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頭市東河區勝利路小學 馬麗娜
包頭市東河區勝利路小學,始建于1903年,前身為馬王廟兩等學堂,后改名為勝利路小學,建校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1926年,馬王廟高級小學成立了中共包頭分部,是包頭市成立較早的共產黨組織,其中大部分教員都是共產黨員,學校在建校時就提出了“非革新不足以自強”的口號。這所百年學校是包頭市第一所公辦學校,開創了包頭市現代教育的先河,是包頭市歷史最為悠久的學校。百年間的櫛風沐雨、百年間的光榮足跡,熔煉成勝利路小學薪火相繼、生生不息的光榮傳統。
1900年,全國興起“廢科舉、興學堂”的熱潮。1903年5月,設在包頭的西路墾務分局總辦姚學鏡與薩拉齊廳同知,在包頭開始興辦具有近代教育模式的學校,校址選在當時的“馬王廟”里,首任學堂堂長是同盟會會員郭鴻霖。這是包頭第一所官辦的完全小學。學堂大力推動“新學”教育,由傳統私塾的“四書”“五經”,改授國文、算術、史地、格致(自然科學)、圖畫、手工、體操、唱歌等新學內容。為啟發民智、擴大生源,專設宣講所。
學校名也幾經更改。1912年,學校更名為馬王廟高等學堂。1943年,學校更名為包頭縣高級小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學校先后命名為馬王廟小學、包頭市第二完全小學、勝利路第一小學和勝利路小學等。

1903年前后的幾十年,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紛繁復雜的一個年代:既是中華民族最痛苦、最屈辱的年代,又是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覺醒勃發的年代。馬王廟小學創辦之初,即有“非革新不足以自強”的呼聲,其師生莫不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自勉。學校雖身處塞外一隅,規模不大,卻吸引了一大批不同歷史時期的師生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與富強尋找出路,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馬王廟兩等學堂首任堂長郭鴻霖為同盟會會員,1911年武昌起義后,10月歸化城巡防營倒戈起義,200多名義軍準備進占包頭,郭鴻霖因擁護起義而被偽裝同情革命的五原廳同知樊恩慶逮捕,不久在東河區牛橋街英勇就義。1915年,王定圻校長在報紙上強烈抨擊袁世凱,為保衛共和民主而死,犧牲時年僅28歲,被史學家稱為綏遠地區第一位大教育家、大政治家。1928年,擔任校長的鄔震在日本侵占東三省時,帶領學生游行抗議。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勝利路小學注入了蓬勃的生機,這所百年學校在改革的大潮中,把握機遇,大膽創新,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學校的發展融匯時代精神,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面向全體,著眼學生長遠發展。代代勝利路小學師生樹立了思考人生、追求真理、舍生取義、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理念,傳承“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光榮傳統。
穿越百年時空,仍能聆聽到馬王廟小學師生用生命吶喊的慷慨悲歌;撣去百年塵埃,仍能清晰看到馬王廟小學師生用鮮血浸染的爛漫山花。
學校百年積淀的光榮傳統,是開拓創新的寶貴財富。學校把校史教育與愛學校、愛祖國教育結合起來;把黨史教育與五個認同融會貫通。潤物無聲,真實感人,勝利路小學的師生都為這些珍貴的歷史而倍感自豪。
百年老校傳承的是一種文化,一種治學的精神。站在當下,學校積極營造“立誠信平等之德,成學習研究之風”的校風,追求“求真、勤學、多思、善問”的學風,落實“行勝于言,自強不息”的校訓。
學校以“推行生本教育,創建勝利文化”為辦學理念。生本教育是以生命為本的教育,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勝利路小學文化賡續百年校史的紅色基因,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目前,學校基于六大核心素養,已創建課程體系,以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課程體系分為勝利之智、勝利之趣、勝利之美、勝利之禮四大課程群。課程整合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結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提煉成三級課程體系:1.0版、2.0版和3.0版。

1.0版:學校在貫徹國家課程、開齊開足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打造特色課程:每周一節“1+X”群文閱讀課、每天一節經典誦讀課、課外閱讀指導課;每周一節數學活動課;每周一節英語繪本課;音樂小樂器進課堂,通過設置籃球課、足球課、技能課來滿足學生的需求;美術引進手工、剪紙、手撕畫等。并開設29個社團課程,涉及傳統文化課程、藝術課程、手工課程、科學課程等。
2.0版:規劃勝利之智、勝利之趣、勝利之美、勝利之禮的四大課程群。勝利之智課程群包括國家基礎性課程;勝利之趣課程群包括各學科特色課程及拓展性課程;勝利之美課程群包括選擇性社團課程;勝利之禮課程群包括德育課程、生命課程等。
3.0版:開發個性化課程,鼓勵教師自己研發課程,家長介入民間傳統課程;加強團隊研究。
學校課程體系圖如下:

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課改模式研究,本著強調“先做后學”“先學后教”,學校教育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放手發動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各學科基于課程標準設計教學活動,體現教學評的一致性。

生本課堂“四學”模式初步建立。自學:目標導航,課前參與,定向預習;助學:小組合作,展示交流;成學:當堂訓練,自評反饋;延學:根據內容設計形式多樣的層級作業,富有延展性,富有探索與思考性,設置動手操作、觀察思考類作業。
生本課堂建模之后,教師充分引領學生學習,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完善了生本課堂評價體系;追求課堂高效、課外減負,教師走向了專業化成長之路。
生本德育的宗旨是一切為了學生的健康和幸福,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學校構建生本德育模式,以紅色德育文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通過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使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尊重,充分釋放潛能,讓德育回歸生活實踐,將思想教育融入黨史教育中,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充分實現了“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講好身邊真實的紅色故事,讓紅色基因浸潤孩子們的成長!
學校重視學生的養成教育,對學生在校一日常規做了細致要求。德育工作結合學生習慣養成培養目標,分成了各年級短期訓練目標,分年級逐條逐段落實。把小學生守則細化到各年級的小目標中,課內外紀律、衛生、文明等內容,要求也更細致。如一分鐘收作業、快靜齊大課間、有序課間休息活動等,發揮大隊干部和值周生的作用,輪值管理學生的德育活動。升旗儀式采用班級輪流制,每周一個主題,緊跟時代步伐,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紅領巾心向黨”教育:講校史故事、我心中的共和國英雄、美德少年介紹、經典誦讀展示,全部由學生策劃,學生組織,在受教育的同時,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鍛煉。
學校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主要包括經典誦讀和傳統節日活動。經典誦讀內容包括古今中外,詩詞歌賦;誦讀形式日有所誦,百花齊放。每天早讀20分鐘背誦50~100字,大聲誦讀、站立誦讀,每學年背誦5000~10000字。定期開展傳統節日進校園活動: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德育處應組織適合學生的活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行設計活動方案,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收獲知識,進而了解傳統文化的意義。
長久以來,學校堅持做好教師校本研訓,而且日見功夫,日有進步,真正實現為課堂服務。各學科教師集體備課基本模式是:理論學習及課例研究——實踐磨課——辯課——總結出好方法、好經驗。主題備課活動圍繞研究主題踐行生本教育;研究學習策略;細化課堂學習目標,做到基于課程標準下的教育教學水準。總之,學校積極引導和鼓勵每位教師成為本學科專業上的領頭人。

學校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評價根本標準,根據學生不同階段的身心特點,落實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校科學設計德育要求,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傳承紅色基因;對學生各學科能力進行多元評價,每年開展一次學科節;強化體育評價,每年組織一次體質達標運動會,對學生的幾項體質達標內容進行測試和比賽,促進全員達標;把音樂、美術、書法等課程納入學業評價中,促進學生形成藝術愛好、增強學生的藝術素養,全面提升學生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增強勞動教育評價,學校建設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要求上好勞動課,辦好勞動教育活動,加強過程性評價,將參與勞動教育課程學習和實踐情況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學校每年一次的學科節,是學生最有成就感的日子。語文學科開展“小小書法家”“經典誦讀星”“拼音闖關”“成語接龍”“決戰語文屋”等活動;數學學科開展“我說你擺”“華容道”“美麗的學校”“智慧金字塔”“天才建筑師”“千變萬化”等活動;英語學科開展單詞風暴、英文表演劇;綜合學科開展音美藝術天才、器樂展演等。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德、智、體、美、勞得到全面發展。
百年歷史,百年光榮與夢想。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勝利路小學全體教師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四個自信”,踏上現代教育的新征程,努力辦好老百姓滿意的教育,熱烈擁抱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