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要】從人際傳播角度考查,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構建的統一語境。當代教師應基于人際傳播語言表達的特點,同時結合非語言和副語言的應用,通過真誠自然的言說,飽含情感的話語和富有愛心的表達,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傳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堂教學;人際傳播;互動與對話;非語言
【中圖分類號】G42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3—0148—02
一、基于人際傳播視角的課堂教學活動
1.人際傳播理論對課堂教學的啟示。人際傳播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也是由兩個個體系統相互連接組成的新的信息傳播系統,是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直接體現[1]。
課堂教學活動正是在特定的人群之間圍繞知識信息展開的傳播交流活動,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課堂學習交流活動是典型的面對面人際傳播。探討如何高效地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從傳播的角度來說那就是如何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傳播效果受多種因素的制約,首先,從傳播學視角來分析,課堂教學活動具備了施拉姆所認為的傳播過程得以成立的三個重要前提條件:信源(教師)、訊息(教學內容)和信宿(學生)。其次,課堂上教師借助各類教學輔助工具的講授是將這三個要素連接起來的紐帶,即媒介。在傳播學中,反饋是完整的傳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這五個要素共同影響著傳播效果。
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最典型的特點就是雙向性強。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要想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必須構建良好的互動傳播機制;與此同時,因人際傳播本身的特點使其具有傳播的信息意義更為豐富且復雜的優勢,所以在師生交流互動的場域中,師生雙方不僅要把握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而且要借助多種渠道和手段努力構建師生認同并積極參與的統一語境,統一語境是開展傳播活動的基礎。
2.互動與對話:人際傳播的理想模式。人際傳播歸根結底是雙方自我表達的活動。師生雙方必須都要有自我表達的機會,這是實現人際傳播的必要途徑。同時,對傳播效果的考量依賴于反饋,只有從反饋中教師才能了解到自己所傳播信息的意義和學生的解讀意義是否一致。因此,為了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就課堂教學而言必須建立互動與對話的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語言表達對于構建互動與對話的教學模式至關重要。課堂教學是師生同處一個空間的人際傳播,這為雙方的互動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師在傳遞知識的過程中首先將信息轉換為特點語言、文字等一系列符號,這些符號生動勾畫出了若干原本含混不清的事實。這是因為個體的活動若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就必須使個體的活動在互動過程中表達出其所希望傳遞的內容[2]。學生作為接受對象要將這一系列符號進行解讀,在這種編碼和解碼的過程中,教師使用的課堂教學語言和伴隨的非語言表達共同作用于學生,使得傳遞的信息意義更為豐富和復雜。
課堂教學語言是構建師生關系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過程中涉及到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之間的互動,這無疑也是社會關系的體現。社會關系制約著人際傳播效果,因此,教師要努力通過課堂教學語言和非語言的藝術表達構建有利于師生互動的對話關系。
3.構建師生認同并參與的統一語境。馬林諾夫斯基曾指出:“語言的環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倍蛶熒n堂互動而言,這種語境通常是由師生的背景知識,即文化語境和課堂教學活動中形成的場景語境構成的。而且教學中的場景語境伴隨著師生雙方的自我表達和互動在不斷變化,是動態的。教學活動總要在具體的情境之中展開,這種情境會對師生之間的互動產生影響,因為師生互動所依賴的符號正是產生于不同的情境之中,符號的含義具有情境性的特征[3]。雙方自我表達的準確性、自我表達方式的選擇直接影響著教學語境,制約著傳播效果。
場景語境是不斷變化的,想要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就要求師生在良好的文化語境下營造統一的場景語境。課堂語境的建構依賴于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是師生不斷互動的動態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應用教學中多種形式的語言表達,在課堂中努力建立師生認同的符號編碼和解碼機制。
二、課堂教學多種形式的綜合語言表達
1.課堂教學語言特點及表達。課堂教學語言較為正式,而且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傳授對象是人生觀、價值觀還在形成期的學生,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必須經過仔細的斟酌,嚴格把握課堂教學語言的正確性和準確性。這要求教師提前了解學生情況,例如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班級男女生比例等,以及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空間和時間,包括教師的教學經驗都影響著課堂教學語言的表達。
同時,由于課堂教學是基于特定的交際雙方而展開的,這就決定了師生對課堂教學語言具有一定的預知性,這對于學生理解和獲得知識也是有益的。
2.課堂教學副語言表達藝術。副語言是語言學術語,狹義的副語言又稱說話的聲音,指有聲現象。一般具有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作用。副語言可以為我們的語言賦予豐富的內涵。高亢洪亮的聲音,讓人精神振奮;清脆悅耳的聲音,讓人沉醉其中。教師在對教學內容的講授過程中理論闡述要有條不紊,邏輯連貫;敘事抒情要繪聲繪色,教師要借助自己的副語言讓所講授的內容有很強的畫面感,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時刻關注作為信息接受對象的學生的反應,注意掌握課堂節奏,恰當地使用停頓和沉默的副語言表達藝術。要讓學生感覺到課堂張弛有度的節奏,感知到一堂課的側重點。話語停頓和沉默具有豐富的含義,恰當好處的停頓能產生驚人的效果,甚至具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魅力[4]。
3.課堂教學非言語表達策略。人際傳播,特別是面對面的人際傳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傳遞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靈活。除了伴隨語言而存在的副語言之外,在人際傳播的過程中,眼神、動作、體態、表情、服飾等都是重要的媒介。
因此,教師的外觀、儀態要得體。身高、五官、發型等身體特征和服飾、飾品的攜帶使用共同構成了直觀的外在形象。外在形象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是自我表達的重要手段。教師不僅傳道受業解惑,更是學生除父母之外的榜樣,得體的外觀儀態也能傳遞給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超越語言表達技巧的人際傳播實踐
1.至真至誠:真誠自然的言說。真誠自然的言說是展開課堂教學的基礎。如果教師的課堂講授語言過于晦澀難懂,缺乏趣味性,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必然會影響學生的情緒狀態和學習效果[5]。只有借助真誠自然的言語表達才能減少信息傳遞的障礙,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課堂教學質量。
2.以情感人:飽含情感的話語。情感教學的目標是課堂教學目標中的重要構成因素。課堂教學不僅要完成知識目標任務,更要將情感教學目標貫穿始終。圍繞師生之間展開的知識傳播活動必然伴隨著情感的交流,積極的情感交流有利于知識的傳播吸收;反之,則嚴重阻礙師生之間的知識傳遞和互動。這就要求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表達不僅要有技巧,更要飽含情感。
3.言為心聲:富有愛心的表達。關系的訊息決定了人際傳播的訊息。雖然當下不斷提倡平等和民主的師生關系,但是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師生平等和民主關系的構建還需要教師和學生不斷努力。富有愛心的表達有助于學生建立主體地位的自信,傳達給學生的是教師對于學生的尊重和愛護,有助于營造平等合作的學習氛圍,是幫助學生建立主體地位的重要手段。
課堂教學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就是一個典型的人際傳播活動,而貫穿于這一活動始終并影響傳播效果的是課堂教學語言。教師應以傳播效果為導向,結合人際傳播具有雙向性強、互動頻率高、反饋及時的獨特優勢來思考優化課堂教學語言表達的策略。通過構建師生認同并參與的統一語境,形成互動與對話的人際傳播理想模式;同時綜合應用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技巧,發揮副語言的表達作用,將教師的情感注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才能實現有效的溝通和傳播。
參考文獻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71.
[2][美]歐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5.
[3]李如密,劉倫.課堂教學互動及其優化策略[J].課程與教學,2012(10):54.
[4]李如密,劉文娟.課堂教學副語言表達藝術[J].中國成人教育,2009(24):129.
[5]陸潔.注重學生情感因素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0(22):61.
編輯:楊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