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鑠
摘? ?要:美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構的官方認可,是聯邦政府為確保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機構自身的工作質量和水平而建立的元評價機制。自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聯邦政府逐步加大高等教育經費投入并介入高等教育認證活動,高等教育認證機構的官方認可形成了較為完備的標準體系和審批程序;同時,美國高等教育認可在改革發展中同樣面臨著亟待破解的矛盾和問題。
關鍵詞:美國 高等教育 認證機構認可 標準 程序
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美國已經形成了以認證為核心和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認證包括院校認證和專業認證兩種類型,分別由院校認證機構和專業認證機構負責,從不同層面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為保證認證機構自身的工作質量,美國聯邦政府通過對高等教育認證機構開展認可的方式介入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工作,其認可的標準體系和審批程序對我國探索建立高等教育評估機構元評估機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美國高等教育認證機構官方認可的歷史沿革
美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規模龐大、結構復雜,沒有一個單獨的政府部門或機構負責統一管理和統籌。聯邦政府、州政府和認證機構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其中,聯邦政府只發揮間接且有限的作用;州政府負責提供教育,但也只承擔有限的質量保障責任,主要體現為批準設立學校、頒發某些行業的執業資格證書等;獨立的認證機構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中發揮核心作用。[1]
(一)美國高等教育認證與認證機構的產生與發展
在美國,認證(accreditation)是高等教育質量的標志。認證活動最早由19世紀末建立的一些區域性的學校協會自發組織實施。1885—1895年,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中大西洋地區、中北部地區和南方地區分別建立了由中學、學院和大學構成的會員制協會。20世紀初,更多此類機構陸續建立。這一時期美國尚未形成統一的中學教學組織方式和學習年限要求,因此這些協會成立的最初目的是增進本地區中學和高校間的溝通,幫助高校招收具備充分學業準備的高中畢業生和接收轉學生。但是,隨著學校數量和申請人數的迅速增加,這種方式無法滿足招生工作的需要,高校認為需要對他們并不了解的學校的畢業生或轉學生的學業準備進行評估。為此,學校協會開始陸續制定評估標準,同時也作為認證標準和學校準入的標準,幫助解決高校招生問題。1905年,中北部高校協會(North Centr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Schools, NCA)率先開始對中學和學院開展認證,并于1913年發布了第一個獲認證學校名單。此后,其他區域的學校協會也分別制定認證標準。區域性學校協會的認證為高校接收其他區域的申請者提供了可能。反過來,長期的認證實踐為區域性學校協會制定認證標準提供了合法性。認證活動最初只有院校認證一種類型,此后專業認證也逐漸發展起來。
如上所述,美國高等教育認證體系是自下而上自發生成的,主要由非政府、非營利的學校協會負責組織實施認證活動。這些學校協會最初因不同的目的建立,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將認證作為首要職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認證機構。這些認證機構通過收取會員學校的年費實現財務自給,不需要政府提供經費支持。主要的認證機構是按照區域進行組織的,每一個機構都擁有獨立的轄區。他們共同認證美國的高校和專業,但是彼此獨立開展工作,且標準和程序不盡相同。認證機構負責組織實施院校和專業認證,根據學校報告和現場考察獲得的信息,來決定是否授予認證資格。目前,美國共有19家院校認證機構和近60家專業認證機構。
為了確保認證工作自身的科學性和可靠性,美國聯邦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認證委員會(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CHEA)負責對認證機構開展認可(recognition)。所謂認可,是指根據特定標準對認證機構開展審查評價,以確保認證機構符合有關結構、治理、程序和學術的基本標準。聯邦教育部的認可屬于官方認可,由聯邦教育部根據聯邦制定的標準對認證機構的能力進行審查,以確保通過認證從而有資格獲得聯邦經費支持(包括學生助學金等)的高校和專業的學術質量。CHEA的認證屬于行業認證,根據CHEA自主制定的標準,審查認證機構,以保障和改善高校和專業的學術質量。相較而言,官方認可更為重要,這是因為未獲得官方認可的認證機構所認證的高校無法獲得聯邦學生經費資助,且其學分無法轉移到其他高校,這將對學校招生產生重大影響。
(二)美國高等教育認證機構的官方認可的歷史演進
與認證活動相同,對認證機構的認可最初也是由高校協會自主組織開展的,目的是對認證機構的認證工作進行監督。1938年,贈地學院和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Land-Gran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與全國州立大學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Universities)組建了聯合認證委員會(Joint Committee on Accrediting, JCA),目的是對認證機構開展跨區域認可[2]。1949年,為了協調開展工作,全國區域認證機構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f Regional Accrediting Agencies, NCRAA)和全國認證委員會(National Commission on Accrediting, NCA)取代了JCA,分別開展工作[3]。1964年,NCRAA重組成為高等教育區域認證聯合會(Federation of Regional Accrediting Commiss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FRACHE),并于1975年與NCA合并成立中學后教育認證委員會(Council on Postsecondary Accreditation, COPA)。[4]
1944年,美國國會頒布《退伍軍人權利法》(Servicemen’s Readjustment Act of 1944),該法提供數十億美元聯邦經費用于幫助退伍軍人接受教育和職業培訓。此后幾年里,興建了大量高校,其中包括近6000所教學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的營利性高校。1952年,《退役軍人再適應援助法》(Veterans’ Readjustment Assistance Act of 1952)頒布,聯邦政府開始系統地投資高等教育。為確保高校能夠為獲得聯邦經費支持的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育,并合理運用聯邦經費,聯邦政府意識到需要針對聯邦經費建立保障機制,認證機構被正式引入聯邦財政經費管理體系[5]。同時,該法要求聯邦教育部(時稱教育署)出具一份值得信任的認證機構名單,這是聯邦介入高等教育認證和認證機構認可工作的開始。但是,這一時期聯邦尚未建立認證機構的審核機制,因此直接將NCRAA和NCA的會員機構認定為合格的認證機構,并在聯邦認可標準的制定過程中大量借鑒NCRAA和NCA的會員準入標準。1965年,美國《高等教育法》(Higher Education Act)授權了廣泛的學生和高校資助項目,這些項目旨在幫助學生及其家庭負擔中學后教育的費用。《高等教育法》由八章構成,其核心是第四章的學生資助[6]。1965年《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了有資格參與聯邦資助項目的高校需要具備的條件,其中,獲得被認可的認證機構的認證是一個重要條件,這正式確認了認證活動的任務和認證機構的聯邦學生資助經費“守門人”的角色[7]。自此,高校必須獲得認證,才能參與聯邦的學生資助項目;另一方面,認證機構必須獲得聯邦政府的認可,才能繼續扮演“守門人”的角色[8]。1968年,聯邦政府成立認證與院校資格咨詢委員會(Accreditation and Institutional Eligibility Advisory Committee),專門負責對有資格獲得聯邦經費的認證機構開展認可,進一步介入認證機構的認可事務。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欺詐、浪費和濫用聯邦高等教育經費的問題嚴重,學生貸款違約問題爆發,尤其在營利性高校,違約率已經高達39%。為此,1992年,美國再次授權《高等教育法》,制定了第一套聯邦層面的認證標準體系,并成立全國院校質量和誠信咨詢委員會(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Integrity,NACIQI)①,負責對認證機構開展審查,并向聯邦教育部長提供認可建議。多年來,伴隨《高等教育法》的多次再授權,認可標準以法規為導向越發精細。
二、美國高等教育認證機構官方認可的標準體系
高等教育認證機構官方認可的標準體系由四部分構成,分別是認證機構的基本資格、組織與管理、標準及運用、其他相關運行政策和程序。
(一)基本資格
尋求官方認可的認證機構必須具備四個與認證活動有關的基本條件。一是認證機構認證的高校或專業應至少有一所高校或一個專業參與《高等教育法》相關項目或其他聯邦項目。二是認證機構的認證活動必須覆蓋一定的地理范圍。對于私立的認證機構,認證范圍應至少覆蓋三個臨近的州或美國全境;對于作為州政府附屬的認證機構,認證范圍應覆蓋其所在州的全境。三是認證機構必須在其尋求認可的地理范圍內擁有授予認證或預認證②的經驗,且能夠對認證范圍內全部高校和專業及其頒發的學位和文憑開展評估。四是認證機構必須擁有良好聲譽,其標準、政策、程序和決策得到教育機構、執業許可機構和雇主的廣泛認可。
(二)組織與管理
1.認證機構必須具備一定的組織和管理特征
認證機構必須是“獨立且自立”的會員制機構。“獨立且自立”的判定標準包括:其一,認證機構的決策機構成員不得由任何相關行業協會、會員組織董事會或首席執行官推選或選擇;其二,認證機構的決策機構成員中至少有1/7或至少一位是公眾代表;其三,認證機構的決策機構在做出決策時能夠有效控制利益沖突;其四,認證機構的會費與相關行業協會或會員組織會費保持獨立;其五,認證機構自行制定和執行預算,無須任何機構或組織批準。
2.認證機構必須具有開展認證活動的行政和財務能力
行政和財務能力是組織穩定運行和開展工作的基本保障。認證機構需要證明其擁有足夠的行政人員和財力來履行認證職責;工作人員具備相關教育背景、工作經驗以及認證標準、政策和程序等方面的培訓;決策機構中包含學術人員、行政管理人員(高校認證機構)、教學人員和行業從業人員(專業認證機構);完整保存對高校或專業最近一次認證或預認證的評估材料(包括高校或專業的自評報告副本、現場考察報告、高校或專業的反饋等),以及認證機構與高校或專業之間的所有決定。
(三)標準及運用
1.認證機構必須具備科學完備的(預)認證標準
科學完備的(預)認證標準是認證機構可靠性、權威性的直接體現。認證標準必須涵蓋有關高校或專業辦學質量的10個方面的指標,分別是與高校使命相關的學生成就,課程,教師,設施設備,滿足一定業務規模的財政和行政能力,學生支持服務,招聘、錄取、學術日歷、出版物等,專業修讀年限以及授予學位或證書的目標說明,高校收到的學生投訴記錄,符合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的高校責任的記錄。這些指標是《高等教育法》對認證工作提出的明確要求。
2.認證機構必須合理運用(預)認證標準
首先,認證機構合理運用標準體現在對高校的(預)認證申請做出決定之前,認證機構須具有有效的機制來評估高校或專業是否符合認證機構的各項標準。其一,認證機構須根據(預)認證標準評估高校或專業是否保持和達成既定的教育目標,并使其與教育使命和所授予的學位和文憑要求相一致;其二,認證機構應要求高校或專業根據(預)認證標準準備全面的自評報告,其中包括對教育質量的評估以及高校或專業為提高教育質量所做的持續努力;其三,對高校或專業至少開展一次現場審查,實地判斷該高校或專業是否符合認證機構的標準;其四,允許高校或專業對現場審查報告做出書面回應;其五,對高校或專業提供的自評報告、支持文件、現場審查報告、高校或專業的回應等相關信息進行分析;其六,向高校或專業提供詳細的書面報告,以評估高校或專業是否符合認證機構的標準,以及高校或專業的人才培養成就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其次,認證機構合理運用標準體現在運用和執行(預)認證標準的一致性方面。認證機構必須具有包括認證標準在內的有關認證和預認證要求的書面說明,能夠防止認證標準出現不一致運用的有效控制措施,確保認證決策信息準確的合理依據,并根據已公布的(預)認證標準做出認證決定。為保證認證標準的一致性,認證機構必須監督和定期重新評估獲得認證的高校和專業,定期從高校或專業中收集相關數據。
最后,認證機構合理運用標準還體現在定期對標準開展系統性修訂,以確保認證標準足以評估高校和專業提供的教育或培訓的質量。認證機構必須制定修訂標準的特定程序,使機構的所有相關成員都有機會參與修訂工作,并提出意見。
(四)其他相關運行政策及程序
1.必要的高校運行政策
必要的高校運行政策主要是指有關高校實質性變更的政策。所謂實質性變更政策是指認證機構需要制定相關政策,確保其已(預)認證的高校的任何實質性變更不會對該校符合認證標準產生不利影響。高校的實質性變更包括高校使命或辦學目標的變化、法律地位或所有權的變化、學分計算方式的變化、新增教學地點,以及與前一次獲得(預)認證時存在明顯差異的新增課程或專業等。獲得認證機構的批準后,高校可以向認證機構申請將其變更納入先前授予高校的(預)認證資格,認證機構需要制定明確的審批程序。
2.所有認證機構都必須制定的運行程序
所有認證機構都必須制定的運行程序主要包括:妥善保存并向公眾公開(預)認證種類、認證申請程序、認證標準和程序、已認證高校和專業以及本機構主要成員相關信息等書面材料的程序;允許公眾對高校或專業的(預)認證資格進行第三方評論的程序;及時、公正、公平地處理高校或專業認證資格投訴的程序;確保高校或專業準確公開(預)認證狀態的程序等。
3.部分院校認證機構必須制定的程序
對于院校認證機構,如果其(預)認證將給予高校參加高等教育法第四章相關項目的資格,則這些院校認證機構必須制定額外程序,主要包括:對于開辦分校的高校,認證機構必須要求高校提供分校的運營計劃,并在確保分校符合認證機構的標準后,才可以將認證拓展至分校;認證機構必須對所有權發生變更的高校在所有權變更6個月內進行現場考察;認證機構必須要求其(預)認證高校提交教學外包方案,并對該方案進行評估;作為對初次認證、預認證或資質延期審查的一部分,認證機構必須確認高校擁有學分轉移政策;認證機構在對高校進行初次認證、預認證或資質延期的審查中,必須對高校學分分配的可靠性和準確性進行有效的審查和評估。
4.認證決定的通報程序
認證機構必須制定并遵循書面程序,按要求向聯邦教育部長、相關州許可或授權機構、相關認證機構、高校或專業以及公眾通報有關其認證決定的書面文件。認證決定類型包括授予高校或專業初次認證、預認證或資質延期的決定,暫緩高校或專業認證或同等地位的決定,拒絕、中止、撤銷或終止對高校或專業的(預)認證的決定。
三、美國高等教育認證機構官方認可的審批程序
認證機構的官方認可程序主要包括認證機構提出申請、聯邦教育部認證工作組(Accreditation Group)的初步審查、全國咨詢委員會的外部審查和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審查和決策等幾個步驟。如認證機構對聯邦教育部的認可決定不滿,可以向聯邦教育部長提出申訴。
(一)認證機構向聯邦教育部提出認可申請
認證機構的認可申請包括認可申請和擴大認證范圍申請兩種。尋求初次認可或再認可的認證機構必須向聯邦教育部長提交正式書面申請。每個認證機構必須至少每五年或在認可決定中指定的更短時間內提交延續認可的申請。提交申請時,必須同時提交對認證機構認證范圍的說明和證明該機構符合所有認可標準并有效運用這些標準的證據和資料。尋求申請擴大認證范圍的認證機構向聯邦教育部提交書面申請的同時,必須提交申請擴大的認證范圍,在相應范圍開展認證的證明文件,制定和應用的任何相關標準、政策或程序的副本,以及運用這些標準、政策或程序的證明文件。
認證機構提交認可申請后,聯邦教育部工作人員有權在認可申請的整個過程中,在提前告知或未告知的情況下,觀察認證機構對一個或多個高校或專業的實地考察;參訪認證機構開展活動(如培訓、審查和評估小組會議以及決策會議)的地點;獲取所有完成認證機構認可必須的文件副本;獲得對認證機構檔案記錄、人員和設施的訪問權限。
(二)認證工作組的初步審查
在收到認證機構的(再)認可申請、擴大認可范圍申請后,聯邦教育部會在《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③中發布有關認證機構申請的通知,邀請公眾對認證機構是否符合認可標準發表評論,并確定接收公眾評論的截止日期。認證工作組的工作通常包括至少一次實地考察,以觀察認證機構對一所高校的評論,以及第二次訪問,以觀察認證機構的決策委員會。
聯邦教育部認證工作組根據所有有關認證機構合規性和認證機構運用標準的有效性的可用信息,分析認證機構的(再)認可申請和相關報告,從而判定認證機構是否達到認可標準;根據認證機構提交的申請擴大認證范圍的支撐材料,判斷認證機構是否具備必要的經驗和支持擴大認證范圍的能力和績效記錄。聯邦教育部工作人員對認證機構的評估還可能包括對與高校或專業(預)認證直接相關的標準有效性以及認證機構運用這些標準的信息的審查。對于申請初步認可的認證機構,如果聯邦教育部認證工作組判定該認證機構不符合基本的資格要求,工作人員可以退回認證機構的申請,并做出解釋,或建議認證機構主動撤回申請并在達到認可標準時重新申請。
當聯邦教育部認證工作組完成對認證機構的評估后,工作人員出具對于認證機構的書面分析報告,并將分析報告草案及包括聯邦教育部收到的所有第三方評論在內的所有支持性文件發送給認證機構。在規定時限內,認證機構可以對分析報告草案、擬議的認可建議和第三方評論提出書面回應。最后,認證機構審查認證機構提交的回應,并準備最終書面分析報告,提出有關認可的建議。
(三)全國咨詢委員會的外部審查
聯邦教育部認證工作組在準備書面分析報告的同時,根據報告的預期完成時間向NACIQI主席提交咨詢委員會會議時間表。收到時間表后,咨詢委員會主席擬定會議議程,并根據《聯邦咨詢委員會法》,將議程提交至指定的聯邦官員核準。
咨詢委員會會議前,聯邦教育部認證工作組工作人員需要將認證機構的認可申請或擴大范圍的申請、相關報告和支撐文件、認證工作組的最終分析報告和支撐文件及認證機構的回應、聯邦教育部收到的有關認證機構的所有第三方書面評論、認證機構對第三方評論的回應等與認可申請審查密切相關的資料提供給咨詢委員會;聯邦教育部負責至少在咨詢委員會會議召開30天前,在《聯邦公報》上發布會議通知,邀請感興趣的各方,在咨詢委員會會議上作有關該認證機構是否符合認可標準的口頭陳述。
咨詢委員會會議上,咨詢委員會在公開會議上審議聯邦教育部認證工作組提供的全部材料,并邀請聯邦教育部工作人員、認證機構和其他有關方面進行口頭陳述。所有咨詢委員會會議的內容都將被記錄在案。
咨詢委員會會議結束后,咨詢委員會將把每個認證機構的認可建議轉交給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其中可能包括批準、拒絕、限制、暫停或終止認可等建議,批準或拒絕擴大范圍請求的建議,修改或確認認證機構的范圍的建議等。
咨詢委員會會議結束后十天內,認證機構和聯邦教育部認證工作組都可以就咨詢委員會的建議向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提出補充書面意見。如認證機構和聯邦教育部工作人員任意一方或雙方都對咨詢委員會的建議提出意見,必須將書面意見副本發送給對方。這一階段,認證機構和聯邦教育部認證工作組的書面意見僅局限于有限幾個方面,比如,對于無明確資料支持或不完整的咨詢委員會建議的意見,應咨詢委員會要求提交的新證據材料,以及供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考慮的任何建議。
(四)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的審查和決定
收到咨詢委員會的建議后,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根據聯邦教育部認證工作組向咨詢委員會提供的全部材料、咨詢委員會會議記錄、咨詢委員會的建議、認證機構或聯邦教育部工作人員提交的書面意見或新證據等做出和發布有關認證機構認可的決定,并在指定期限內將認證決定通知認證機構。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的決定包括但不限于批準、拒絕、限制、中止或終止認可,批準或拒絕擴大范圍的申請,修改或確認認證機構的范圍等。
如果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認為認證機構符合認可標準,并且有效地運用這些標準開展了認證工作,則可以批準認可,并在認可決定中確定認可范圍和認可期限,認可期一般不超過五年。如果認可范圍或認可期限與認證機構的要求有所差異,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需要就批準的認可范圍或認可期限做出解釋。
如果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認為認證機構不符合或未有效運用一項或多項標準,但同時認為認證機構可以在12個月或更短的時間內達到符合認可標準的要求,并能夠有效運用這些標準,則可以繼續評估認證機構的認可申請,并要求認證機構在一年內提交合規報告,證明認證機構已解決了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指出的缺陷。
與上述情況相反,如果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認為認證機構不符合認可標準,或未能有效地應用這些標準,則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可以拒絕、限制、暫停或終止認可,同時說明做出此決定的原因,包括認證機構不符合的所有標準以及認證機構未能有效運用的所有標準。
(五)認證機構申訴權及程序
1.申訴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的認可決定
認證機構可將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的認可決定上訴至聯邦教育部長。上訴期間,將保留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的決定,直到上訴得到最終處理為止。認證機構申訴的程序是在收到認可決定十天之內,以書面形式知會聯邦教育部長和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其將對認可決定提出申訴的計劃;在收到決定的30天內,以書面形式向聯邦教育部長提出上訴;向聯邦教育部長提出申訴的同時,向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提供申訴材料的副本。
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可以在收到申訴副本30天內向聯邦教育部長提交書面報告,同時向認證機構提交一份副本。認證機構或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均不得在其意見中包括任何先前并未提及的新證據。
與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的處理程序相似,聯邦教育部長可以在充分考慮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的決定、認證機構的書面申訴、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對上訴的回應以及其他支撐材料后,做出同意認可的最終決定,并以書面形式通知認證機構;聯邦教育部長也可以根據記錄中未被認證機構作為不符合認可標準或無效運用認可標準的新發現,做出拒絕、限制、中止或終止認證機構認可的決定。在這種情況下,聯邦教育部長無需進一步考慮認證機構的申訴,而是將問題轉交給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審議和決定;如果聯邦教育部長發現與認證機構認可決定相關但未包含在支撐材料中,而認可決定尚未作出,則可以不就認可認證機構作出決定,而是將此事項轉交給聯邦教育部工作人員和咨詢委員會重新審查和分析,并由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根據相關規定進行考慮;或者向認證機構和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提供信息,允許認證機構以書面形式答復聯邦教育部長和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允許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以書面方式回應認證機構。如果聯邦教育部長在認可期限內未就批準、拒絕、限制、中止或終止認證機構的認可做出最終決定,則聯邦教育部長將自動延長認可期限,直至達成最終決定。
2.對聯邦教育部的最終決定提出異議
根據聯邦法律,認證機構可以對聯邦教育部長的決定向聯邦法院提出異議,并以聯邦法院的判決作為最終決定。除非法院另有指示,否則在聯邦法院上訴期間不得保留聯邦教育部長拒絕、限制、中止或終止對機構認可的決定。
四、美國高等教育認證機構官方認可亟需破解的矛盾
美國在高等教育評估機構元評估機制建設方面已經積累了數十年的經驗,并且形成了較為全面的標準體系和規范的審批程序。但是,近年來,隨著美國大學生的高負債率、高違約率、低還貸率以及營利性高校的欺詐和誤導性做法問題日益引起美國社會的高度關注,批評的矛頭直指聯邦政府對認證機構的認可未能充分發揮作用,未能確保認證機構扮演好“守門人”的角色。
(一)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矛盾
如前所述,美國認證機構認可標準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認證機構具備科學完備的認證標準,并合理運用標準開展認證工作。在實踐中,聯邦教育部往往將這一標準的運用簡化為審查認證機構是否制定了標準,以及是否具有實施該標準的文件記錄。在14個主要的高校認證機構中,只有3個在最近的審查周期中被標記為不符合至少一個標準,而其他11個機構則被標記為完全符合所有標準。在發現不符合要求的3個機構中,有2個被標記為缺乏文件記錄。例如,發現南部院校協會不符合財務和行政能力標準,因為它沒有提供上訴委員會成員的簡歷。在對聯邦教育部的回應中,該認證機構提供了所需的文件記錄,但再次被標記為不合規,因為它沒有提供其董事會77名成員的名單和履歷[9]。從程序上看,這種做法滿足了程序正義的要求。但是,僅關注是否制定標準以及是否具有實施標準的記錄,不足以滿足實體正義的追求,即無法確定認證機構的標準制定和實施是否有效促進了高校的質量保障和提升。認證機構認可活動的程序正義和實體正義之間的矛盾,直觀體現在認證機構對學生學習產出不同的高校采取的措施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二)獨立判斷與借助外腦的矛盾
1992年以來,NACIQI作為外部機構參與認證機構外部審查,并向聯邦教育部提供認可建議。盡管1/3的成員由聯邦教育部長任命,但NACIQI仍保持了相當的獨立性。在認可工作中引入外腦具有諸多優勢,例如,對聯邦教育部的認可過程開展監督,為公眾了解和參與認可過程提供平臺等[10]。但是遺憾的是,NACIQI在認證機構審查工作中能夠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表現為NACIQI在認證工作組完成認證機構審查并提出建議之后,只有一周的時間來審查數千頁的認可申請材料;只有在聯邦教育部發布最終報告后,NACIQI才有權提問,并且其意見和建議很容易被聯邦教育部駁回。在2018年全國藝術與設計學校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Art and Design,NASAD)的審查中,NACIQI建議指出NASAD在有效解決學生學業成就的質量問題方面達不到認可標準,但教育部高級官員在最終決定中拒絕了該建議,指出NACIQI作為判斷依據的訪談過程不是正式認可審查的一部分,并給予NACIQI 為期5年的完全認可。
(三)龐大的工作量與有限的人員投入的矛盾
在認證機構的認可程序中,認證工作組的審查發揮了重要的基礎作用,其審查工作和分析報告是聯邦教育部高級官員開展審查和得出認證結論的重要支撐。在美國,作為聯邦學生資助經費“守門人”角色的認證機構共計60余家,每家認證機構都需要開展5年一輪的認可審查。從全國層面來看,目前認證機構的數目看似不多,但對于僅由8名員工(6位分析師、1位輔助人員、1名董事)構成的認證工作組而言,其工作量不可小覷。如果再考慮到每個認證機構的認可申請材料都包含上千頁的文件資料,且當認證機構申請擴大認證范圍或被指出不符合認可標準時,工作組還必須進行額外的審查工作,認證工作組的工作量可見一斑。
注釋:
①NACIQI由18名成員構成,其中6名由聯邦教育部長任命,6名由眾議院任命,6名由參議院任命,成員任期為6年。
②預認證是指認證機構給予高校或專業的有限時段的公開認可狀態,表示該認證機構已確定該高校或專業正在逐步取得認證,并且有可能在該有限時段內獲得認證。
③聯邦公報由聯邦公報局(Office of the Federal Register)、國家檔案和記錄管理局(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發布,是有關聯邦組織和機構的規則、擬議規則、通告以及行政命令和其他總統文件的每日官方出版物。
參考文獻:
[1]莊麗君,王山玲. 美國高校區域性認證研究[J]. 高教發展與評估, 2018(3): 73.
[2][4]WOOLSTON P J. The costs of institutional accreditation: a study of direct and indirect costs[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2012: 19, 20-21.
[3]KELCHEN R. Higher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8: 105.
[5]陳華仔,黃雙柳. 美國高等教育外部質量保障體系的百年發展[J]. 現代教育管理, 2016(7): 61-65.
[6]HEGJI A. 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HEA): A Primer[EB/OL].(2021-08-17)[2020-05-05].https://fas.org/sgp/crs/misc/R43351.pdf.
[7]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view of Accredit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2021-10-26)[2020-05-10].https://www2.ed.gov/admins/finaid/accred/accreditation.html#history.
[8]EWELL P T. Transforming institutional accreditation in U.S. higher education[EB/OL].(2015-03)[2020-4-10].http://nchems.org/wp-content/uploads/2018/02/GatesAccreditationWhitePaper.pdf.
[9][10]FLORES A. The unwatched watchdogs: how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fails to properly monitor college accreditation agenciesEB/OL].(2019-09-19)[2020-04-20].https://www.americanprogress.org/issues/education-postsecondary/reports/2019/09/19/474492/the-unwatched-watchdogs.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娜迪拉·阿不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