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孔俊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以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越來越顯示出重要性,如何很好地組織課堂教學,如何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起來,如何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高漲起來,如何使課堂產生應有的理想效果,成為廣大語文教師亟須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周亞夫軍細柳》的教學過程為例,在學校開發的“三階段六環節”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形成了“三讀六品”的教學方式,突出了讀,強調了品,使教學的語文味更濃。
【關鍵詞】初中語文;自主學習;“三讀六品”;《周亞夫軍細柳》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03—0162—02
新課標下的語文教材凡三變矣,但萬變不離其宗,無一例外地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無一例外地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1]。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三者之中,自主為先,沒有自主,合作探究無從談起,只有學生課前、課中充分地自主學習、自主準備,才能有課堂上的充分合作探究。當然,自主、合作、探究不是截然分開的三個環節,三者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的整個過程,各有側重而已。教師在課堂上,既要通過自己的方式檢查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成果,又要有意地將這些成果通過合作的方式讓每一位學生共享,還要將有些問題有意提高,達到讓學生有探究興趣的目的,所以說,方法的探索十分重要。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三讀六品”學習法正是以自主、合作、探究為前提的學習方法。
按照新課標的要求,筆者所在學校開發了“三六教學模式”,一直在全校嘗試推廣。我們具體叫它為“三階段六環節”模式,即自主學習——交流討論——訓練拓展三個階段,創設情境——出示目標——提問探究——展示點撥——訓練反饋——歸納升華六個環節。嘗試的效果還是不錯的,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達到了“課堂活起來,學生動起來,能力強起來,效果好起來,知識長起來”的教學效果。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筆者結合學校的“三六教學模式”和語文學科的特性,根據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嘗試做進一步探索,形成了“三讀六品”模式,覺得更便于教學操作,也更符合語文學科的特質。所謂“三讀六品”是指:讀通文字,品味字詞、品味作者的一讀二品;讀清脈絡,品味構思、品味語句的一讀二品;讀出感情,品味手法、品味主題的一讀二品,共同形成“三讀六品”的教學模式。下面筆者以《周亞夫軍細柳》的教學為例,說明“三讀六品”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及課堂效果。
第一課時開始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周亞夫軍細柳》。唐代詩人王維的《觀獵》:“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詩歌描寫一位青年士兵跟隨自己的將軍打獵的場景,表現了作者想要英勇報國的壯志雄心。同學們知道詩歌中提到的細柳營是怎么回事嗎?
生:知道;不知道。
師:這個細柳營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周亞夫軍細柳》中提到的細柳營。好的,同學們先一起讀讀課文,我了解一下你們預習的情況。
學生齊讀課文。
師:剛才同學們讀課文時,覺得生僻的字詞和難理解的內容有哪些?
生1、生2:……
出示課件明確重點字的讀音、重點實詞的理解(包括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重點句子的翻譯等內容。以上完成一讀一品的學習任務。
師:好的,看來,課文中重點文字同學們都理解得差不多了,那么,誰來說說作者司馬遷呢?
生1、生2:……
出示課件明確司馬遷及《史記》的相關知識。特別強調《史記》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2]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對歷史學和文學的極其寶貴的貢獻。
師:《史記》不僅是史學著作的典范,而且是傳記文學著作的典范,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里稱它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3]對《史記》在史學上和文學上的地位給予極高評價。以上完成一讀二品的學習任務。
第二課時開始
師:我們接著學習《周亞夫軍細柳》,同學們先齊讀一遍課文。
學生齊讀課文。
師:好,比上一次讀得好多了。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課文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史記》的文學價值主要在于記事能創設很好的情節,寫人能刻畫逼真的形象。我們先看看故事的情節,誰先談一談?
(老師提示故事情節的構成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必要時可有序幕和尾聲)
生1、生2:……
出示課件明確故事情節并強調。
師:可見,課文雖然是節選的一個片段,但故事結構完整,嚴密緊湊,沒有一句多余的話,語言精煉到了極點(寫作特點一)。以上完成二讀一品的學習任務。
師:那么,故事中寫了幾個主要人物呢?請同學們分別談談他們都是怎樣的人。
生1、生2:……
出示課件明確人物形象并強調。
師:可見,司馬遷寫人能刻畫出逼真的人物形象(寫作特點二),大大增強了《史記》的可讀性。以上完成二讀二品的學習任務。
師:不但如此,在塑造人物形象時,他還能調動多種表現方法,我們平常說“將人物放在特定的環境中去表現”,正是《戰國策》和《史記》所共同具有的特點,值得我們學習。同學們再讀一遍課文,仔細想一想,對于兩個人物文中是怎樣表現的呢?
生1、生2:……
出示課件明確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并強調。
師:可見,司馬遷寫人,表現的手法是靈活多樣的(寫作特點三),能夠將人物寫得活起來、立起來,真是不簡單。好,讓我們最后再齊讀一遍課文,體會司馬遷寫人的高超手法。以上完成三讀一品的學習任務。
師:《周亞夫軍細柳》我們學習到此,還有一個問題我想問問同學們,學習了這篇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呢?
生1、生2:……
出示課件強調:做人要有基本的原則,做事要有基本的能力;做人態度決定做事能力,做事的能力又反過來支撐做人的原則。以上完成三讀二品的學習任務。
這就是《周亞夫軍細柳》這篇課文的三讀六品的教學過程,通過引導品讀的過程,教學效果也比較好地得到了落實。
最近幾年,學校組織教師學習李庾南老師的《自學·議論·引導教學基本原理》、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學法》和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學習活動很好地推動了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對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活躍學校的教學氣氛,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筆者的嘗試是在此基礎上的活動,它符合李庾南老師《自學·議論·引導教學基本原理》中的“自主構建”原理、“情智相生”原理和“最近發展區”原理[4];符合李吉林老師《情境教學法》中“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情感”的要求;符合朱永新老師《新教育》中“教育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人的發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關注人的生存狀態,關注人的發展空間”的希望。
筆者的嘗試首先突出的是學生的學,然后強調的是教師的引,希望達到師生共生共進的目的。但筆者也認為,課堂并不是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線的,教師的引導自始至終才是主線,從情境創設到問題設置,都要起到引導的作用,否則,情境無以創設,自學漫無目標,議論也找不到支點。一節成功的語文課,教師的參與和評價十分重要。教師要有課前的安排,要有課中的引導,要有課后的總結,同時要起到及時糾偏糾錯的作用,要起到合理引導引領的作用,要起到適時點評點撥的作用。我們說課堂是學生的,但也是教師的,教師要時時處處關注課堂的每一個細小環節,把學生的亮點點得更亮,把學生的精彩點撥得更精彩。
參考文獻
[1]201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基本理念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M].北京:中華書局,2009.
[3]魯迅.漢文學史綱要·司馬相如與司馬遷[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
[4]李庾南.自學·議論·引導教學論(第四章“自學·議論·引導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