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奕奕
【摘要】隨著數字化教材在中等職業學校的推廣與運用,搭建跨專業、多學科的智慧課堂平臺,使學習者便捷地獲取職業教育的通識知識及專業能力,更快地融入社會。本文選取其中的一門綜合實訓課程進行研究,并聚焦數字化教材的開發與運用,研究學生如何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隨時隨地獲取知識并參與互動話題討論,利用信息平臺,實現學校、家庭的遠程交互,實現課程的模塊化、精巧化、簡單化,實現高效、創新。
【關鍵詞】數字教材;信息平臺;模式創新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討論稿)》要求以標準化校園網建設為基礎,實現多種方式接入互聯網,全面推進數字校園建設;加快提高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水平,積極推進信息技術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引導廣大師生廣泛運用信息化手段,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過程、內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數字教材具有交互功能,以微課作為載體,將視、音、圖、文生動呈現,學生可以不用紙質教材,通過移動終端,輸入關鍵詞,就能獲得相關的知識。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師生們經歷了超長寒假,部分學生沒有紙質教材,教師通過數字教材進行教學,瞬間搖身一變為“直播高手”“網課達人”,客觀上提升教師運用數字化教學的能力。為了保障在線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質量實質等效,在網課實踐中,教師開始思考如何將微課便捷地呈現,并能將綜合實踐課程通過教學平臺分類呈現,達到高效、實用的效果。
二、綜合實訓課程的教學現狀
(一)跨學科,補短板
綜合實訓課程由于跨學科、內容廣,學生在跨專業學科方面,存在“短板”的現象。學生從初中進入到職業學校,其專業知識的結構出現斷層,基礎學科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專業課程的學習思維、模式不同,非會計專業的學生未接觸到會計、統計、稅收等知識,而會計專業學生沒有電商專業學生的營銷思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無法快速掌握、理解,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補“短板”,可以保障學習效果。
(二)呈現形式單一、零散
教師將教學中的實操步驟拍攝整理為微課,可在課堂的互動教學平臺進行播放。但如果學生想多次觀看視頻,就只能單一通過微信群“爬樓梯”觀看,缺乏一個教學平臺按知識點進行整理及歸納,以便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隨時觀看及分享心得等。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快熟悉規則,并準確進行記錄及沙盤推演,是課堂教學的重難點;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將實操與理論巧妙結合,使得課堂教學能緊跟當前的時代特征,讓課堂教學內容隨時隨地分享與交流是教師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聚焦數字教材
(一)數字教材開發
數字教材開發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學,以生為本,讓學生全程參與數字教材及微課視頻的制作,且讓學生作為使用者,全程體驗與反饋用戶感受。數字教材的制作及微課視頻的拍攝,實質是學生學習與體驗的過程。
基于綜合實訓課程跨學科教研的特點,各學科教師進行知識點、技能點的交流與提煉,形成學科知識模塊,作為教學資源儲備。與數字教材互動、靈活的特點不謀而合,開發數字教材可以成為跨學科教研的媒介,將知識模塊運用于數字教材中去,將紙質教材數字化,有別于傳統教材,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傳統紙質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轉化為適用于各類電子終端的互動性教材,其開發路徑如圖1所示。
(三)數字教材運用階段
數字教材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一方面借助智慧校園、UMU平臺、公眾號等,實施數字化課堂教學;另一方面,利用微課等,提高數字教材的互動性、趣味性。
1.微視頻教學貫穿于課堂教學
根據被調查人數及專業特征,選取1-2個實驗班,運用教學平臺,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教師通過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將微課視頻教學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學生通過翻轉課堂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借助多教學平臺播放微視頻,突破教學重難點。學生通過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接收任務單,并觀看微視頻進行模擬演練;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完成練習及任務。
2.優化信息化教學
使用數字教材作為常規教學資料,優化微課教學設計,并在此基礎上,整合知識點,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將智慧課堂、UMU平臺等信息化手段運用于常規教學。教師上傳課件、電子教材到UMU平臺,學生通過觀看翻轉課堂的電子教案提早預習相關的規則;學生還可以關注“荔外職沙盤教學”公眾號,觀看微課,認知崗位分工及任務,并通過“闖關練習”,檢測課前預習,達到熟練掌握規則的目的,如圖2所示:
四、引領創新教學
(一)教學平臺的運用創新
隨著信息化平臺在教學中廣泛推廣與使用,隨之而來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也隨之發展、變化。數字教材具有交互、靈活等的特點,通過教學平臺發送數字教材,學生可以突破傳統課堂的時間與空間局限,隨時隨地學習與分享;通過交互式平臺的使用,反饋學習的效果,及時調整教與學的進度。各專業教師使用教學平臺呈現出多樣性、綜合性、可移動性、便捷性等特點。
(二)數字教材融入平臺化創新
將紙質教材數字化,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傳統紙質內容進行數字化處理,轉化為適用于各類電子終端的互動性教材。以數字教材分模塊融入到微信公眾號為例,將文字融入到音頻、視頻、圖片及動畫等元素中,以微課視頻作為數字教材的亮點,并借助微信公眾號平臺,搭建知識模塊、技能模塊,將數字教材融入微信的公眾號平臺上。學生關注課程公眾號,可以隨時進行課程學習與反饋,真正做到拓展教學的時空限制,使教學具有延展性、互動性,其課程公眾號通過教學需求,設置教研風采、微課堂、設計微課三個版塊。
(三)數字化教學模式創新
在數字化課堂教學中,結合數字教材可移動、模塊化、交互性等特點,發揮信息平臺的功能優勢,創新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前、課中、課后三環節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將微教材、微視頻、微教案、微習題等教學資源放入到課程公眾號中,采用“教學環節+導學”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學生為主導的教學方法、教學平臺、教學模式三維一體的框架模型。
由于使用數字教材進行教學,傳統的紙質教材的授課方式發生了改變,教學思維與教學模式也不同,教師要用相當多的時間去適應這種改變。在課前與課后,運用平臺,自編數字教材,靈活運用于日常教、學、評、測、拓等方面,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可見,在大數據、萬物互聯的時代,每個人都是學習者、思考者、行動者,更是自主學習、自我提升的創新者。教師只有在不斷地在學習中成長,才能成為真正的學生導師。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
[2]周潔.基于微課程的體驗式教師培訓模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3]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5]胡小勇.設計好微課[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