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桂
有效落實“雙減”政策,優化課堂教學、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成為教育關注的熱點。實現減負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就必須向40分鐘的課堂要質量。學生減負的主要渠道在于課堂教學,這就要求教師要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練習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原則,開展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探究。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心理負擔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在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為學生創造“樂學”氛圍,學生才能學好數學,如果學生喜歡上數學課,那么就成功了大半。如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呢?游戲、實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師要有意識地應用到課堂教學上,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解決了問題,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同時,也培養了學習興趣,減輕了心理負擔。如,教“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首先要求學生任意說出一個自然數,教師馬上說出它能否被2或5整除。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紛紛說出不同的數,他們說出一個教師立即判斷,學生不相信,于是動筆算一算,結果和教師的一樣,學生驚嘆之余,急于悟出其中快速判斷的奧秘,對此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從而激發了主動探索的欲望。
二、課堂精講多練,減輕過重的作業負擔
傳統的教學往往是教師怕學生聽不懂,造成堂上教師“說得多,學生練得少”,“課堂不足課外補”,造成作業負擔加重。我們嘗試“先練后講”,特別強調“以練習為主”,即把練習放在一節數學課的主要地位, 設計了一個多層次的練習序列,學生的練習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討論穿插于練習之中,教師在練習中講,學生在練習中學。精講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練習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求每一個數學教師每一節課,不少于一半時間給學生練習,而且做到四個當堂:當堂完成作業、當堂校對作業、當堂訂正作業、當堂解決問題。課堂上提供了做作業的時間,這樣既減少了學生作業的負擔,同時學生在安靜的課堂里完成作業,錯誤率一定比在家做的要低很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學生當堂就能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問題,再通過利用最后的小結時間對作業中學生普遍的困難進行講解,避免學生把問題帶回家。教師也從批改作業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來鉆研教材,設計練習,探索新教法。
三、創設探索環境,培養學生的解題策略
優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創設了探索環境,促使學生獲得嘗試成功,并培養探索能力。在新舊知識矛盾激化時,教師對學生給予幫助,讓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結構,探索出有關的聯系,完成知識的順利遷移。比如教《三位數乘兩位數》時,筆者以生活實際引入,注重培養學生提取數學信息,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解題策略。在探究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借助乘法的意義, 感悟三位數乘兩位數計算的本質是計數單位的累加。依據學生前面掌握的知識,在對比36×24和136×24的計算過程中,感悟計算步驟的相同,即計算方法都是用拆分的方法計算的。在比較兩個式的不同之處、相同之處中,使學生順利地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經驗遷移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上,很快就掌握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四、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數學的特征是抽象性,因此必須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動口、動腦去探索新知識,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正確清晰的表象,真正參與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讓每一個學生利用課前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沿著高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議一議,從而讓學生自己推導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改變以往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操作,學生看的被動形式,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經教師的點撥,獲取新知,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教師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盡量給學生多一些探究的機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份活動的空間,多一些成功的喜悅,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天空。
責任編輯? 胡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