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蕾
(常州工學院師范學院 江蘇常州 213022)
隨著社會發展和大學生素質教育需求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藝術課程進入了高校教育體系,以提升大學生對藝術的追求。高校舞蹈教育課分為專業舞蹈教育和一般舞蹈教育兩種,前者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專業的舞蹈人才,后者把舞蹈教育作為一門藝術選修課程。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提高對舞蹈藝術的審美水平。本文的目的是討論現有高校舞蹈教育中教學形式的限制,探討虛擬現實在舞蹈教育中的創新。
一般的高校舞蹈教育與專業舞蹈教育、社會舞蹈教育培訓并不同,培養對象非常廣泛,包括了對舞蹈藝術感興趣的學生,是一種普及性的教育。采取的教育形式是非專業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于舞蹈藝術的興趣和審美[1]。
現有高校舞蹈教育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專業舞蹈教育相比,一般的高校舞蹈教育往往只是作為選修課程,難以引起師生的重視。舞蹈教育方面一直把肢體的練習作為主要內容,而忽視了對審美理論的探索。舞蹈教育與一般體育運動并不同,涉及到與文學、音樂、舞臺、民俗等學科的結合。舞蹈教育中強調手把手現場教學,忽視了新技術帶來的創新。單一的教學方式難以發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得舞蹈教育課程的趣味性與普及性不足[2]。
各種信息技術的出現為藝術形式的發展帶來了創新的動力。虛擬技術是對真實場景進行模擬,其設計、展示和觀看的技術也日益成熟。對于藝術教育而言,虛擬現實為專業課程的建設和展示提供了新的機遇,高校教師要主動接受新技術帶來的挑戰,為學生設計更合適和更有趣味的課程,為藝術教育帶來創新[3]。
舞蹈教育通常使用現場教學,學生一般通過模仿教師的動作來領悟舞蹈的知識與技巧。一般的網絡課程教學只是對于知識的二維展示,教師與學生的簡單互動環節,對于舞蹈教育也并不適用。在國內的舞蹈教育中,虛擬技術的出現為高校舞蹈教育的創新提供了可能性[4]。
虛擬現實可以與舞蹈教育進行結合,利用新技術來為學生拓展知識面,增加對舞蹈背景的認知,激起學生的學習樂趣,從各種角度為學生進行舞蹈展示,有助于學生了解舞蹈教育的內涵[5]。
虛擬技術與舞蹈教育的結合,包括對虛擬數據的采集與展示兩部分,對舞蹈專業人士進行數據采集,建立舞蹈教學資料庫,并采用動作捕捉與采集技術,對舞蹈人物進行虛擬化,進一步抽象為數字舞蹈。可以對學生進行動作的考核與校正。與音樂、舞臺設計、文字等結合,可以增強舞蹈藝術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進行虛擬展示,乃至進行現場虛擬投影,為舞蹈教育提供立體化的教學和展示空間,增加學生的興趣和專業感知能力。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應用虛擬現實,首先要建立虛擬舞蹈資料庫。傳統的舞蹈教育注重現場教學,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手把手教學。學生通過近距離觀察教師的舞蹈動作,從而進行模仿學習。這種教學方式不適合多人教學,尤其是大規模開設學生的舞蹈選修課。在課后復習時,學生難以回憶教師的舞蹈動作。對于舞蹈資料的原有記錄方式,一般是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進行記錄。即使采取了一般的錄像記錄方式,因為角度的單一,學生難以有效觀摩教師的舞蹈動作,這也限制了舞蹈課程的在線教育化。
虛擬現實的全景記錄方式為全方位記錄教師的舞蹈動作并進行回放提供了可能。通過全景攝像機,專業舞蹈人士或教師的舞蹈動作,乃至具體場景都可以被完整地記錄下來。把這些三維數據進行存儲,并進行藝術化處理,輔助以音樂和解說,就形成了虛擬現實影像資料。虛擬現實的觀看可以通過立體投影或虛擬眼鏡來觀看。學生可以進入沉浸式場景,不斷對舞蹈的影像資料進行觀察和思考。虛擬現實打破了傳統舞蹈教育的壁壘,可以從多角度反復對舞蹈動作進行學習。
對于一些傳統和經典的舞蹈動作,同樣可以采取虛擬現實來進行保存,以數字技術對舞蹈進行保存和再現。這些虛擬現實的影像資料不但可以作為教學作品供學生學習,同樣可以成為虛擬數字產品,在各種公共場所進行展示,以及進行售賣[6]。
現有的動作捕捉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可以結合虛擬現實技術,用專業的設備來捕捉舞蹈者的動作,追蹤舞蹈者關節的運動軌跡,獲得運動數據后,結合人體的三維模型,根據舞蹈的編排形成虛擬人的舞蹈,并以此為基礎開發教學系統。
如果只是采用全景攝像方式記錄舞蹈者的立體動態影像,還不能有效地對舞蹈者的動作進行透視、捕捉具體軌跡、識別肌肉發力點,也難以對舞蹈者的動作完成度和藝術性進行量化評價。而對舞蹈者進行虛擬化,建立虛擬人的舞蹈庫,可以簡化舞蹈數據記錄方式,分析舞蹈背后隱藏的動作規律,為學生提供可視化的多維觀察角度[6]。
在音樂創作領域,利用數字技術以及相關軟件和硬件設備進行創作已經成為流行的方式,學生可以通過成熟的軟件設備進行學習。但在舞蹈教育中,如何使用虛擬現實相關的軟件和設備,則還處于發展的階段,需要更多的信息技術和藝術工作者的努力。通過動作捕捉技術,可以分析舞蹈的運動軌跡,并以數字形式記錄下來,但這只是虛擬舞者開發的基礎數據。只有通過對大量舞蹈動作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才能形成舞蹈動作的基本數據庫。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舞蹈的審美需求,對數據庫中的舞蹈動作進行剪輯和編排,并選擇合適的虛擬舞者,加以音樂和舞臺效果。
如果開發成功這種虛擬人舞蹈系統,則可以極大地提高舞蹈教育的學習效率,將舞蹈教育普及化。日本已經通過“舞蹈機器人”項目,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虛擬舞者的設計與動作編排。通過捕捉舞蹈家的動作,將之轉換為數字格式,并賦予智能機器人以舞蹈指令,機器人就可以進行舞蹈了。浙江大學結合動作捕捉技術,與傳統畫中的人物動起來,實現了虛擬現實與舞蹈的結合,也是對傳統舞蹈的一種保護方式[7]。
動作捕捉技術不但可以捕捉舞蹈家的動作,實現軌跡的記錄與分析,同樣也適用于對學生舞蹈動作的捕捉與校正。舞蹈家或教師的舞蹈動作被捕捉后,可以結合舞蹈者的自身身體數據,建立三維人體模型,并與動作軌跡相匹配。通過對舞蹈者動作的數據分析,建立標準的舞蹈動作評價系統,識別出舞蹈者的動作幅度、動作銜接程度、與音樂合拍的程度等,并建立定量化的評價系統。
對于學生而言,舞蹈課程的現場教學時間短暫,人數受到限制,教師無法全方面觀察每一個學生,并對其動作進行評價和糾正。根據每個學生的身體三維數據,可以建立相應的人體模型。學生可以根據教師提供的虛擬舞蹈資料進行學習,模仿舞蹈家和教師的動作。可以采取動作捕捉技術來記錄學生的舞蹈,以此為基礎,盡量排除學生身體的個體差異,結合舞蹈標準進行評價,對學生的舞蹈動作進行課后的回放、點評與校正。
雖然技術的實施可能有難度,但這套評價系統一旦建立起來,就可以不限人數以及進行遠程教學,從而帶來舞蹈教育的課后復習和遠程教學的創新。當然每個學生的身體條件不同,協調性有差異,對舞蹈的理解不同,由此也會導致對舞蹈動作模仿的差異性,教師也可以因材施教,提升舞蹈的教育水平,彌補只采用機器進行評價的不足[8]。
虛擬現實與舞臺的結合已經在國外舞蹈的展示中得到極為廣泛的應用。舞蹈作為綜合性的藝術,需要音樂、道具和燈光來進行彌補和烘托。采用數字技術為舞蹈者提供虛擬舞臺,可以增加舞蹈表演的視覺效果,達到真假難分、亦真亦幻的舞臺效果,增加觀眾的觀看興趣。張藝謀導演在杭州G20文藝演出中把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天鵝湖》,就是一個極好的例子。但華麗的舞臺技術雖然炫目,也值得引起反思,是否虛擬現實起到了喧賓奪主的效果,反而讓觀眾忽視舞蹈者本身的表演[9]。
虛擬舞臺的設計,不但需要舞蹈家本身的表演,還需要為舞蹈者提供合適的場景,這需要極高的藝術審美,不能華而不實,要結合實際需要來進行設計。虛擬舞臺需要綜合運用場景設備、燈光、音樂等,創造舞蹈意境,為觀眾提供合理化的想象空間。舞蹈者也要與虛擬舞臺形成良性的互動,達到水溶交融的效果[10]。
高校舞蹈教育面臨著新技術帶來的挑戰。無論對于專業舞蹈還是一般舞蹈課程而言,都需要結合各種信息技術,從而實現課程的創新。虛擬現實可以幫助原來的高校舞蹈教育克服現場教學帶來的諸多不便,可以通過虛擬現實中的全景記錄方式,建立舞蹈家或教師的數字資料庫,通過動作捕捉技術,來建立專業的舞蹈評價系統,并以此為基礎來對學生的動作進行點評和校正。同時虛擬舞臺也給舞蹈表演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表演空間,可以增強舞臺效果,吸引更多的觀眾。但虛擬現實與高校舞蹈教育的創新探索,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高校、專家和教師參與其中,進行資料的積累,并以項目和實踐為驅動,才能實現舞蹈教育的普及化和在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