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鈴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 浙江杭州 310018)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為重大的一次公共衛生事件,而且在世界衛生防疫史上影響深遠。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肩負起特殊的歷史使命,有所作為。
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經過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中國的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關鍵性勝利。目前全國疫情得到遏制,各行各業已經全面復工復產[1]。同時,疫情在全球范圍內仍在向縱深蔓延,對世界政治、經濟和公共衛生所造成的沖擊十分巨大。中國不僅要發展經濟,還要極力防范外來疫情的輸入,向其他國家和人民伸出援手,并抵御西方國家和政客為轉移視線“污名化”中國的種種行徑。如何向學生分析闡述好這個重大現實問題,毫無疑問是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全國各地高校開展思政課教學必須強調的重要內容,是不可推卸的政治使命,任重而道遠。
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須要著眼于“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這個關鍵點,緊緊圍繞抗疫形勢下“為誰教”“教什么”和“怎么教”這個重大問題,樹立“大思政”的工作思路,健全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體制機制,積極引導學生樹立關于抗疫防疫的正確的政治觀、大局觀和生命觀。
學校要組織有關部門和師生有計劃有重點地收集整理黨中央如何運籌帷幄、決策部署,各地區各部門聯防聯控的措施成效,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2],疫情防控以及疫苗研發和接種的相關政策和知識,政府部門如何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特別是群眾的集中訴求,中國如何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中國如何推進復工復產、保持社會經濟平穩運行等方面的素材,打造出一個較為豐富完備的數據庫。這些收集的素材可用于宣傳抗疫經驗與精神類別的教材和讀本編撰、優秀教學案例設計、慕課和微視頻制作。
目前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承擔本科四門公共政治課,外加以講座形式授課的“形勢與政策”。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教研團體主體性,加強集體備課,整合與共享思政課教育資源和多個教學平臺,結合每門課程教學內容及要求,講好中國防疫抗疫故事,講清楚中國力量、中國速度、中國效率、中國精神。比如在“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可以結合疫情防治與進一步提升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之間的關系這一主題進行闡述。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中,可以讓學生了解人類與疾病不懈斗爭的歷史,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防治血吸蟲病、非典等流行病方面的歷史經驗。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可以結合先進人物事跡,重點闡述什么是中國精神,堅定學生們的理想信念。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可以結合中國和其他國家如何認識和應對疫情的復雜歷程,啟發同學們世界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人的認識和實踐是一個反復互動和提升的過程,唯物辯證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所謂“課程思政”,指的是學校所有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以課程為載體,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挖掘蘊含在專業知識中的德育元素,實現通識課、專業課與德育的有機融合。從2020年初到現在,疫情防控涉及諸多領域,想必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從中找到交叉點和閃光點。在具體進行“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時,可以根據不同專業課程特色,合理嵌入抗疫經驗和精神所內含的德育元素,著重在堅定學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學生的社會公德、增長學生對流行病和傳染病的認知等方面下功夫。
要通過打造“第二課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抗疫經驗和精神內化于學生心中,在課外實踐中深入觀察與思考。首先,考慮到目前馬克思主義學院所承擔的四門公共政治課中,有一定比例的課時專門用于課內實踐教學,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可以此作為實踐主題。同時,馬克思主義學院、學校黨委宣傳部及教務處通過及時跟蹤了解情況,對于優質的實踐成果及時做好轉化工作。其次,高校學工部、團委、宣傳部可以開展有關疫情防控的校內外活動,例如舉辦知識講座、主題班會,邀請為疫情防控做出突出貢獻的社會各界人士來做講座,甚至讓他們走上公共課講臺分享經歷感悟。
學校教務處和各二級學院要進一步改進教學評價機制和完善激勵機制。比如對教師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網絡教學平臺建設以及實際授課等情況加強檢查和指導,切實提升全體教師融合抗疫經驗和精神實施教學的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同時,在年度教學業績考核、評獎評優等方面予以一定程度的傾斜。
中國抗疫工作取得成功,體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高校的思政課教學,要注重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從控制疫情和恢復經濟、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等問題入手,作出全面理性的分析。在探討抗疫經驗和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路徑時,注重把握整體性原則,將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第二課堂和多方協同機制打通貫穿,形成合力。切實引導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同心同德,為繼續做好防疫工作、保障全民身心健康、推動社會經濟全面向好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