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壽國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 江蘇江陰 214405)
現階段,我國的中考升學制度錄取是先錄取重點高中、普通高中,然后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我國的高考升學制度是先錄取“重點本科”“普通本科”“獨立學院和民辦本科”,最后是高等職業院校。簡單地說,高等職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的作用是把高考和中考成績幾乎最低的一批人培養成為“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等人才。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比普通本科教育還要困難。如果對職業學校的學生從幼兒園、小學階段跟蹤調查,可以發現,高職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往往是欠缺的一環。這其中原因很多,有的家長工作太忙,有的是家長重視不夠,有的家長自身的知識不夠等原因造成的。高職生的前面學習生活中成就感低,在班級里面除了學習成績排名在班級的后面,各項活動的參與度也不高,沒有興趣愛好、沒有特長的學生占相當大的比例[1]。
事例1:暑假的一天上午,看到小區籃球場里有四、五個小朋友在“玩”籃球。在球場上跑了沒多久,有的孩子就累的滿頭大喊。有一個孩子停下來喝水,喝完水就拿起手機在玩,過了一會,還在場上的孩子就大喊:“某某快點上場打球了!”。喝水的孩子猶豫了一下,收起了手機回答道:“馬上來了!”。隊友的一句話竟讓孩子放下了手機,加入到籃球隊伍里!手機里的游戲誘惑是多大啊,很多家長都沒法讓孩子放下手機,球場上的“隊友”做到了!
事例2:暑假里的籃球訓練班上課的時候,球場是很熱的,訓練強度也不小,可孩子們幾乎都能堅持訓練,在大汗之后及時補充水分,學的也非常認真。有的孩子訓練結束了還要再練一會。孩子家長們交流的時候說雖然訓練完很累,回家洗個澡,躺在床上很快就睡著了,連玩手機的心思都沒有了!家長和老師們教育高職學生不要玩手機很難實現[2],“籃球”運動做到了!籃球運動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竟然忘記了“玩”手機。
事例3:有一次在籃球訓練場,一個孩子非常不配合教練,訓練的動作要么不做,要么不好好做!教練單獨交流效果也不好,有幾次這個孩子的媽媽也來了。怎么教育這個孩子他都不配合,有幾次還在球場上大哭。這個孩子如此反感參加籃球訓練,家長在給孩子選擇興趣班的時候應該沒有和孩子溝通好!
家長對這些孩子提得最多的就是別人家孩子如何,總是表揚其他孩子,打擊自己的孩子。家長總是以工作忙等原因為“借口”,對孩子的生活學習關心較少。現在很多家庭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下班以后每人一臺手機或者電腦。對于讀高職的學生,家長很少主動關心其在學校的表現如何、學習成績如何。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非常大,可以說家長做什么,孩子就跟著家長學。在這個問題上,無論中小學生還是高職學生,家長都應該正確地引導孩子。往往在小學階段家長給孩子們報了各種興趣班,學習上哪門課跟不上了也報一些課后輔導,所謂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后沒有考上高中或者本科以上,很多家長“放棄”了對孩子教育和培養。在讀高職期間,有相對多的“自由”時間,把孩子完全交給了學校。其實,這個時間段正式培養孩子興趣和特長的時間段。
不是只有重點大學的學生才是“人才”,不是只有本科畢業的學生才能找到“好工作”。讀高職院校不是孩子們的“終點”,真正地認識到這是孩子們成功的起點。通過多年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發現,許多在高職院校班級、社團、團委和學生會等團體做過“領導”的學生,畢業以后可以很快適應社會的工作崗位。這充分說明他們在高職就讀期間得到了有益的鍛煉,得到了學校、老師和自己心中的認可。在工作崗位上,主動尋找不足,不斷進步,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了解高職學生的成長歷程,找到他們成績下降的“拐點”時間;了解其成長環境是否是“留守兒童”或是身體健康存在某些問題;了解其心理健康狀況,是否存在心理問題也是應該重點關注的。尋找高職學生的興趣點,積極引導,樹立成才意識、培養努力刻苦的精神。讓學生喜歡學習專業技能、調動學生參與各項有益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中、在活動中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
找到孩子(高職學生)感興趣的那個“點”非常重要職業(崗位)體驗,了解專業相關的就業崗位,有方向性的選擇專業。對于一些不是喜歡自己專業的學生,專業課不好好學也就“順理成章”了。這些學生的引導對于班主任和家長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選擇訓練項目和選擇專業有一定的相似性,一定要考慮孩子自己是否喜歡,有條件的話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這樣也不會輕易放棄。可能高職的學生不喜歡專業的某些課或者某些實訓,但他(她)可能有喜歡的課,或者有他喜歡的老師,有他喜歡的班主任。比如CAD繪圖,三維建模,三維打印等等,學生可以真切地感覺到學到了本領。班主任或者任課老師不僅要考慮課程內容是不是講得清楚明白,也要考慮內容是不是學生喜歡并加以處理,這樣考慮的話,喜歡專業學習的學生就會越來越多……一些看似簡單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或者德育工作中容易被忽略。如果是學生內心不喜歡所選專業,家長或者班主任應該思考一下選擇的“專業”是否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