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雄
【摘要】中國特色志愿服務事業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大有可為。在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背景下,志愿服務工作也在緊跟新時代、新任務和新挑戰的過程中不斷創新和進步。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繼續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關鍵詞】國家治理體系;能力現代化建設;志愿服務創新
一、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是志愿服務創新的恢弘背景
(一)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為志愿服務創新錨定政治定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志愿服務體系的全面布局和融合確定了政治定位和文明本位,明確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對社會治理創新格局的基礎作用,并進一步提出了推進志愿者服務的方向和途徑。這是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創新的航向燈塔和指路明燈。
我國志愿服務工作具有內在的鮮明特色,是歷史發展必然、價值追求自覺和時代進步的體現。新時代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整體性發展,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發展階段構成志愿服務的不同要素在發展過程中的相互照應、協同聯動和有序銜接。錨定政治定位意味著志愿服務可以沿著“定位、定標、定法”三個維度持續推進。
(二)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為志愿服務創新錨定功能定位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必須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進行,科學謀劃、精心組織,遠近結合、整體推進。
這意味著中國特色志愿服務也要隨之沿著縱橫兩個坐標推進。從縱向的角度錨定志愿服務的整體性發展向著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大目標推進,從橫向的角度錨定平臺創新、隊伍建設創和制度保障。
(三)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為志愿服務創新錨定特色定位
在黨組織的指導下,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產生了許多創新案例,探索了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實踐途徑,為構建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時也在不斷踐行中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體系和定位。
以人民為中心建設社會治理共同體。志愿者實踐活動通過創新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內容,廣泛整合優質服務資源,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共感建設,構建現代生活的溫暖網格發揮著重要和積極的作用。
二、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背景下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新”在何處
(一)“新”在志愿服務理念兼收并蓄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實踐無止境,理論創新也要與時俱進。我國志愿服務在蓬勃發展的過程中也在理論研究和規律探求中不斷求索。新時代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發展的理念創新要從三個方面尋找“源頭活水”。一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志愿服務價值理念創新提供深厚的歷史文化土壤。二是學懂弄通黨的創新理論和實踐成果,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給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的回信為志愿服務發展理念創新提供了重要指示批示和根本遵循。三是借鑒世界志愿服務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從整體性發展角度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
(二)“新”在志愿服務平臺精細管理
志愿服務是一種新型的社會動員、社會參與方式,具有領域寬、渠道廣、影響大等特點。新時代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就需要對信息、資源、條件和環境進行諸多元素的集合,由碎片化、零散化向全員化、精細化發展。一是深入挖掘和廣泛匯聚各種資源,實現與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的有效銜接。二是推動志愿服務數據共建共享。整合與優化志愿服務相關數據,打破志愿服務“信息孤島”,讓志愿服務的數據信息“活起來”“跑起來”。
(三)“新”在志愿服務制度常態長效
志愿服務發展制度創新,關乎志愿服務發展的根本性、長遠性和全局性。因此,新時代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更需要積極回應現實需求、加快有效制度供給,以制度促進志愿服務常態、長效、有序。既要確保既定制度的權威性、有效性、穩定性和持續性,又要善于從整體功能、結構要素、內外環境、體制機制等諸多層面進行系統思考與配套建設,建立結構合理、相互補充、有機銜接、動態適應的制度鏈條與制度體系。
三、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背景下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創新路徑
(一)把握“服務為基”,加強志愿服務建設
廣泛吸納大眾、匯聚志愿者資源、抓好隊伍建設是新時代志愿服務整體性發展的關鍵。在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背景下,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創新更需要進一步加強治理的組織化、專業化、法治化特征。
在組織建設中,將自愿、大眾的志愿服務轉變為有組織的志愿服務,通過數字治理平臺,正確對接不同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和低收入階層的需求。與此同時,專業性提高志愿者服務質量,從增加注冊人數階段到高質量服務供應階段形成志愿者服務的提升鏈路。在進入社區、農村、基層的布局中全面開花。
(二)把握“治理為本”,放大志愿服務格局
在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背景下,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創新是納入社會治理體系的新生力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中等收入階層的持續擴大和共同富裕度的不斷提高也為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志愿服務創新在領導系統的頂層協調、管理系統的全過程管理、多領域合作、工作系統的項目管理上,不斷向準確性、正常化和便利化推進。并且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實現指標化、項目化和工程化,著力開發志愿服務的新基礎設施和使用多元的政策工具,動員和激發社區群眾的參與熱情,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三)把握“項目為路”,形成志愿服務機制
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整體性發展,意味著新時代志愿服務的活動領域將越來越廣,活動項目更加精細多樣。科學管理是保證志愿服務“處處可為”和全面推進的根本。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創新就體現在行動項目化上。
緊跟時代發展的需要,開發新項目,實現“服務供應端”精準對接。調研服務對象的需要,組織實施相關項目,保障“服務受益端”效能最大化。以項目為依托,以滿足服務需求為導向,通過科學分析服務需求、科學選擇服務內容、科學設計服務活動等完善管理機制,實現志愿服務效能的提升。
四、結語
作為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合作者,志愿服務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助力,是通往社會和諧秩序的重要機制。尤其在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背景下,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創新已經在參與全員化、行動項目化、運行信息化和發展法治化上不斷前進,更收獲了顯著的成績與成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1]譚建光.構建中國特色志愿服務新格局[J].精神文明導刊, 2015(12):13.
[2]陸耀峰.城市發展視域下中國特色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C].全國學校共青團2019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集,2019.
[3]林峰.志愿服務助創城 長效機制福民生[N].閩西日報,2017-09-26(2).
[4]吳定海.城市基層文明建設須發揮市民主體作用[N].學習時報,2014-12-01(4).
[5]田麗娜.論新時代中國特色志愿服務的整體性發展[D].北京信息科技大學, 2020.
[6]楊艷丹.城市文明發展中志愿服務的長效作用機制研究[D].湖北大學,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