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杰君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1)
傳統高職體育教學深受應試教育的廣泛影響,不關注激發高職生體育認知的興趣,使高職體育教學在一種沉悶環境氛圍下按部就班地執行,嚴重阻礙了高職體育教學的深化發展。伴隨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開展,高職教育制度也在逐步的發展與完善當中。高職體育教學之于塑造高職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而激勵教育則是從心理層面助力高職體育教學塑造高職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激發高職生自覺主動參與到高職體育教學當中來。所謂激勵教育,即是指教育組織者依照一定的培育要求,營建一定的激勵環境,藉由諸類激勵手段綜合運用,對受教育者產生積極影響的教育過程。從本質上來講,高職體育教學實施激勵教育就在于激發高職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高職生的內在潛能素養,促進高職生朝向預定教育目標前行。毋庸置疑,基于激勵教育理念探討高職體育教學培育具有健全人格與健康體魄的創新策略,不僅具備基本的理論導引價值,而且具備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作為教育學理論的一個新興分支,激勵教育理論發展相對較為滯后,然而,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激勵教育理念可謂淵源久遠。中國古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孔子所言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是有關實施激勵教育理念的精辟見解。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與雅克布森所發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為激勵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當代的德育教育體系亦將實施激勵教育納入其研究范疇。由美國心理學家韋納所提出的歸因理論主張,學生通常將針對自己的某種行為結果展開歸因,并進而深刻影響至其此后的相關系列行為。因此,高職體育教師應巧妙運用激勵教育,將高職生的歸因方式引導至有益于高職體育教學的方向,協助高職生正確闡釋自己的成敗因素,促使高職生形成健康健全的個性心理[1]。
高職體育教學時,對于高職生所做的同一種動作,高職體育教師能夠做出或積極或消極的迥然不同的考核評價;與此同時,高職生也將對高職體育教師所做出的評價產生或接受或排斥的大相徑庭的情感體驗,而情感體驗的不同結果直接影響到高職生的體育學習成效。具有積極情感體驗的高職生通常會長時期內維持較高水平的心理能量。人體運動通常呈現為一種傾向性,即依據一定的情緒目標指向而不斷演變,個體之于運動結果成敗的歸因如何直接影響著運動的發展方向,積極情感體驗能夠促進個體有效調控動作,使其于潛意識中趨向于達成預定目標[2]。激勵教育即是催生高職生的積極情感體驗,提升高職生的心理能量水平,培育高職生的自主努力行為。
人的需求可劃分為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兩大層面[3]。物質激勵指的是藉由滿足人的物質需求而提升其積極性與創造性。精神激勵指的是藉由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而導引其積極性與創造性。高職體育教師應及時覺察到高職生所取得的成績與進步,并給予相應的肯定與表揚,滿足高職生的成就感與自尊心,使其自我價值獲得肯定與贊許,從而調動高職生的主觀能動性,令其自主地依照高職體育教師所預定的目標發展。當然,單純只給予物質激勵或精神激勵有時會適得其反,因而應結合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以使激勵教育成效最大化。
正面激勵即是指充分肯定高職生體育運動所取得的成績與進步,并及時給予恰如其分的表揚與獎勵。負面激勵指的是針對高職生體育運動所犯過的錯誤或所存在的缺點而及時給予相應的批評與懲罰。無論是表揚與批評,抑或是獎勵與懲罰,恰當運動均能對高職生的運動行為起到激勵作用。實際進行激勵教育時,應以正面激勵為主,負面激勵為輔,正面激勵與負面激勵彼此結合的方式開展[4]。
情感激勵指的是由架構起高職體育教師與高職生之間溝通的橋梁,而推動高職體育教學活動的順利展開。高職生體育運動取得成績時,高職體育教師給予其祝賀與鼓勵,會令其備受鼓舞。高職生體育運動遭遇挫折時,高職體育教師給予其關懷與激勵,會令其信心倍增。說理激勵指的是高職體育教師由理論認知對高職生的體育運動做出理性判斷,并給予其合乎規律性的科學闡釋,從根本上提升高職生理論認知水平的激勵方式。將情感激勵與說理激勵彼此結合起來,方能收到更佳的激勵成效[5]。
目標激勵指的是高職體育教師應盡可能知悉每位高職生的特點,協助高職生設定可望且可及的目標,激發高職生奮發向上進取之心,使高職生產生為了實現目標的動力。運用目標激勵時,首先應幫助高職生設定目標,其次應協助高職生實現目標,最后應評價高職生目標實現狀況[6]。榜樣激勵指的是高職體育教師由組織高職生觀看著名運動員成長的影像,邀請優秀運動員來校做報告或者樹立高職生模范標兵,讓所有高職生以他們為榜樣,向他們學習。內在性的目標激勵與外在性的榜樣激勵彼此結合,能夠收到更為良好的激勵成效。
傳統高職體育教學以批評與指責評價為主的教育理念已然嚴重影響了高職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得高職體育教學無法實現預期的教育成效。高職體育教師應結合當前高職體育教學的實際狀況,革新高職體育教學工作方式,將諸類激勵方式靈活運用于高職體育教學當中,但不局限某一次或幾次高職體育教學,而是貫穿于整個高職體育教學過程之中。高職體育教學激勵教育應靈活多變,可以針對高職生體育運動的優勢給予正面激勵,也可以針對高職生體育運動的劣勢給予負面激勵;可以因為高職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而給予其一定的物質獎勵,也可以由于高職生參與體育比賽獲取優良成績而給予其一定的精神獎勵;可以在高職體育教學中給予高職生說理激勵,也可以在日常體育運動中給予高職生情感激勵;可以為高職生量身定制與其潛能相適應的合理目標給予其目標激勵,也可以為高職生樹立體育運動榜樣給予其榜樣激勵。總之,高職體育教學靈活運用合適的激勵方式,綜合運用諸類激勵方式,才能使針對高職生的激勵教育發揮最大的效能。
每位高職生都或多或少地希望獲得高職體育教師關注的目光。高職體育教師的激勵是高職生前進的動力,高職體育教師的期望是高職生前進的方向。高職體育教學時,部分高職體育教師會格外關注體育運動表現良好的高職生,而輕視甚至忽視體育運動表現欠佳的高職生,從而導致體育運動表現良好的高職生愈來愈出色,而體育運動表現欠佳的高職生愈來愈平庸。因此,推行激勵教育時,高職體育教師務必對所有高職生一視同仁,絕不可僅以體育運動成績而制定激勵措施。不管是體育運動表現良好的高職生遇到問題,抑或是體育運動表現欠佳的高職生碰到難題,高職體育教師均應一視同仁地及時給予相應的幫助與激勵。體育運動表現良好的高職生一時表現欠佳時,高職體育教師也要相應地對其進行負面激勵,使其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改正。體育運動表現欠佳的高職生一旦表現良好時,高職體育教師一定不要吝嗇對其進行正面激勵,使其樹立能夠完成體育運動的自信心。只有高職體育教師真正做到了對所有高職生一視同仁,才能在高職體育教學時形成比學趕幫的良好教學氛圍,從而有效提升高職體育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盡管每位高職生共同處于高職院校的大環境當中,然而其相互之間必然存在個體的差異。每位高職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存在,其在體育運動方向的表現不可能全然一致,這就要求高職體育教師應結合每位高職生的個性差異、個性特征以及不同的體育運動內容,有針對性地展開因材施教,與此同時,輔之以相應的激勵教育,方可收到較佳的激勵教育效果。如果說倡導因材施教是激勵教育的基礎所在,那么優化激勵機制則是激勵教育的關鍵所在。傳統高職體育教育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其所實施的考評措施給高職生帶來了過重的精神壓力,制約了高職生體育運動個性化的發展。基于激勵教育理念的高職體育教學應構建一種全新的體育運動考評機制。倡導因材施教原則,推廣兩類評價標準:其一為統一性評價標準。統一性評價標準指的是以檢驗高職生體育運動總成績為目標的總結性考察評價標準。高職體育教學可以將傳統的學分制考核標準轉變成以優、良、合格以及待合格幾個等級的考核標準,減弱體育運動成績給高職生帶來的心理壓力。其二為靈活性評價標準。靈活性評價標準指的是針對不同高職生在不同體育運動階段的實際表現給予及時的靈活而機動的激勵與評價。將統一性評價標準與靈活性評價標準結合起來應用,會更有益于高職體育教學針對高職生落實因材施教的差異化激勵策略。
巧妙抓住激勵契機,是提升激勵成效的關鍵所在。認知、瞄準、捕捉激勵契機是能否妙用激勵契機的前提所在。當高職生的某項體育運動表現出色時,高職生很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這顯然無益于高職生的進步,會令高職生止步不前,此時高職體育教師應抓住契機,給予適當的正面激勵引導,使高職生定下更高的目標而不斷前進。當高職生的某項體育運動表現差強人意時,高職生很容易產生懈怠的心理情緒,這顯然不利于高職生的成長,會令高職生原地踏步,此時高職體育教師應抓住契機,給予適宜的負面激勵引導,使高職生勇于面對困難與挫折,從而最終戰勝困難與克服挫折。當高職生的某項體育運動表現失誤時,高職生通常會懊悔不已而不斷自責,這顯然無益于高職生的自我心理調節,令高職生產生心理陰影,此時高職體育教育應抓住契機,給予適當的情感與說理激勵,使高職生明白自己所犯的過失其他人包括教師有時也會出現,讓高職生不要有過重的心理負擔,放下心理包袱,才能輕裝前行。
作為高職生的必修內容,高職體育教學不僅具有科學性而且具有藝術性。激勵教育是高職體育教師理應掌握的高職體育教學藝術。恰當運用激勵教育,能夠充分調動高職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充分發揮高職生參與體育運動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有效提升高職體育教學的質量與水平。基于激勵教育理念的高職體育教學應充分發掘高職生的體育運動才能,使高職生保持高昂的體育運動情緒與長久的體育運動動力。高職體育教學中,高職體育教師適時運用合適的激勵教育方式,能夠塑造高職生的體育運動精神,促進高職生體育運動優勢的發揮,使高職生體會到參與體育運動所取得的進步,進而實現高職體育教學培育高職生終身體育素養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