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推進“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新產品、新服務快速成長,新舊動能加速轉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新時代發展的12大主張,“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居于首位。新一輪科技革新和產業革命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高校必須面向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全球勝任力的人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如何與時俱進,積極探索開放發展的協同育人新機制,努力建立起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是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和實踐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溫州大學王志強教授的專著《理念·結構·功能: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變革》比較全面地研究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理念、治理結構、實現路徑等理論和實踐問題。通讀全書,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成果值得向學界同仁推介。
一、揭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本質和動力機制
我國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的時間還比較短,在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研究上還存在不少認識誤區和似是而非的思想觀點,在創新創業教育實踐方面還存在著定位不準問題。這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教育創業”“企業家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與“職業教育”“就業教育”對應起來理解;二是把創新創業教育泛化為素質教育,認為創新創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種具體形式或類型。為此,該書作者對創新創業教育的概念和要義進行了重新梳理和界定,認為創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具有兩個規定性,一是創業教育的邏輯起點在“創業”,二是創業教育的重點要回歸到“教育”上,要體現“教育性”。“創業性”與“教育性”是創業教育的本質屬性,這一本質屬性規定了創業教育的目標、功能、特征、愿景、實現方式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
在厘清創新創業教育本質屬性的基礎上,作者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創新創業教育的“四重動力”。與埃茨科威茲所提出的“大學—企業—政府”三螺旋系統不同,受卡拉揚尼斯和坎貝爾“四螺旋創新生態系統”啟發,作者高度重視公民在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由此闡述了“大學—企業—政府—公民”系統對形成新知識生產方式的影響,提出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變革的“四重動力”模型。該模型闡釋了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四種力量——“經濟社會的推動力”“自上而下的引導力”“內部變革的驅動力”和“知識生產的演化力”?!八闹貏恿Α蹦P图日宫F了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演進過程中多維力量之間的激蕩、融合與整合,也凸顯了創新創業型經濟在其中所發揮的重要推動作用。
二、提出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新三觀”
其一,新目的觀。作者在批判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功利化目的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創業教育的新目的觀,即在不確定的生命歷程中實現個體幸福,從價值層面培養個體理解不確定世界的思維方式,從能力層面培養其尋求確定性的素養,從現實層面為社會培育創造價值、實現價值的個體。這一新目的觀的提出,不僅對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具有喚醒和激發作用,而且對全球創新創業組織發展具有共享意義,為構建全球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奠定了價值理論基礎。
其二,新結構觀。作者對高校創新創業組織的科層制體系進行了分析,認為科層制體系是導致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內部層級固化和追逐短期利益,從而逐漸喪失創造性的重要原因。結合西方組織科學對組織發展“扁平化”“柔性化”“去中心化”演進趨勢的研究,作者提出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變革的重點方向是構建“平臺型組織”的觀點。在互聯網時代,“人人皆是創新者”的觀念深入人心,促進我國高校創新創業組織結構變革勢在必行。建立平臺型組織,有利于形成一個既能滿足組織目標的發展需求,又尊重個體創造性和主動性,實現敏捷應變能力和迭代改進的組織演化模式。
其三,新功能觀。總體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高校對創新創業教育采取的是一種功利化理解和認知,“工具理性”主導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的發展和演進過程。該書提出,為了促進高校創新創業組織的長足發展,必須重新審視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與價值,必須重視“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協調,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教育的評價體制和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展望全球創新創業教育的未來發展,就業問題、促進創新經濟發展問題、培養創新人才問題等仍然是全球創新創業教育面臨的共同問題,如何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協調發展,也是全球創新創業教育需要探討的共同話題。
該書所提出的創新創業教育組織的新目的觀、新結構觀和新功能觀,對解決上述問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作用。
三、在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歷程中研究高校創業學院
作者比較系統地梳理了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歷程,認為我國高校從舉辦“校辦工廠”到開辦“校辦高新技術企業”,再到建設“大學科技園”,主要是通過組織變革逐漸將創新創業教育引入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踐領域。高校創業學院的產生受到高校內外部環境變化的重要影響,在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歷程中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創業學院是回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政府政策引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的產物;是高校結合自身特色優勢來回應校內外資源聯動協同的產物;是融合多元價值、提高高校組織變革效率的產物;也是高校為了突破體制困境,重構政府—大學—市場三者關系的產物。
作者在調研和分析我國高校創業學院現狀的基礎上,歸納總結了高校創業學院的四種典型模式——“虛擬型”創業學院、“實體—獨立型”創業學院,“實體—合署型”創業學院、“實體—共建型”創業學院,并分別描述了其基本特征。這一歸納和總結不僅對深化創業學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各類型創業學院的改革發展具有重要啟示。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的基礎上,嘗試性地提出了高校創業學院“三圈環流”發展新模式。這一新模式的提出,對進一步調動廣大專業教師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性、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交叉融合、促進形成“多元協同”創新創業合作網絡等,具有比較強的建設性意義。
四、在國際比較視野下研究創新創業教育組織變革
要全面科學地認識創新創業教育的組織變革,必須開展國際比較研究。作者所開展的國際比較研究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美、英、德三國創新創業教育組織模式的研究;二是對“小國”如何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組織體系的討論;三是對兩所以色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組織變革的案例研究。作者把美、英、德三國的創新創業組織模式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商學院精英教育模式,二是全校性教育模式,三是側重提升創業成功率的組織模式,四是側重依托校外資源建設的創業教育組織模式。作者將以色列的創新創業教育作為重點研究對象,來討論“小國”如何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組織體系問題。作者認為,以色列之所以能在建國后幾十年時間里就取得輝煌成就,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該國圍繞學校教育、軍事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核心要素構建了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建立了比較發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孕育了一大批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科技創新型企業。
編輯 王亭亭? ?校對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