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玲
隨著統編教材的全面推開,有關專家以及奮戰在教育一線的教師們都想找到一種符合教材的教學方法。于是“組塊教學”和“群文閱讀”這兩個概念誕生了,作為新時期小學語文教學的新手段之一,已經得到小學語文教師的廣泛使用。廣東省課題“1+x”群文閱讀已開展兩年,在探討的路上我們一直采用“組塊教學”來進行群文閱讀,利用組塊教學的方法對突破群文閱讀的難點作了探討,用此來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從而推動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也獲得了不少成績。
組塊教學和群文閱讀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悄然興起的語文教學模式。那么,何為“1+x”群文閱讀呢?所謂“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組文章,在課堂教學時間內,教師給學生呈現多篇文章。閱讀是讀者在與文本對話過程中建構意義的同時也建構自我的一種活動。群文閱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群文閱讀是一種閱讀形態,是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閱讀者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從不同平臺載體上,在復雜資源中進行信息的自由提取和有效聚合,從而實現閱讀者個體自我或社會意義的建構。“1+x”群文閱讀教學是基于課內課文教學展開的群文閱讀,其“1”既指教材內的一篇課文,也指這篇課文的一個典型特征“1+x”,群文閱讀教學是基于教材內一篇課文(1)的基礎上,加上與課文議題相匹配的一組文章(x)的教學。所謂“組塊式教學思路”,就是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角度有序地安排幾次呈“塊”狀分布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即教學的內容、教學的過程都呈板塊狀分布排列?!敖M塊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種模式,或者說一種教學思路通過組塊教學可以將教學分成若干個板塊,然后又將各個零散的信息板塊組合成一個更大的信息單位,使學生通過這些板塊獲取更多知識以及內在聯系。通過群文閱讀可以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培養學生的思考與歸納能力、閱讀與理解能力等語文核心素養。將這兩個方式進行組合使用,樂意解決語文讀教學的一些難題,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
語文組塊教學的方法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主,將零散的個體整合成為個整體,旨在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實踐,使學生在語文的學習實踐中獲得和諧的整體發展。組塊教學的靈活性較強,對學生的調動性也較大,更重要的是能夠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對于學生整體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么,通過解析可以發現,組塊教學和群文閱讀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整合信息,而且最終的目標就是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教師的指引之下,加強學生對語文的思考,激發學生思維的創造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而兩者的不同之處就是組塊教學注重信息的整合,群文閱讀更注重于在信息整合之后進行結構化閱讀。由此可知,組塊教學與群文閱讀之間是有互通的地方,而又可以根據兩者的不同之處,利用組塊教學的重點作為基礎,去解決群文閱讀難點,以此來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三種方法進行突破。
一、提煉關鍵詞,指引學生自主閱讀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但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在記憶上還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如果讓學生零散地去記憶,很難讓學生在短時間內記住,就不能夠很好地去讀和理解這篇課文的意思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那么,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讀和分析討論之后對課文的關鍵詞進行提取,然后對課文描述的畫面進行想象描述,以更好地梳理課文的情感表達以及中心思想的歸納。例如,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能從所讀的內容想開去,為了很好地完成這語文要素,在感受課文情感抒發的時候,可以從兩篇課文的命題和寫作特點進行深入討論,從而順利進行閱讀的深入訓練。例如,第一篇《草原》,關鍵詞“歡呼聲、車聲、馬蹄聲、歌聲”,這些形容聲音的關鍵詞一提取出來,學生腦海就立刻出一個非常熱鬧的草原景象,從中悟出草原人民的熱情。第二篇《丁香結》,關鍵詞“綴滿、雪白、朦朧、嫵媚、愁怨”,這些形容丁香花的關鍵詞不僅描述出丁香花的美麗可愛,還利用象征手法表達出作者悟出的人生哲理。
二、善用對比,總結群文閱讀
雖然小學的課文比較淺顯易懂,但是每篇課文的作者使用的寫作方法都會有不同之處,以此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小學生進行課文的閱讀,不僅是認識新詞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并且能夠學以致用。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文對比手法的方式,加強學生對課文的認識。例如,統編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很特殊,它是一個小說單元。這對于小學生的理解難度很大。在備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行讀《橋》《在柏林》這兩篇短篇小說,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繪制一個兩篇課文寫作手法的對比表格,以此總結學生的學習成果。第十二課《橋》這篇小說,以故事的形式講述老漢作為黨員,為保護村民安全過橋的那種魄力,并且通過“盯”“揪”“瞪”等詞進行人物的渲染,通過環境描寫烘托人物形象,通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表現力。第十四課《在柏林》同樣是一篇短篇小說,但不同的是,它只是以退役老兵的一段話為小說情節的核心,隱去所有背景、過程的交代,而把慘烈的戰爭后果直接推到讀者面前,從而達到震懾人心的效果。體現出微型小說“以小見大”“設置懸念”的特點。
三、同類閱讀,提升閱讀能力
加深學生對群文閱讀的理解,不僅需要學會讀、學會總結,同樣需要學會感悟理解。讀一篇文章并不僅是單純地在對信息進行一個讀取的過程,同樣也是理解信息分析的一個過程。群文閱讀不僅注重文章的數量,同樣注重讀的質量。從文章的文感、情感、語感等多方面著手以提高學生讀感悟能力。例如,筆者在上《在柏林》這篇小說時,設計了四個板塊,其中第四個板塊的設計就是拓展閱讀,找一篇同類的閱讀《永遠的微笑》,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答疑問,從而掌握“以小見大”的寫作手法,并提高閱讀感悟理解能力。還有我校教師韓小翩的古詩《塞下曲》教學,也是利用同類閱讀,巧妙地設計成幾個版塊,很好地讓學生理解詩意,并且認識大量的古詩,大大開拓了視野。
綜上所述的三種方法,都是筆者和同事們在教學中摸索出來的,大大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利用組塊教學的方法來突破群文讀的難點,能提高小學生的課文閱讀效率與質量。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正確地使用組塊教學的方法,推動學生閱讀的興趣與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本文系2020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X’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 (課題批準號:2020YQJK50)的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羅良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