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雄 王芳
摘? 要: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在哲學層面上是指通過推動內因變化而實現的發展,在系統科學層面上是指一種發揮內部主體性、挖掘內部潛力、激發內部動力、匯聚外部資源、優化內部結構、遵循內在邏輯、關照內在需求、彰顯內在價值、關注系統安全、聚焦辦學質量的發展模式或方式。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實踐形式具有多樣性,對于不同的高校類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內涵式發展的主要內涵、發展內容和表現形式各有不同。
關鍵詞: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內涵;實踐形式
中圖分類號:G640?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1)35-0059-04
Abstract: On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achieved by promoting internal changes. On the system science level, it refer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subjectivity, tapping internal potential, stimulating internal motivation, gathering external resources, and optimizing internal structure, following internal logic, caring for internal needs, highlighting internal value, focusing on system safety, and focusing on the quality of running a school. The practice forms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in universities are diverse. For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ies,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an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or regions, the main connotations, development contents and manifestations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re not very different.
Key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practice form
自進入大眾化階段以來,基于諸多高校存在較為嚴重的注重數量的硬件建設而忽視質量的軟件建設的現實,國內高教界創造性提出了內涵式發展的概念,并很快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主題和改革議題。黨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報告先后提出的“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和“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改革目標,進一步推動了此主題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和顯著成效。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我國提出的高等教育改革總體目標是“現代化”,這和內涵式發展是一脈相承和要義相符的,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討高校內涵式發展。
一、現有研究簡述
對于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或高等學校內涵式發展的理解,既見仁見智,也有共識。一是主要從作用因素和結果表現的角度,認為高校內涵式發展是以高校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表現為高校內在屬性的發展;是在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前提下實現的發展,表現為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公平等五個主要方面的協調統一[1];或認為是高校功能活動和結果品位的提升及相關要素品質的改善和優化[2]。還有學者認為高校內涵式發展要發揮外部動力和資源的共同作用[3]。二是主要從內在本質要求的角度,認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以遵從內在價值、實現內在目的、受內在邏輯支配為總體取向的發展模式[4]。三是主要從發展取向和功能作用角度,認為高校內涵式發展是注重質量、公平、意義、超越的發展[5],以及注重發展愿景和文化共識的發展[6-7]。四是主要從實現舉措的角度,認為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是依靠結構優化、資源共享、效能提高以及制度保障等措施,使現有教育、教學資源達到最大利用率,從而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一種發展過程或方式[6]。五是主要從外延式發展的相對角度,認為內涵式發展也包括數量發展,認為體量增加也屬內涵式發展的方式或體現[8]。但總體而言,現有研究還存在有待商榷或拓展的地方。正如有學者曾指出,雖然關于高校內涵式發展的詞匯概念已成為廣泛共識,但有諸多問題仍未有定論,需要理論厘清和成熟結論[8]。
第一,對于內涵式發展的“內”要義理解缺乏應有的準度。即提出的觀點沒有突出“內”之內涵,甚至不同程度偏離了“內”要義從而導致“內外”不分。比如有學者認為規模擴張也是內涵式發展的體現[8]。在實踐中,諸多高校在推進內涵式發展過程中,存在重辦學要素規模擴張輕內部要素整合優化和內部潛力挖掘激發等問題。另外,有研究側重從結果而不是過程來理解內涵式發展,因而提出的實踐路徑有因果不明之惑。
第二,對于內涵式發展的“內”要義理解缺乏應有的深度。從內部動力和內部資源視角來理解高校內涵式發展,符合“內”要義,但現有研究對“內”理解還缺乏應有的深度,主要從內在目的、內在價值等少數且抽象和靜態維度去理解,鮮有研究從人的精神、情感、思維、意志、智慧、文化等內在因素的聚合變化以及物之間的互補、共生、互競等更深層次和更具體化的動態因素去理解內涵式發展。
第三,對于內涵式發展的歷史性變遷缺乏應有的關注。任何高校都是時代的產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對高校有不同的認識和期待,高校自身對自己的認識也有所不同。內涵式發展作為一個涉及價值判斷的歷史性概念,其概念內涵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同時其表現形式也會有所不同。但現有研究對此缺乏應有的關注。
第四,對于內涵式發展的形式多樣性缺乏應有的探討。高校類型不同,其目標定位、主要功能、服務對象、運行機制等必然有所差異。因此,不僅不同時代的高校,其內涵式發展的內涵與形式不同,不同類型的高校其內涵式發展的內涵要求和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但鮮有學者探討內涵式發展的形式多樣性問題。
二、高校內涵式發展之內涵分析
(一)內涵式發展的詞源探尋
詞義學、邏輯學是理解概念的兩種基本視角。因為,一個特定詞語之所以被選擇為一個概念的文本表述形式,一般都是因為這個詞語能最可能集中性和準確性地表意著這個概念的內涵。而邏輯學規則是確保人們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之間的聯系及區別得以正確理解的基本思維準則,離開了它,就會導致邏輯混亂。
從詞義學來看,“內涵式發展”的“式”字,首先表示一種發展“方式”或“模式”,其次才能被用來描述這種發展方式的過程特征或結果表征。“內涵”由“內”和“涵”組成,“內”有內在、內部、內生、內需、內驅、內含、內化等義,“涵”有包含、修養、沉潛、積蓄并保持、浸潤、滋潤等義。可見,“內涵”所表示的是一種內在的東西,而且內在的東西一般要經過較長過程才能涵養形成。因此,高校內涵式發展一般不是突發性而是生長式的。從邏輯學來看,內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兩個方面,內涵指概念的本質屬性,是某事物之所以是該事物而不是其他事物的內在的、本質的規定性。外延是指某一概念的所有對象。內涵主要包括兩層涵義:一指事物的本質;二指事物的內容[2]。
由于本質是指事物內在之物,所以,不論從詞義學還是邏輯學來看,內涵式發展的根本要義是“內”的發展,抓住“內”的根本意涵。雖然事物“外”發展會影響“內”發展,甚至有時影響很大,但從概念邊界來說,不能因此把“外”發展說成是“內”發展,否則就可能模糊了內涵式發展和外延式發展的相互區別。
另外,從更高層次的哲學視角來看,根據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事物的發展源于內因和外因兩方面因素,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在事物的變化發展過程中發揮著根本性作用。因此,從哲學層面看,高校內涵式發展就是注重推動內因變化的發展。
(二)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內涵追問
根據上文的分析,通過綜合或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結合高校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系統,即是一個有著久遠歷史傳承并已經成為社會中心機構且具有顯著文化性、教育性、開放性、創新性的社會系統,我們認為,所謂高校內涵式發展,是指注重發揮內部主體地位、挖掘內部潛力、激發內部動力、匯聚外部資源、優化內部結構、遵循內部規律、關照內在需求、彰顯內在價值、注重系統安全、聚焦辦學質量的一種發展方式、模式或發展過程。這種發展方式更加注重練內功、發內力,專注于推進內在本真發展和內在自主發展。具體來說,高校內涵式發展有以下主要內涵和特點:
第一,充分發揮高校主體性的發展,即內涵式發展是指一種在充分發揮高校主體作用基礎上實現的發展方式。任何社會組織發展的直接推動者是人,然而人有時成為主體而存在,有時卻被作為客體而存在。高校內涵式發展是高校自身主體性得到充分尊重和充分發揮情況下推動的發展。只有廣大師生都成為了真正的發展主人,能自主、能動、自由地不斷自我發展,而不是他主、被動、被強制發展,才屬于內涵式發展。高校主體性越強,越能體現內涵式發展的實質,也就越有力推動內涵式發展。
第二,充分挖掘內部潛力的發展。潛力就是潛在的尚未發揮出來的力量,潛力包括某些資源未被利用或未被充分利用,某種功能、作用、優勢未被發現或未被充分發揮等。每所高校都有一定的潛力,但同時也都是有限潛力。如果一所高校的內部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等同于存在某種浪費,這種發展不是內涵式發展。因此,內涵式發展是指充分發揮組織內部潛力乃至把內部潛力挖掘和發揮到極致的發展。高校要實現內涵式發展,就要學會發現、挖掘和發揮潛力。
第三,充分激發內部動力的發展,即內涵式發展是指在高校內部動力推動下實現的發展方式。推動發展必須依靠某種力量,這種力量有的來自內部,有的來自外部。內涵式發展不排斥外力而且要充分借助外力,但依靠內部力量和激發內部動力是根本。當然,當高校主動應對外部壓力時,外部壓力就變為內部動力。動力性是主體性的高級表現形式,廣大師生團結向上、進取奮進、拼搏創新是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最顯著特點。否則,如果高校是在某種外力倒逼下隨外部力量亦步亦趨改革,就不是真正的內涵式發展。
第四,充分匯聚外部資源的發展,即內涵式發展是指一種主要依靠高校“內部”資源而推進的發展方式。任何組織都有資源依賴性,而內涵式發展是主要依靠“內部”資源,通過優化配置、技術升級、手段創新、人員激勵等途徑提高內部資源的利用效率。當然,“內部”資源不能簡單理解為地理概念的校園內部資源,而是指學校力量可以調配、利用、借力的所有資源,包括人、財、物、信息、制度、文化等形式,其中最關鍵是人的資源。科學優化人力、激發群體活力是推進內涵式發展的根本之策。
第五,充分優化內部結構的發展,即內涵式發展是指一種以優化內部結構為基本途徑和要求的發展方式。內部結構優化包括系統構成要素齊備,各要素之間數量匹配合理,聯結方式適當,互動互補較強。高校內部結構包括人力資源結構、組織部門結構、資源配置結構、課程體系結構等。系統的結構決定系統的功能,只有結構優化了,功能才能得到涵成和有效發揮,質量才能得到提升,即組織才能實現內涵式發展。總之,優化內部結構是推動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途徑。
第六,充分尊重內在邏輯的發展,即內涵式發展是指一種遵循高校系統內部運行邏輯的發展方式。由于內涵式發展是指符合事物本質屬性的發展,本質屬性一般表現為客觀規律。這些規律既包括規定高校系統內部要素關系的規律,也包括規定高校系統內外部關系的規律。前者包括教書育人過程規律、高深知識生產規律等,后者包括主動適應和主動引領社會相結合規律、自主辦學和開放合作相結合規律、堅守傳統和創新超越相結合規律等。換言之,高校內涵式發展是遵循或體現高校組織本質性、本真性、規律性的發展。這時高校的存在形態真正像高校,而不能像企業或官僚機構。
第七,充分關照內在需求的發展,即內涵式發展是指一種以滿足師生、高校內在需求為根本目標的發展方式。如果一個組織發展的目標純粹是外在的,必然導致組織異化乃至崩潰。高校內涵式發展是指高校發展的目標、愿景符合高校主體內在需求,發展結果的直接受惠者是高校各類主體尤其是廣大學生。因此,高校內涵式發展是致力于學生的知識增長、素質發展和成長成才,以及教師的專業發展、事業發展和精神發展,然后才通過師生發展來履行社會職責、滿足市場需求、引領社會進步。
第八,充分彰顯內在價值的發展,即內涵式發展是指一種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內在價值的發展方式。高等教育具有特殊性,有著自身的內在價值,其根本落腳點就在于人和理性,兩者又融合為一體,只有人才有理性,理性是唯有人的理性。因此,高校內涵式發展是將人置于發展的最中心,以人為本,育人為本,注重發現人、尊重人、培養人,強調人的全面和諧發展[9]。因而內涵式發展應體現為公平正義發展、自由平等發展、個性多樣發展、特色自主發展、創新超越發展等。因為,弘揚理性,追求真理,是大學得以區別于其他一切社會組織的本質特征,是其內在核心價值[10]。
第九,充分注重系統安全的發展,即內涵式發展是指一種不斷提升高校風險防范能力、提升安全發展能力的發展方式。如同其他組織一樣,高校也同樣受到來自內外兩方面的安全威脅,比如因債務高筑或受到資本裹挾而帶來的威脅,因價值蠱惑、導向錯誤、決策失誤而帶來的威脅,因內部結構性矛盾或內外結構性沖突帶來的威脅,因人才流失而帶來的威脅等。高校要提高識別、防范、化解各種風險的能力,就要從自身做起,練好內功,做最好的自己,也就是推動內涵式發展。
第十,充分聚焦辦學質量的發展。談發展離不開質量概念,沒有質量的發展不是真正的發展,沒有高質量的發展不是好的發展。高校內涵式發展必然和提高質量密不可分,內涵式發展的過程就是質量得到充分提升的過程,內涵式發展的結果就是辦學質量得到充分提升。如果高校發展偏離了內涵式,那么其辦學質量就得不到充分提升,甚至會停滯和下降,但不能因此將提高質量視為內涵式發展的條件、方式或途徑。
三、高校內涵式發展的實踐形式多樣性
現實中,高校內涵式發展有著多樣的實踐形式,或因所處歷史發展階段的不同、或因所處的民族文化傳統的不同、或因組織類型的不同而不同。
(一)不同時代的高校內涵式發展有著不同的內容
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的內涵不盡相同,其內涵式發展的內容也就不盡相同。在古典精英時代,自由教育是大學內涵式發展的核心內容,而技術教育則被認為與內涵式發展格格不入;在近代大學,純粹理性訓練和非功利性研究成為高校內涵式發展的新內容;步入現代社會尤其是大眾化之后,各種術科教育和創業教育成為了高校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此外,精英時代的高校發展不一定屬于內涵式發展。如果沒有充分尊重和發揮師生主體性,沒有充分彰顯教育內在價值,此類發展就不屬于內涵式發展。因此有學者曾指出,我國高等教育史總體上系外延式發展史,而不是內涵式發展史[4]。
(二)不同國家高校的內涵式發展的實踐路徑不同
大學是遺傳和環境的產物,大學是社會中的大學,是文化中的大學。因此,由于不同地區、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文化傳統,不同國家大學的內涵式發展的具體表現、存在生態以及推進內涵式發展的路徑不盡相同。比如,歐美大學的董事會制、理事會制是推動內涵式發展的合理體制,我國大學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也是保障內涵式發展的合理體制。在某些國家大學采用院系主任負責制,在有些國家可能采用教授講座制。可見,高校內涵式發展的表現形式可以多樣化。
(三)不同類型高校的內涵式發展的表現方式不同
不同類型高校因其內在屬性、使命定位不同,因而內涵式發展的表現方式也不相同,采取的改革策略、途徑、方式亦可能不同。比如,對于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是內涵式發展的重點;對于應用型大學,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知識的推廣應用是內涵式發展的核心表現。此外,符合自身特殊實際的特色發展也正因為其遵從了個體自身“內部”特殊邏輯、符合自身實際,因而是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表現。因此,無論是哪種類型的高校,準確定位和特色發展,都是其內涵式發展的重要體現。
參考文獻:
[1]瞿振元.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實現途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3(2):12-13+21.
[2]別敦榮.論高校內涵發展[J].中國高教研究,2016(5):28-33.
[3]張德祥,林杰.“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本質的歷史變遷與當代意蘊[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11):3-8.
[4]劉振天.從外延式發展到內涵式發展:轉型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價值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35(9):1-7.
[5]余小茅.教育內涵式發展之內涵的多維解讀[J].社會科學戰線,2016(6):228-234.
[6]焦楠.從外延發展到內涵發展:學校發展觀的時代轉向[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3(6):103-108.
[7]山鳴峰,李靈莉.基于本體價值構筑大學精神:大學內涵式發展的核心議題[J].教育發展研究,2014,34(9):52-57.
[8]孫華,蒲欣.再論高校內涵式發展——兼論普通高校如何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J].教育學術月刊,2016(2):67-73.
[9]劉振天.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本質論、價值論與方法論重建[J].大學教育科學,2013(6):14-20.
[10]秦惠民,解水青.高等教育的價值及其實現——紀念《中國高教研究》創刊30周年隨感[J].中國高教研究,2015(2):7-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