作后,當引出來的幼苗生長到10 cm左右時,種植戶應用土塊將苗莖周圍的地膜壓實,以有效保水和壓草,同時這樣還能有效促進幼苗底部水土的穩固,從而為其健康生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馬鈴薯開花初期,植株即將完成封壟時,種植戶還應進行揭膜操作,同時還應進行中耕培土、追肥和灌水等一系列操作,從而為馬鈴薯的生長提供充足的養分,提高其單位面積產量。在進行揭膜操作時,種植戶應小心進行操作,避免對馬鈴薯植株造成傷害,并且還應實現地膜的高效回收,避免殘膜殘留在土壤當中,以免對土壤造成污染,影響田地的肥力。在進行揭膜操作時,種植戶應采用手工操作的方式,確保揭膜操作能夠將地膜處理干凈[5]。
在馬鈴薯種植栽培過程中,為了實現馬鈴薯的高產,在馬鈴薯地上植株逐漸枯萎時,應及時進行收獲。一般來說,烏蘭察布市的馬鈴薯收獲季節為每年的農歷7月中旬。在這一時節及時收獲上市,能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收益。在收獲方法上,種植戶應采用“偷薯法”,這樣既利于馬鈴薯的搶早上市,提高價格,從而提高全田的經濟效益[6]。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馬鈴薯種植過程中,應用覆膜高產標準化栽培技術,能有效增進土壤的保濕、保溫和保肥,促進馬鈴薯的生長發育,提高種植戶的經濟效益。本文就詳細探討了馬鈴薯覆膜高產標準化栽培技術的要點,這僅是筆者的一點個人淺見,希望能對本地區馬鈴薯覆膜高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以實現馬鈴薯種植產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