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信息毒害少年網絡平臺應當自律
據顯示,過去一年來,全國有關部門查處色情低俗等不良信息1018萬余條。在“流量為王”的畸形價值觀下,各種網絡平臺信息傳播正在低俗泛濫。身處其中,且是主要受眾群體的青少年,如何逃出低俗信息的“圍追堵截”,成為一道現實考題。青少年三觀尚未定型,對有害信息缺乏辨別力和抵制力,很容易走上歧途。作為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向青少年提供文化教育娛樂等信息的平臺,做到審核篩查“零死角”理應是基本責任,而不是總是抱著“事后補救”的僥幸心態被動滅火。因此,只有把網絡治理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形成依法監管、行業自律相輔相成的治理體系,才能營造更加清朗健康的網絡空間。
(陸玄同)
培訓機構的老師更討學生喜歡要反思
一位小學語文教師聊及學生作文時說:“以前學生寫《難忘的一課》,十有八九是寫課任教師的;而如今他們筆下的難忘課程,越來越多是培訓機構的”。這是一線教師的親身感受。培訓機構教師何以討學生喜愛?原因大致如下:一是態度恭敬給人溫暖,二是課程多樣選擇靈活,三是課堂有趣活力滿滿,四是給人成功讓人輕松。當然,對社會教育培訓的強勢崛起,筆者認為不必過于擔憂,但要正視它的沖擊和挑戰,切實改變學校教育之不足。首先,端正教育思想,增強危機意識;其次,拓展課程設置,豐富選擇余地;第三,激發課改熱情,挖掘教師潛力;第四,開辟活動場地,增加設備投入。學校教育是未成年人學習成長的主渠道,不能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扭轉當下的尷尬局面,學校教育者要及時反思,自我加壓,切實打好贏得學生的保衛戰。
(陳立武)
體育課“依考定學”恐適得其反
當體育被納入中考并賦分100分逐漸成為趨勢后,體育培訓市場日趨火爆。體育中考焦慮之下,不少家長“加碼”孩子的體育培訓,“陪練”“專項訓練”成為家長社交關鍵詞。家長們“依考定學”“依考定練”的簡單思維來應對體育中考,有悖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更是對“體育入中高考”政策精神的誤讀。因此,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需要因地制宜加快推進體育評價改革,探索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關注學生體質健康的評價制度,促使家長形成常態關注孩子體育鍛煉的共識和行動,緩解不必要的體育考試焦慮,真正讓學生形成受益一生的體育鍛煉習慣。
(張筠)
讓科學育兒成為社會溫度的體現
如今的新手父母遭遇大大小小的育兒問題,都習慣于去網上尋找答案。但在育兒領域,卻存在著海量信息魚龍混雜,偽科學泛濫成災的現狀。偽科學能夠大行其道,權威信息不解渴是重要原因。對新手爸媽來說,難免遇到各類實際問題,但又往往很難從抽象的育兒書、官方渠道尋找答案,權威機構科普缺位之下,許多父母即便具有一定科學素養,在手忙腳亂、焦慮憂心之時,也難免一時糊涂交了“智商稅”。有人說,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需要學習,甚至需要考試。眼下,越來越多的父母想要認真學習,卻缺乏讓人放心的渠道,因此,與時俱進打造優質渠道,緩解新手父母的育兒焦慮,也是社會溫度的體現。
(胡宇齊)
謹防學歷焦慮成為集體困擾
最近在網絡上出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熱詞,比如“雙非碩士”“985相親群”“海淀家長”等。這些新詞都有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學歷焦慮,不難發現,學歷焦慮正在成為社會整體層面上的一種集體困擾。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我們能夠發現學歷焦慮其本質是要實現自身和家庭的階層向上流動,同時通過努力培養下一代來規避向下流動的可能。教育作為人人必經的主要通道,在這種氛圍之下,就成了學歷焦慮的主產地,甚至承載著就業、婚姻和下一代養育的功能重任。但教育的最大前提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家長要承擔的不僅僅是讓孩子上昂貴補習班、參加國際比賽和提供海外留學的機會。因此,在社會重要轉型期的今天,需要共同研究和思考,謹防學歷焦慮成為集體困擾。
(嚴飛)
校園跳“撩衣舞”踩錯了節拍
前不久,桂林陽朔某中學,多名女生集體跳“撩衣舞”的消息引爆網絡。學校校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應:“這個舞蹈網上比較流行,同學們就是在模仿,老師審查的時候,學生們撩衣服的幅度沒有這么大。”根據現場視頻顯示,在舞蹈中,多名女同學跳舞期間撩起上衣,領舞的女孩已經露出了大半個內衣。這樣的舞蹈動作居然會出現在初中校園里,讓網友表示震驚。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各種形式的藝術表達也越來越習以為常。但是,“撩衣舞”再流行,在中學校園里跳則不合適。流行的舞蹈千千萬,總有既新潮又適合引入校園的,不是非“撩”不可!社會有社會的節奏,學校有學校的節拍,千萬別為了校園體育創新,而踩錯了節拍。
(郭元鵬)
對教育懲戒多一些寬容
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即將實施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把“戒尺”還給了教師,教育將更加有力量。不過,懲戒是一把雙刃劍,任何懲戒行為都可能產生爭議,甚至會導致老師和家長對簿公堂,如何消除懲戒對教師的負面影響?筆者認為,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抑或是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對敢于行使懲戒權的老師應多一些包容,對教育懲戒多一些支持。對于懲戒中的瑕疵,不必抓住不放,更不必將其無限放大。家長及社會如果對教育懲戒不夠寬容,對敢于懲戒的教師不夠包容,動輒吹毛求疵,甚至上綱上線,把善意的懲戒定性為惡意的體罰,“戒尺”就會被老師束之高閣,教育將也講真的不再完整。
(羅義安)

冒名入學追究刑責是“好聲音”
1月,教育法修正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首次審議。草案進一步明確了冒名頂替入學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冒名頂替入學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并停考一至三年。眾所周知,“冒名頂替入學”行為嚴重沖擊了教育公平底線,挑戰了社會公平正義底線。每一起“冒名頂替入學”事件的背后往往都隱藏著權力濫用甚至腐敗問題,每一起“冒名頂替入學”事件的背后就是一個被人為改變的人生。因此,明確對冒名頂替入學行為“追究刑責”,依法依規堅決予以嚴懲,堅決維護教育、考試制度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無疑是一個“好聲音”,值得期待。
(廖衛芳)
為青少年埋下科技夢想的種子
近日,17歲的杭州高二女生李依庭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大會上獲稱“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優秀小科學家”。這一事件成為了激發青少年崇尚科學、探索未知、敢于創新的熱情,建設科技強國的又一有力實證。青少年科技后備人才,是國家未來科技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要讓科學少年蔚然成風,需全社會形成合力。學校應大力開展與科研院所聯合培養機制,為有志學生創設科研設施條件。家長們也要呵護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鼓勵他們勇攀科技高峰:全社會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尊重人才、熱愛科學的濃厚氛圍,激勵科學少年為國家爭光、為夢想添彩。
(熊蘋)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