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傳剛
中國北方人喜歡吃鐵鍋燉大鵝。在這個寒冷的季節,加拿大羽絨服品牌加拿大鵝也在中國輿論場上經歷了多番籠蒸火烤。先是因為虛假宣傳遭到大額處罰,隨后又深陷拒絕退換貨的輿論危機中,成了凸顯外國品牌傲慢與“高人一等”的反面典型。
說起來,這只“鵝”挨罵并不冤枉。在加拿大及其他歐美國家,加拿大鵝都執行30天免費退換貨的政策,但它在中國卻“概不退換”,直到被輿論窮追猛打,乃至被消費者保護協會約談之后,才勉強允許中國消費者在14天內換貨。換句話說,加拿大鵝的脖子依然挺得很高,挨罵后還在搞雙標。
在中國搞雙標的洋品牌并非只有這一家。今年夏天,聯合利華的夢龍雪糕被曝出用料雙標:在歐洲用濃縮奶,在中國用普通奶粉。還有路易·威登等品牌,在中國的售后服務普遍存在“偷工
減料”、敷衍了事的情況。
到底是誰給了它們這么干的勇氣?
首先我們要承認,多年來,外國品牌一直處于賣方市場的環境里,也就是說,它們不愁賣。究其原因,除了營銷手段外,主要是因為一些中國消費者的盲目追捧。早年間,不少顧客存在崇洋
媚外的心理,覺得洋品牌一定比國產貨好。他們在國內外消費場所大排長隊、趨之若鶩的樣子,勢必會讓外國品牌覺得中國“人傻、錢多”,于是高高在上地俯視著中國人、中國市場,甚至中國法律。
其次,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中國在保護消費者權益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力度。舉個簡單的例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在線上購買的商品可以在7天內無理由退換,而線下購買的商品則要有質量問題才能獲得同樣的售后服務。加拿大鵝們就可以鉆這個空子,以符合中國法律為理由玩雙標。比如夢龍雪糕就聲稱,使用奶粉是“符合中國標準”的。
因此,僅靠輿論譴責是不夠的,最根本的辦法是嚴格國內相關標準,強化對我們自己人的保護。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底氣要求外國商家重視和尊重中國消費者。否則,很多外國企業只會將中
國消費者當成牟利的對象,動不動擺出一副“解釋權歸我”的嘴臉,而不是把我們當成真正的“上帝”。
對中國消費者來說,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花高價買的到底是什么:是質量、服務,也可能是虛榮心,但不能花錢買歧視。作為花錢的一方,我們也要用好法律的籠子,約束好“大鵝”。
至于洋品牌們,不客氣地說,長期積累的優越感已經讓它們的思維方式落后于中國的發展速度。面對日新月異的中國社會、民族自信心越來越強的中國消費者,他們的認知并沒有根本性改變,仍然敷衍地做著一些表面文章。隨著國人法治意識和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洋品牌們如果不徹底改變思想,只會一個接一個地翻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