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單向志愿到網絡互惠:“時間銀行”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選擇

2021-12-28 23:24:43吳飛
理論導刊 2021年12期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

摘 要:“時間銀行”倡導公民為老年人提供服務,存儲“時間幣”以增加養老資本,具有促進積極老齡化、推動社會融合的優勢。但在具體實踐中,多數“時間銀行”呈現單向志愿性特征,這種依靠志愿者傳遞服務的模式深陷發展危機。增強“時間銀行”的可持續性,應回歸“時間銀行”本質,構建網絡互惠性“時間銀行”。為此,政府應加快立法制度建設,建立全國性“時間銀行”網絡;強化互助互惠原則,合理量化勞動價值儲量,健全質量評價機制;建設智慧化管理系統,提高互助養老服務效能。

關鍵詞:網絡化互惠;“時間銀行”;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1)12-0089-06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體系研究”(17BSH044);河南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智慧型互助養老服務供給模式及推進路徑研究”(2021-ZZJH-052)。

作者簡介:吳飛(1980-),女,河南開封人,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河南大學地方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老年福利與養老保障。

一、問題的提出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7%[1],老年人口數量不斷攀升造成養老服務供給壓力持續加大。據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和互助性養老”解決養老難題。而互助養老類型多樣,其中“時間銀行”模式因在豐富養老資源、緩解養老壓力[2]、促進積極老齡化和社會融合等方面優勢突出,一經引入便受到廣泛關注。目前,民政部已將“時間銀行”納入全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改革試點范圍,探索能夠在全國推廣的運行模式。

從實踐層面看,“時間銀行”作為互助養老的新方式,當前運營情況并不盡如人意,個別城市單個社區的零星探索,存在公民參與度低、服務項目少、便捷性差等問題,其癥結在于現有“時間銀行”各行其是,且過度依賴志愿者提供單向服務,忽視了“時間銀行”基于互惠原則構建社會交換網絡以增加社會資本的創設初衷。在人口流動速度加快、志愿者接力失靈的挑戰下,此類“時間銀行”往往陷入生存危機。鑒于此,本文以梳理各地單向志愿性“時間銀行”發展困境為基礎,解析“時間銀行”本質,提出回歸其網絡互惠特征的必要性,探索依托智慧技術,推進網絡化互惠性“時間銀行”的發展路徑,以期為增強“時間銀行”在中國的適應性和可持續性提供思路。

二、現實之困:單向志愿性“時間銀行”的可持續性遭遇挑戰

1998年,上海虹口區提籃橋街道晉陽居委會推出“時間儲存式為老服務”,“時間銀行”在中國正式進入探索階段,倡導通過老老、青老互助提供養老服務。但在具體實踐中,各地“時間銀行”的服務形態以單向志愿性為主[3],雙向互利性逐漸淡化,且服務開展具有明顯地域局限。現已成立的“時間銀行”機構,多數處于獨立摸索階段,記賬方式落后、缺乏互認互聯,“時間儲戶”超區域范圍很難換取回報性服務,單向付出性的參與結果不能吸引更多居民加入,有些“時間銀行”甚至名存實亡。

1.單個社區獨立運營,“時間幣”轉移接續困難。各地“時間銀行”既有探索多以單一社區為載體,運作空間、受眾群體小,服務項目單一、服務水平不高。單個社區零星設立不能實現資源共享、技術互通、人員調劑、項目互補等功能,難以形成有效的溝通—聯動—協調機制,更無法彰顯跨區域協同發展、互惠互濟的規模效應。一旦“時間銀行”遭遇發展瓶頸,孤立無援,便會造成服務中斷。此外,各地零星設立的“時間銀行”之間尚未建立起統一的“時間幣”轉移接續制度,若儲戶居住地發生變動,存儲的“時間幣”則會面臨失效。前述問題如不予以妥善解決,會極大降低儲戶對“時間銀行”的信任度和參與度,影響“時間幣”的持續性累積,阻礙“時間銀行”的規模化發展和平穩運營。

2.志愿者單向提供服務,居民認可度不高。“時間銀行”需要吸納大量認同度高、互惠意識強、具有一定專業特長的公民加入提供互助服務,建立緊密牢固的組織網絡,才能保持正常運轉。但目前公民對“時間銀行”這一舶來品尚處于淺顯認知階段,對其設計原則、優勢功能、運作流程等知之有限,社會整體認知度較低。各地數量不多的“時間儲戶”大多由健康低齡老人組成,老老互助多見,青老互助不足。由于老年群體受自身身體機能、知識儲備和專業程度限制,提供的養老服務項目單一、水平較低,不能迎合居家老人多樣化、多層次、專業化的養老需要。為提升服務支撐能力,多數“時間銀行”依托志愿者開展服務。雖然志愿者秉承“樂于助人,不求回報”的信條值得稱道,但長此以往靠志愿者“接力”供給服務,“時間幣”只存不支,無益于塑造公民互惠協作意識,極易造成“搭便車”現象。況且志愿服務呈現臨時性、流動性、單一性特點,其頻度、深度、范圍十分有限,不能有效回應老年人需要,勢必影響組織認同度。

3.勞動價值衡量標準單一,質量評價機制流于形式。“時間銀行”勞動價值量換算以及質量評價機制的構建問題是學界和各地“時間銀行”實踐中長期關注并致力解決的重大問題。Cahn 在最初提出“時間銀行”概念的時候強調服務的同質性,認為時間是衡量服務的唯一標準,單位時間內提供的服務項目和效果并不在考量范圍。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的養老需求越發多樣化、專業化、精細化,僅以時間作為勞動價值衡量標準并不科學,變相激勵參與者提供簡單易行、低勞動量的服務項目,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現實需要。為此,有些“時間銀行”在進行勞動價值換算時,增加了對勞動強度的考慮,這點值得肯定,但卻忽略了服務項目的專業化程度、稀缺程度、難易程度、受眾人數、自理程度等評判因素,勞動價值衡量標準仍比較單一。另外,雖然大部分“時間銀行”規定互助服務結束后,要對服務結果進行質量評價,但由于缺乏全面、具體的質量評估細則,且服務對象意見反饋機制耗時較長,時常形同虛設。即便質量評價工作如期開展,礙于銀行管理人員數量有限、專業化水平不高等原因,其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客觀性也有待商榷。

4.信息化建設滯后,管理效率不高。網絡信息化建設滯后、智能設備普及率尚低成為制約“時間銀行”及時開展服務、高效良性運營的一大阻礙。一方面,多數 “時間銀行”欠缺完備的硬件信息設備和系統性的軟件系統支撐,無法實現網絡信息化登記和數據聯網,對儲戶的服務時間、服務內容等信息以傳統的手工方式記錄,技術手段繁雜、落后,極易發生丟失或損毀事件,風險性較大,管理效率較低。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群經濟狀況不佳、信息技術知識接受能力有限及內心抵觸新生事物,加之其智能手機利用率、物聯網設備佩戴率、智能家居使用率較低等原因,如有的服務仍要求采取當面申請的方式,供需雙方服務匹配周期較長,老年人急需的緊急救助項目很難開展。

三、回歸本質:基于社會交換的網絡互惠性“時間銀行”建構邏輯

1.社會資本:“時間銀行”追求的本質目標。“時間銀行”本質上是一個中介管理機構,通過為成員提供交易平臺幫助他們進行服務交換。在國外,“時間銀行”服務對象并不僅限于老年人群,而是針對所有人群,服務項目涵蓋范圍廣、內容全面,包含生活照料、情感互動、醫療護理、信息經驗共享、知識技能學習、法律援助等。“時間銀行”以時間作為貨幣單位,成員提供一個時間單位(通常是1小時)的服務,賺取 “時間幣”(Time Dollar),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換取一個時間單位的服務[4] 。時間滿足了貨幣用于交換的原始用途,但是交換本身并不是“時間銀行”創建的主要原因,這種補充性貨幣與主流貨幣不同,它建立的目的是增加社會資本而不是貨幣資本,在此過程中,促進以下目標的實現:人人都是資本——每個人都有自身價值,可以作出自己的貢獻;重新衡量“服務價值”——創造一種貨幣回報為社會發展作出有益工作的人們,他們互相幫助,相互扶持,為創建更美好的生活環境而努力;互惠——付出和獲取是人類的基本需求,有助于增強彼此信任,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社會網絡——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本非常重要,身處一個社會網絡能使生活更有意義;尊重——激勵人們尊重他人[5] 。

綜上所述,“時間銀行”的優勢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滿足成員自身需要的同時引導他們回饋社會,這樣有利于增強公民權能,促進社會融合和社區建設;二是通過培養可作為資源使用的社會關系增加社會資本[6] 。對于普通公民來說,“時間銀行”是實現參與、賦權和積累社會資本的重要途徑[7] 。可見,社會資本是“時間銀行”建構的基礎,也是其追求的本質目標。這里所說的社會資本從社會關系網絡視角出發,是指實際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體[8] ,人與人的關系和其所屬的社會網絡密不可分,這種制度化的關系網絡能為行動者提供一定的資源。從功能的角度分析,社會資本的特征有兩個:一是由構成社會結構的各個要素所組成;二是為結構內部的個人行動提供便利[9]。從個人角度來說,社會資本作為在市場中期望得到的社會關系的投資,可以定義為在目的性行為中獲取的和被動嵌入在社會結構中的資源[10]28。而以群體和公民參與視角切入,社會資本具有社會組織特征,諸如信任、規范以及網絡,它們能夠通過促進合作行為來提高社會效率[11]。

“時間銀行”就是一個制度化、規范化的社會組織,以社會吸引、自愿合作、互助—互惠為基礎,通過構建有利于傳遞和擴散信任的組織網絡,吸納大量成員加入,為彼此提供服務、便利、資源,存儲“時間幣”以增加社會資本。“時間銀行”的主體不僅包括大量的時間儲戶,政府機構、社會組織、企業等多元主體積極參與,貢獻資源、技能、精力等[12]亦必不可少。組織成員既是服務的提供者,也是服務的接受者,每個成員可結合自身優勢為他人提供所需的服務、便利、信息、援助等,在此過程中亦能獲得新技能、友誼、關懷、尊重和滿足感,為自己贏得信譽的同時促進了社會團結[13]。

2.互惠交換:“時間銀行”運營的核心原則。互惠交換是“時間銀行”可持續性運營應遵循的核心原則,只有通過互惠交換才能強化成員間的關系紐帶,增強成員互信、組織認同和社會團結,以此為基礎形成的制度規范,可以極大程度減少搭便車行為。“時間銀行”中的互惠不是直接的二元均衡式互惠,而是間接多元擴散化互惠,運行結構呈廣泛鏈式或全面網絡型[14],人人都在這個互惠體系中行事,是短期利他與長期利己的結合。“時間銀行”這種擴散化互惠系統依靠成員們不斷進行社會交換來維持,雖說交換契約——“時間貨幣”本身相對服務主體和對象來說具有等價性,但完成交換的時間跨度往往較大,且相同時間中產生的服務價值和所使用的資源亦有所不同。從這個角度來看,“時間銀行”的服務交換在某些時候是一種非均衡互惠。眾所周知,人們通常更傾向于采取計算基礎上的工具理性行動,那么是什么驅動他們接受“時間銀行”的交換規則?如果說良好的組織信用和廣泛信任的存在,推動了似我(like-me)群體間進行同質性互動,成員相信即使目前的付出不能得到均衡回報,但只要組織網絡穩定持久,未來終能獲取等價報償。那么在“時間銀行”中,非我群體間即成員和擁有更好資源成員間不對稱交換的異質性互動怎會產生?這需要我們剖析社會交換內涵,霍曼斯、布勞等學者強調社會交換是個人理性選擇影響下的一種期望回報和報酬的互動過程,不管這種報酬是內在性報酬(包括吸引、承認、感激和尊重等),還是外在性報酬(包括貨幣、商品、服務和幫助等)[15],只要他們代表利益均屬于理性計算的產物。但涂爾干等學者認為,不可否認社會交換中經常含有經濟交易,但是超個人性、超經濟性以及關系的存在也十分普遍。恰恰在關系理性的驅使下,即使交易不是對稱或均衡的,人們也會完成交換,以維持和促進關系。行動者參與交換的動機是通過網絡或群體認可獲得“名聲”(reputation)[10]157。“名聲”這種網絡財產,增強了某些行動者索取資源與地位的合法性,增加了他們的社會資本,也能提高群體聲譽、組織認同和吸引度,促進集體團結和公共資本的建立。從這個角度分析,可以理解“時間銀行”為何能夠吸引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不同的成員加入以及多種社會團體、組織參與,除了利他、奉獻等道德因素外,對“名聲”的追求也是重要原因。但不管受工具理性還是關系理性驅動,是期待回報還是獲取“名聲”,人們加入“時間銀行”組織,更多是基于它的互惠功能,正因如此才讓制度化“時間銀行”網絡的建立成為可能。當然,并不是所有成員在接受服務的時候,都根據其付出大小而進行簡單等價的服務兌換,雖然互惠交換是“時間銀行”運行的核心原則,但在許多國家“時間銀行”本就是一個公益性組織,有些弱勢成員可以具有自動獲取組織資源的資格,這也體現出“時間銀行”的利他性特征。

3.組織化網絡:“時間銀行”運行的根本保障。現代復雜社會中,人們的互助行為在廣泛信任達成后才能產生。而廣泛信任的建立依靠兩個重要因素:互惠規范和公民參與網絡。有效的互惠規范往往與密集的交換網絡相連,當協議嵌入(embedded)到網絡結構中,信任驅動下的互助行為就會出現,并有助于解決“公地悲劇”“囚徒困境”“搭便車”等集體行動困境。“時間銀行”就是在高信任社會中公民基于價值認同,以“自愿性聯屬”為基礎,按照相互默契的行動規則,自動自發形成的有序參與網絡。從理論上講,“時間銀行”每一位成員就像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沒有一個節點是全線輸入型,節點與網絡之間是雙向互動關系,強調全員參與的集體行動。這種參與網絡不是封閉、松散、無序、自利性的,而具有組織化特征,體現出開放、緊密、互動、有序、共享性。“時間銀行”追求互助互利、資源共享,致力于協同各種社會力量、廣泛吸納各類人群[16],為有需要的成員提供多樣化服務。開放性的組織網絡打破區域、年齡、職業限制,邊界在不斷擴張,人們針對“時間銀行”達成的共同理解和集體行動是網絡擴張的有效動力,也是協同合作的基礎。當然,為保障參與網絡正常運轉,應完善互惠契約規則和紀律約束機制,公布行動標準,引導有序參與,規范互助行為,懲戒違規成員。

總之,“時間銀行”可持續性運營的關鍵取決于:組織網絡覆蓋范圍夠不夠廣,能不能適應人口流動速度加快的變化;網絡輸出項目夠不夠全面,是不是把擁有各種技能的公民都吸引進來;網絡交互手段夠不夠先進,能不能及時滿足成員需要;網絡中廣泛信任能否達成以促成擴散化互惠行為的產生。通過分析不難發現當前局限本地發展的單向志愿性“時間銀行”并未滿足以上要求,要擺脫發展困境,必須轉變運行模式,打破區域限制,制定全國統一的規則標準,在制度保障下形成大體量“時間銀行”網絡,各個地方、各類公民基于公益—志愿或互助—互惠理念加入,提供全面、及時、高質量的服務,增強吸引力和凝聚力,可持續性才能更有保障。

四、解決之道:網絡互惠性“時間銀行”的推進策略

1.明確政府“能促型”角色,加快立法制度建設。在推動“時間銀行”發展過程中,政府扮演的應是一種“能促型”角色,不直接參與服務“生產”,而是向遞送互助服務的公民、市場、社會組織等提供支持,創造一個規范有序的社會互助環境。政府通過制定政策規劃,引導“時間銀行”在各個城市、農村社區建立,激勵多元主體參與,整合各種養老資源,促進“時間銀行”基礎設施建設、網絡平臺建設、服務者隊伍建設等。為提高“時間銀行”公民認知度與參與熱情,吸納更多具有專業知識的公民加入,政府可以開展互助文化教育,樹立良好的社會互助風尚、褒獎自助、互助模范宣傳互助優勢。加快推動“時間銀行”法律與制度建設,明確有關部門的角色職能、服務主體和對象的權利義務,健全參與主體激勵機制、監管主體權責與服務評估標準等,讓“時間銀行”互助服務的組織、實施、監管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此基礎上,各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制定適合本地區“時間銀行”發展的實施細則,健全相關配套制度,提升人們的安全感和信任度。

2.構建全國性“時間銀行”網絡,實現“時間幣”通存通兌。目前,我國“時間銀行”的發展呈現數量少、規模小、零散化的特點,受當地政策變動影響較大。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勞動力流動性增強,“時間銀行”難以實現服務的“通存通兌”,成為“時間銀行”發展的主要掣肘因素。可借鑒國外經驗,探索建立全國“時間銀行”總行,各地成立“時間銀行”分行,統一“時間銀行”建設標準、人員管理、服務存兌管理、時間積分轉移接續管理、服務質量評價等相關制度。各分行在堅持全國總行基本規章制度的前提下,根據地域特色對“時間銀行”制度進行調整,對具體的操作實踐予以創新,使其更易被本地區居民所接受和認可,提高其參與熱情。全國性“時間銀行”體系的建立、轉移接續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為實現“時間幣”的“通存通兌”掃清了障礙。各地還可結合《志愿服務條例》,推出《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辦法》《志愿服務與時間積分兌換辦法》等,為從事志愿服務的社會大眾在老年后享受相關養老服務奠定制度基礎,吸引更多年輕人、具有技術專長的公民參與到“時間銀行”服務中來。

3.強化互助互惠原則,促進多元主體參與。“時間銀行”不是純粹的志愿組織,其創設的初衷是引導公民通過互惠互助增加社會資本,培育利他情懷,促進積極老齡化。互助是實現互惠的手段,互惠是互助追求的目標,互助互惠是“時間銀行”應遵循的核心原則。該原則不僅適用于“時間銀行”成員之間,也適用于“時間銀行”多元參與主體之間。提供多樣化、多層次、高效率、高質量的互助服務,靠單一主體一己之力無法完成,需激勵多元主體互惠合作,拓寬“時間銀行”的融資渠道,推進服務隊伍能力建設,利用各種資源的整合互補,促進“時間銀行”良性發展。為緩解有限財政支持下“時間銀行”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政府可以通過信貸支持、稅費減免、用地保障、政府采購優先等形式激勵引導企業、非營利組織等社會力量提供建設資金。社區也可以與一些優質企業開展合作,如允許企業定期在社區進行產品推介,為贊助企業打公益廣告,優先使用其產品與服務等,吸引企業投資與捐贈,實現互利共贏。

“時間銀行”服務隊伍能力提升需要多元主體合力推動。政府、社區、社工組織、高校、醫院、養老機構等可定期舉辦交流合作活動,提供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為推進服務隊伍能力建設提供專業的智力支持。通過落實并不斷深化“三社聯動”模式,探索搭建“校行合作”“醫行合作”橋梁,將高校師生、醫護人員、社工吸納到志愿群體和服務隊伍中來,充分利用高校、醫院、社工組織的專業優勢,定期開展照料服務、基礎護理、醫療保健、心理慰藉等服務。“時間銀行”內部應成立專門的培訓部門,聘請上述組織專業人員對儲戶和居民進行常規服務項目、緊缺服務項目、普遍需求項目技能培訓,提高互助服務的專業性。

4.合理量化勞動價值儲量,健全質量評價機制。“時間銀行”提供的互助服務強調勞動的交換性、有償性和互惠性。由于不同勞動的難易程度、勞動價值不同,針對不同的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勞動強度等也不一致,因此勞動價值如何合理量化、不同勞動服務時間之間如何合理轉換是影響“時間銀行”可持續性的關鍵一環。目前,為吸引更多公民特別是高知識、高技術的人員參與,必須突出“時間銀行”的回報性,建立不同服務項目間的等級劃分和兌換標準,可考慮以時間為單位,根據老年人的自理程度、接受服務人數、勞動難易程度、專業化程度、服務稀缺程度的不同確定存儲系數。而服務結果要通過健全的質量評價機制進行評估,根據質量評價結果對服務時間儲量進行加權,以此督促并激勵服務者認真、耐心、高質量地完成工作。同時,建立多元評價機制提升評價結果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將“時間銀行”管理者、服務對象、社工組織等納入評判主體,對服務結果展開多維度、專業性評價。當然,服務對象是服務質量最直觀的感受者和體驗者,應增強其評價結果的參考權重。另外,建構管理者、服務者、服務對象多主體溝通機制,完善老年人服務質量反饋機制,提升服務供需雙方的適配度,達到增強服務滿意度的效果。

5.構筑智慧化管理系統,提高互助養老服務效能。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偉大構想。借助智慧社會發展,可以探索以“大智移物云霧區”(即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技術、物聯網、云計算、霧計算、區塊鏈)[17]為技術手段,建立“時間銀行”智慧化管理系統,提升“時間銀行”互助養老服務效能。“時間銀行”智慧化管理系統具體包括時間儲戶信息管理系統、服務對象信息管理系統、“時間銀行”服務供需交換平臺、“時間銀行”服務質量評價系統、老年人緊急援助系統。時間儲戶信息管理系統存儲志愿者和儲戶的個人信息、時間幣存量、服務內容、服務結果及評價等。服務對象信息管理系統是針對服務接受者也就是老年群體設計的,收集了老年人年齡、家庭、經濟來源、身心狀況、自理程度、接受服務情況等信息。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員可以通過互聯網、移動網絡,在“時間銀行”服務供需交換平臺中發布需求信息,借助智慧化交互平臺,銀行管理者可以快速匹配服務供方和需方,設計供需最優組合方案,及時供給互助養老服務。服務完成后多方評價主體登錄“時間銀行”服務質量評價系統對服務結果進行評價,保障互助服務質量。當然,一些高齡、失能、獨居老人,不具備熟練使用手機、計算機等設備的能力或條件,而他們往往需求項目較多、頻次較高,對服務及時性的要求最強,因此可以通過環境輔助生活技術、智能無線尋呼傳感器、可穿戴設備等物聯網技術和“時間銀行”供需交換平臺、老年人緊急援助系統對接,建立拓展性智能化網絡,快速發覺和接收老年人服務需求,縮短服務配對時間,從而實現老年人自助或他助。

參考文獻:

[1]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情況[EB/OL] . (2021-05-51)[2021-06-10] .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5/t20210510_[KG-1mm]1817176.htmlccx.

[2]黃少寬.我國“時間儲蓄”養老服務模式的研究進展[J].社會保障研究,2014(6):104-111.

[3]袁志剛,陳功,高和榮,等.時間銀行:新型互助養老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J].探索與爭鳴,2019(8):4-36+197.

[4]VALEK L. The time bank implementation and governance:is prince 2 suitable?[J].Procedia technology ,2014 ,48(10):950-956.

[5]OZANNE L K. Learning to exchange time:benefits and obstacles to time bank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ty currency research ,2010,14(1):1-16.

[6]WHITHAM M M,CLARKE H. Getting is giving:time banking as formalized generalized exchange[J].Sociology compass,2016,10(1) :87-97.

[7]PAPAOIKONOMOU E,VALOR C.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lternative economies:the processes of objectification in time banks[J]. Journal of macromarketing,2017,32(2) :167-179.

[8]皮埃爾·布迪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0.

[9]詹姆斯·科爾曼.社會理論的基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79.

[10]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羅伯特·帕特南.使民主運轉起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12]AMANATIDOU E,GRITZAS G,KAVOULAKOS K I. Time banks,co-production and foresight:intertwined towards an alternative future[J].Foresight,2015,17(4):308-331.

[13]LAAMANEN M,WAHLEN S,CAMPANA M. Mobilising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lifestyles:a comparative frame analysis of time bank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2015,39(5):459-467.

[14]YAMAGISHI T,COOK K S. Generalized exchange and social dilemmas[J].Social psychological quarterly, 1993,56(4) :235-248.

[15]彼得·布勞.社會生活中的交換與權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167-168.

[16]陳功,索浩宇,張承蒙.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創新:時間銀行的可行路徑分析[J].人口與發展,2021(1):16-24.

[17]左美云.智慧養老內涵與模式[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15.

【責任編輯:張亞茹】

猜你喜歡
可持續發展
城鄉規劃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探討
分析林業可持續發展中苗圃育苗的重要性
針對綠色城市規劃設計的研究
南極環境保護法律規制
中國市場(2016年35期)2016-10-19 03:25:13
生態文明視角下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3期)2016-10-18 12:40:58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7:50
江蘇省出口產品結構優化升級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2:30
中小家族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12:24
建筑節能新材料應用探究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24:43
主站蜘蛛池模板: 香蕉eeww99国产在线观看| 在线精品自拍| 亚洲欧美色中文字幕| 免费啪啪网址| 大陆精大陆国产国语精品1024| 伊人久久婷婷| 日日拍夜夜操|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99激情网|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 呦女精品网站| 亚洲天堂网视频| 欧美日本激情|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专区|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久久18禁秘| 国产精品大尺度尺度视频|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a级毛片|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日本国产在线| 亚洲天堂成人| 国产jizzjizz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无遮挡|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亚洲女人在线|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亚洲无码电影|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久久国产拍爱| 国产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精品超清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色天天综合| 99福利视频导航|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无码在线激情片|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99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亚洲区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专区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hdav| 综1合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成年人国产网站|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国产十八禁在线观看免费| 午夜精品影院| 亚洲第一色网站|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久久久亚洲国产美女国产盗摄| 日本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 91亚洲视频下载| 欧美成人国产| 亚洲最新在线|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国产精品一线天| 中文一区二区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