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玲慶
一個單元、一節課到底要實現什么教學目標?這個目標在整個小學語文課程中占據什么位置?一單元或者一課的學習,學生具體要掌握的語文能力是什么?大致達到什么程度?這是在統編教材沒有實施之前絕大多數語文教師共同的困惑。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7年9月統編教材開始在全國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使用,到2019年秋季開學實現所有年級的全覆蓋。
這套新教材按照課標的學段目標要求將語文能力訓練落實到每個學段、單元乃至每一課,課程內容目標清晰,要點明確,建構出適合小學的有梯度的語文核心素養體系。教師要做的就是認真研究教材,把每一單元、每一課的目標、重難點解讀出來,結合具體學情定教法用好教材。筆者以部編版四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第二單元為例,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明確要素序列位置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有“能就課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這句話不但要求學生能提問,還要他們會提問。依據這樣的目標要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年級就提問能力訓練設置了兩個單元: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圍繞“提問”編排的閱讀策略單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去解決。
通過認真解讀,我們不難發現,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閱讀教學側重點是喚醒學生提問意識,學習提問方法,而下冊第二單元承載的任務則是運用上冊學過的提問方法提問并解決問題,側重點則應該放在解決問題的方法指導上。語文能力點訓練呈現螺旋上升的趨勢,這也是統編教材的創新編排之一。
通過對小學階段整套教材的縱向分析,本單元承載的語文要素的縱向序列位置和教學重難點就十分明確了,為精準定位教學目標,組織學生開展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奠定了基礎。
二、構建整體目標體系
單元整體性是統編教材的一個創新點,是由單元內的導語、閱讀提示、隨文旁批、課后練習、課文插圖、“交流平臺”“ 詞句段運用”等構成的完整的教學目標體系。教師只有通過單元內部解讀,明確每篇課文承擔的具體任務,構建完整的單元教學目標體系,才能實現課課教學既相互關聯,又各有側重,實現單元整體教學的梯度和層次。
(一)關注閱讀提示,凝練情感目標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繼三年級“預測”之后的又一個閱讀策略單元。閱讀策略單元每篇課文前都會有閱讀提示,從閱讀提示中我們就能凝練出本單元的情感態度目標。
從“閱讀提示”中我們發現每一課都有“提出自己的問題”這句話。編者意圖非常明確:本單元的每一篇課文都要求學生能對提問有充分的體驗和感受,在教學中要喚醒學生的提問意識,使他們敢于提問。這一教學目標也和課標和單元導語一致。
(二)剖析課后習題,確定方法目標
統編教材課后習題除卻 “理解與交流”“積累與運用”“拓展與實踐”三個維度以外,還具有整體設計、編排有序的特點。每一課的課后習題,必定有一二道題是圍繞單元語文要素來設計的。教師需要在單元整體意識觀照下正確解讀,同時結合學情進行分析,才能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提問”策略單元,在單元整體解讀的前提下,我們仔細剖析課后習題,提煉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根據該單元課后習題可以發現,雖然每課都是圍繞提問展開,但是側重點不一樣:《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提示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提問,既可以針對全文提問,也可以針對部分內容提問;《夜間飛行的秘密》提示學生除了根據內容提問外,還可以從寫法和啟示角度提問;《呼風喚雨的世紀》告訴學生問題分類的方法;《蝴蝶的翅膀》是略讀課文,雖然沒有課后習題,但是我們從文前的“閱讀提示(讀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再嘗試把問題分類,選出你認為最值得思考的幾個問題,并嘗試解決)”中也能發現本課教學的側重點。在關照整體教學的前提下,通過剖析各課課后習題,再結合學情,各課教學目標的側重點就浮出水面。
(三)依據語文園地,檢驗教學目標
統編教材從三年級起,除了習作單元和五六年級的綜合性學習單元外,其他每個單元都編排了《語文園地》?!墩Z文園地》的設計絕大多數與單元教學內容有關,其中“交流平臺”“ 詞句段運用”是對該單元語文要素的梳理總結和進一步的實踐運用。明確《語文園地》各欄目的編排意圖,不但可以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教學要求,還能有助于單元課文教學目標的確定。
通過分析我們發現:本單元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從態度、方法、習慣等方面對提問策略進行總結,提示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自覺運用該策略;“日積月累”中的古代名句強調了提問的重要性,與本單元的教學內容相符。由此可見,筆者之前確定的單元教學目標和每課教學目標是正確的。
三、實施單元精準教學
本單元的閱讀提示、隨文旁批、問題清單、課文插圖等教學資源和課文組成一個系統,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培養學生提問意識,提示、指導學生學習提問方法,為達成教學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依托課后習題,學習提問
課后習題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依據它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并結合單元導讀進行細化,在教學活動中具體落實,在生活中進行拓展和延伸。要按照新課標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挖掘課后習題的價值,最大程度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在對《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教學時可以利用課后習題第二題的問題清單做示范。先觀察清單示例,借助泡泡,了解清單中的問題既有針對課文部分內容提出的,又有針對全文提出的。再通過回讀課文,發現清單中的第一、二個問題是針對課文部分內容提出的,第三個問題是針對全文提出的;然后讓學生組內合作整理小組的問題。
(二)關注課文旁批,引發提問
現行部編教材中課文設計的“旁批”可謂是最大亮點之一,能有效指導學生的自讀,形成課文文本、教材編寫者與讀者三者之間的對話。旁批不僅充當了教師角色,輔助、引導學生完成課文的學習,還通過不同的設置(缺乏內容點)明示了閱讀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與方法。本單元四篇課文中的兩篇都設置了旁批,意在給學生學習提問策略提供輔助,幫助他們了解、梳理、掌握閱讀策略。
在《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嘗試運用學到的策略自主提問”這一環節教學時,引導學生關注旁批,模仿旁批來提問。例如,學生可以模仿第一處旁批,提出“什么是呼風喚雨的世紀”“為什么人類可以呼風喚雨”“呼風喚雨在文中具體指什么”等問題。模仿四處旁批還可以提出“科學改變著人類的哪些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質生活”“未來科學技術還可能創造出什么神話”。
(三)利用問題清單,形成習慣
學習提問策略的目的是幫助學生閱讀理解,從而促進學生養成通過提問來閱讀理解的習慣。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整理問題清單,選出對課文理解有幫助的問題,然后借助這些問題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如,在對《夜間飛行的秘密》教學時,可以選出學生針對課文內容提出的問題:“科學家是怎樣揭開蝙蝠飛行的秘密的?”教師可以追問是根據哪些段落提出的問題。然后,學生勾畫、朗讀相關語句,抓住關鍵詞句從實驗方式、實驗結果等方面說說三次實驗,再說說科學家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
總之,教師要厘清教編者意圖,以綱扣本,精準施教,實施單元整體教學,讓單元語文要素精準落地,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課程教材研究所小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語文四年級下冊)[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謝芮.小學語文閱讀策略教學的現狀調查及改進對策研究——以南京市建鄴區為例[D].江蘇大學,2020.
責任編輯? 楊?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