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美姝
(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 重慶 400065)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迅速。這些新媒體手段的出現,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豐富了信息傳播的手段,尤其是2020年在抗疫期間,對新媒體的使用產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時也對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據《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的內容,我國現有地方本科高校在屬性歸檔上應該屬于“應用型”本科教育,院校內開設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應設定在為地方行業發展輸送數字媒體應用型人才。根據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促使我們要加快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并將課程改革作為專業建設及學科建設的工作重點。隨著科技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催生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而新的媒體時代也對此專業提出了新的需求,尤其是今年在抗擊新冠肺炎期間,更是凸顯出了數字媒體藝術在網絡科技下的重要性。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做到藝術與技術相融合,要與信息科學、數字傳播等技術內容高度融合,具有高技術含量、跨媒體、多領域、貼合時代文化等鮮明特征,涉及多行業、多領域等專業技能的融合,其學科屬性的交叉復合性和專業實踐的跨界融合性是傳統藝術教育和計算機教育均未實現的。基于該課程應用實踐型專業的定位,加上具有典型時代特征,我們在各界對數字媒體藝術人才高漲的需求聲中,必須要做到改變傳統授課方式中的弊端,利用現有科技提倡智慧教學,將現有課堂發展成為人機融合的網絡學習共同體模式。
《人機交互設計》課程為我校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核心課程,本課程主要針對授課群體為藝術類用戶,在提供人機交互基本概念及基礎理論介紹的同時,詳細介紹了人機交互產品的設計流程,課程中提供大量最新的設計案例及作品,為理論的設計提供內容支撐。在課程的實踐部分要求學生利用軟件Axure和木疙瘩作為工具,開發手機APP原型和H5產品,以項目流程為依據進行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本課程的一大特點是在課程中提煉科技創新思維,引入課程思政建設理念,突出理論在藝術性上的體現,通過與市場接軌的實際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有效地將藝術與技術相結合,體現較高的藝術創意特色。通過各個項目的開發結合各類科技競賽的參與,該課程作業已經獲得全國獎項二十余項,包括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發現杯”全國互聯網+創新大賽全國獎、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等,并完成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三項立項。
倡導“藝術+思政”的新育人模式。思政課程建設要在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方法與手段、實踐實驗教學、考試模式等方面形成獨特風格和特色。將思政元素融入藝術類課程的教學改革,這將會在藝術類課程專業老師中形成藝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共同教學目標,共同建設方向,協作創建,協同育人的教育理念,使藝術專業課程由單純的藝術專業課程轉為“藝術+思政”的新課程。在方法上通過挖掘藝術類課程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將育人理念融入到專業知識點的整體規劃,探索以專業教師為主導、思政教師為配合、學生為主體、其他部門參與協作教學的多維課堂融入模式。例如,發揮網絡平臺與線下課堂授課、課前預習與課后作業、教學輔導與學習資源拓展、實踐作品創作過程中合理嵌入育人要素,以潤物無聲的形式將正確的價值觀傳導給學生,使藝術專業課堂的教學過程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知識、錘煉心志、涵養品性的過程。注重思想政治浸潤下的藝術教育,弘揚主旋律,創作正能量,引導學生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通過探索一條“藝術+思政”的新思路,使學生獲得思想政治上提高,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使課程思政建設內容既有人格塑造的價值理性,又具有專業提升的工具屬性。
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為現今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更要擔起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責任。課程思政的改革,構建“大思政”課程體系不是靠某一個課程教師或者某一個院系單位能夠獨立實現的,它需要多方通力合作,特別是注重專業教師和思政專業理論課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這種交流與合作,首先是可以搭建思政課程教學平臺,組建工作組研究思政課程開展相關工作,深入開展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研究。其次是構建思政課程教學的合作機制,制定出臺相關專業教師與思政專業理論課教師日程課堂教學理論學習和研討的交流機制。最后是“走出去+請進來”,加強骨干教師的培訓與提升。可以采用搭建平臺、開展多種活動來不斷創造教師的學習機會,有計劃分批次地選送骨干教師參與培訓與學習;同時也可以邀請有關專家進到學校進到課堂開展教師培訓。我們要通過課程思政建設形成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要通過課程思政建設推動高職稱、高學歷的優秀教師走上教學第一線。教師政治導向正確,理論觀點鮮明,專業知識過硬,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確保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知識性和規范性。同時,在課程建設期不斷加強教師隊伍師德師風、專業能力提升,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
在思政課程的教育教學改革中,我們要通過專業課程的任課教師自覺并積極地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來構建課程觀,具體的方法可以通過教學內容的合理設計、新教案的編寫、教學資源的引入、案例的篩選等。另外,在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引導學生朝向正確的價值理念,在專業課程授課中注重正能量的傳播。通過案例解析、作品欣賞、故事講解等方式將專業課程賦予“色”主調,達到“講政治”與“講專業”的相統一。例如,在去年《多媒體技術》課程作業中,布置選題內容范圍為中國傳統文化或發掘地域特色,于是涌現出了《紅巖情》(紅巖知識游戲)、《五四風雷》(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紅色脊梁》(紅軍長征互動游戲)、《傳統節日》、《古鞋說》、《重慶異游》(重慶特色文化游戲)等一批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互動選題,關注眾多正能量選題,在課程展播上也獲得了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要把握課程思政建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確處理專業核心課程與專業系列課程改革的關系。思政課程建設的內容要體現教育理念和時代要求,始終保持先進性。同時課程授課過程中邏輯嚴謹清晰,內容豐富詳實,語言生動準確,形式方法多樣,注重師生互動、案例教學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課程要及時反映本學科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廣泛吸收先進的教學經驗,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教育的內容。
教材建設在課程思政建設總目標上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思政課程應選用國內目前的優秀教材,鼓勵使用自編特色教材,同時根據時代要求開發網絡課程中心平臺,建成由主教材、輔助教材、網絡課件、試題庫、參考教材和拓展資源等構成的立體化教材群件。教學材料的選擇包括中國元素、中國的事情、中國的政策、意識、文化和價值觀追求。這其中主推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堅持,同時加強對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倡導。
課程思政建設應根據專業課程特點,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手段開展教學(例如:課程中心網站、雨課堂、騰訊課堂、QQ群課堂、騰訊會議和ZOOM等網絡平臺),力爭實現教學與管理的實時網絡化。我校教務在線開設的課程中心平臺上提供的教學大綱、教案、考試大綱、實驗指導書、課程導學方案、課程知識點體系等上網開放,實現課程中心學習資源網絡共享。在分享交流方法上主要表現在“請進來,走出去。”引進企業人士來校做專業講座或帶領學生參觀企業,并做交流會談,同時也積極促進給同學們提供課余實習機會。教師準備課件、微視頻、數字故事案例等。
在2020年疫情期間,該課程采用“雨課堂(清華大學)+騰訊課堂+QQ群直播+自制微課”的方式進行授課,通過各類平臺間的互動,建立良好的“師生網絡學習共同體”。課程利用雨課堂進行課前預習及測試習題,可以看到學生對于不懂內容的提示;課程中采用“騰訊課堂”實現直播互動授課,課程中引入科技創新思維,并例舉各類當前抗疫實時案例,分享各類優秀原創案例,在直播課程中完成實時課堂作業,并進行點評,讓同學們有極強的參與度;利用QQ群完成交流與答疑;課后利用中國大學MOOC平臺及教師自行剪輯微課資源進行課程內容的拓展與延伸,大大拓寬了課程專業相關的一些知識。特殊時期,采用混合模式開展課程學習,課程內引入課程思政等創新思維,倡導“藝術+思政”的學習新理念。
傳媒藝術學院一向倡導“拿作品說話”的育人理念,本思政課程建設應高度重視在實踐實驗課、作品創作課、畢業實習、課程設計、競賽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中的拓展,在理論課程上改革的同時大力開展實踐教學改革。由于藝術類專業課程的特殊性,理論與實踐內容融合性高,例如講解《人機交互設計》中的“用戶研究”模塊時,同時也要開展設計問卷,設計訪談問題,進行用戶需求等方面的調研實踐。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就需要將課程中開設設計性、綜合性和研究性實驗,引導和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和競賽活動,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實踐教學環節中,培養學生對制度的敬畏與自覺遵守,注重環保、生命、客觀、嚴謹、細致的科學觀訓練;求真務實,開拓進取,鉆研、毅力、勤奮、視野、批判性思維、創新意識的培養。同時重點進行實驗創新、實驗過程中的規則、規范意識,以及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發掘。另外,課堂之外還可以通過論文、討論、辯論、論壇等綜合方式對課程進行深入探討。課堂討論不僅在線下,線上成立興趣小組也積極和同學討論學習方案,指導各小組團隊參賽等。
高校“課程思政”在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后由學界提出,目前對于該工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都還處于探索階段。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既要從課程論的宏觀角度進行定位,也要探索在微觀層面專業課程在推進“課程思政”的觸點與融合點的問題,從而總結一條適合藝術類專業課程的研究方法。本文通過實際探索,注重培育課程特色,提出了“藝術+思政”的新育人模式。以期能夠對“課程思政”的建設落實及推廣提供理論及實踐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