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盼
(蘇州職業大學 江蘇蘇州 215104)
互聯網因其門檻低、便捷性等特點,吸引了大批網友,自誕生之日便廣受歡迎。網絡深刻地影響著高校師生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它既可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改革的“助推器”,亦可能遮蔽人文精神,瓦解傳統的“師生關系”和“教學相長”。網絡時代到底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偉”時代,還是“危”時代?本文將從“雙刃劍”維度展開探討。
“雙刃劍”最初由科技哲學家維納提出,他認為“新工業革命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用來為人類造福,但是,僅當人類生存的時間足夠長時,我們才有可能進入這個為人類造福的時期。新工業革命也可以毀滅人類,如果我們不去理智地利用它,它就有可能很快地發展到這個地步。”[1]“科技是把雙刃劍”體現了科技是一個利弊共存的矛盾體,具有普羅米修斯和弗蘭肯斯坦的雙重屬性,既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點亮人類文明火種的主導力量,又是將人類推到技術困境,演化為與人類相對立、異己的力量的動因。這里的科技概念較為籠統,實質上主要指技術,而非科學和技術的疊加。南京大學林德宏教授認為,科學求真,技術求利,“科學不是雙刃劍”,“技術才是雙刃劍”。他進一步指出,技術應用負效應主要源于利益驅使,其責任是人,而非技術本身。[2]
恩格斯曾指出:“社會上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3]巨大的需求推動著移動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從以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的Web1.0時代,到以博客、論壇等互動性軟件蓬勃興起的Web2.0時代,再到以微信、微博、微視、移動客戶端為代表的Web3.0時代的變革升級。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技術層面的創新,同時體現在對社會傳播方式的重塑,其“雙刃劍”效應亦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愈加明顯。
移動互聯網技術是把“雙刃劍”,既給人們帶來了諸多利益,又在應用中呈現出諸多弊端。就前者而言,一是拓寬了認知的視野。移動互聯網技術滿足了人們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的需求,一方面為及時高效地共享信息,了解世界各地時政信息和熱點新聞提供了便捷;另一方面為獲取世界各國不同時期的文化成果、科學知識提供了平臺。人們可以跨越時空界限,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交流,發表自己的觀點,自身的求知欲、探索欲以及創造性得到激發。人們在網絡參與中收獲知識、拓寬視野。二是增強了主體意識。虛擬世界具有平等性,個體之間沒有身份、地位、職業等差別,跨越了現實社會的約束,在平等的網絡空間中各抒己見。互聯網增強了個體的參與意識、主人翁意識,人們的網絡空間話語權得到顯著提升,在關注、評論、轉發和發布信息中彰顯了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了主體意識。三是延伸了交往邊界。虛擬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延伸,打破了傳統“面對面”交流的瓶頸,轉變為跨越時空界限的“鍵對鍵”“屏對屏”,主體不再具象化,交流的空間更為開闊,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和立體,交往范圍不斷擴大。就后者而言,一是加劇了手機依賴。智能平板、手機的普及,改變了人們閱讀和瀏覽信息的習慣。機不離手、手不離機,無論在地鐵、公交站,還是商場,“低頭一族”比比皆是。一些缺乏自我約束的個體與現實社會脫離。在網絡中侃侃而談,現實中卻沉默寡言,社交恐懼、焦慮、空虛、自我封閉等心理障礙凸顯,甚至患上“網絡成癮癥”“網絡孤獨癥”,二是造成了“認知繭房”。互聯網具有分、細、眾的特點,尤其隨著精準推送技術的發展,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習慣,有針對性地推送信息。個體的閱讀呈現碎片化、表面化的特征。然而,碎片化閱讀干擾了主體的辨識能力,使主體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陷入“認知繭房”的困境,三是威脅了網絡安全。互聯網猶如“大染缸”,具有非常強大的“同化”和“異化”功能。伴隨網絡的廣泛應用,網絡詐騙、侵犯個人隱私、侵犯知識產權、攻擊主流意識形態等現象屢見不鮮,保護網民合法權益和維護網絡安全面臨巨大壓力。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4]移動互聯網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提供了絕佳的歷史發展契機。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來源于報紙、圖書、期刊、電視廣播等,這些資源獲取難度大、更新周期長,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的滯后性。移動互聯網具有即時性、開放性、共享性特征,它突破了傳統限制,實現了“網絡有多通暢,思想政治教育的舞臺就有多寬廣”的目標。互聯網跨越了時空界限,不同高校的師生、科研管理人員共享、共建、共用優質網絡資源,促進教育資源流通,優化了資源配置,解決了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利用較低、分配不公的難題。對教育者而言,充分借助互聯網優勢,研究新情況,學習新情況,積極提升自身網絡素養,選取學生喜愛、關注的素材,將最新鮮的知識成果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傳遞給學生,使思想政治教育豐滿、有趣。就受教育者而言,海量資源為大學生遨游知識海洋、拓寬視野奠定了基礎,滿足了大學生靈活獲取知識的個性化需求。大學生及時搜索了解相關知識,學習、分享看法和心得,評論熱點事件,讓思想和觀點在頭腦風暴中碰撞,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
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傳統思政課以單向灌輸為主,形式單一、枯燥乏味,很難吸引學生注意力。近年來,高校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傳播手段更加立體化、多元化。“智慧課堂”將移動互聯網技術與思政課堂的具體范式相結合,是當前思政課教學模式創新的主要形式,既簡化了教學程序,提升了教學效率,又滿足了大學生的求知欲求和信息欲求。慕課一度風靡全球,其掀起的教學變革引起了國內很多高校的關注。2014年國內高校著手思政課慕課建設,復旦大學開設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慕課上線最早,清華大學四門思政課慕課最全。信息技術融入思政課的形式伴隨技術的進步而不斷創新。比如西北工業大學借助最先進的5G技術,打破時空制約,通過與延安紅色課堂現場連接,向扶貧支教第一線遠程輸送教學資源,與榜樣面對面等舉措,有機整合課程體系,實現課堂育人與實踐育人的統一。[5]北京理工大學使用虛擬現實(VR)技術讓學生重走長征路,體驗爬雪山、過草地。清華大學開發了一款“嫁接”到微信的“雨課堂”程序,成為全國很多高校的課堂首選。目前“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視與移動客戶端)幾乎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比如利用思政類QQ說說、抖音、博客、微信公眾號等與學生互動交流,搜集反饋信息,形成混合教學模式。伴隨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運用“大數據”的獨特優勢,整合教育資源,構建智能化與公益性于一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廣泛服務于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6]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樹人。傳統教育手段較為單一、信息滯后,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網絡的二重性、即時性,使信息傳播立體、多元、豐富,主體間溝通更加平等、通暢。虛實二重性增強了師生溝通的效率。網絡具有虛擬性與現實性的雙重屬性。網絡世界是現實世界的延伸,網絡中虛擬的角色源于現實中的人,而在兩個世界中表現不一,甚至判若兩人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有的學生在現實中敬畏老師,羞于與老師溝通,而通過網絡卻可以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教師可以通過QQ、微信、微博等手段,以好朋友的身份與學生溝通,獲取學生信任,精準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以及發展趨勢,針對性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的即時性提高了學習效率。網絡推翻了傳統學習的“圍墻”,即學生不再受制于教室、圖書館等特定場所,而是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進行學習。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學習軟件等載體了解時事新聞,掌握學術前沿動態,分享交流心得,實現時時可學、處處可學,達到整合碎片化時間自主學習的目的。
移動互聯網技術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發展契機的同時,也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多重挑戰。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以“樹狀”傳播為主,表現為以教育主體為中心,自上而下開展教育。而互聯網則以“網狀”傳播為表征,呈現出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等多種傳播模式,沖擊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
長期以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具有權威性。網絡弱化了傳統意義上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話語壟斷,教師的權威性受到挑戰。首先,“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戰。大學生獨立自主性增強,追求自由、平等,渴望與教師平等、民主、主動地溝通交流與互動,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有選擇性地獲取信息,而非在有等級層次的壓力下被動地接受。因此,教師固守傳統,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教育模式將遭遇學生的抵牾,不利于權威的樹立。其次,教師專業知識結構受到挑戰。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學緣結構復雜,擁有不同的專業背景,每個教師對自己主修的專業研究很深,但對其他專業則了解不多,比如哲學專業畢業的教師對歷史知識缺乏了解。而思想政治教育對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需要教師對多個專業都有所涉獵。只有完備的知識結構才能匹配學生的多樣性需求。最后,教師綜合素質受到挑戰。大學生是互聯網時代的“土著”,無論信息意識,還是互聯網技術運用能力普遍比教師強,教師信息技術水平不高、信息化教學意識薄弱等綜合素質偏低,容易引起“本領恐慌”,不能使學生從內心認可、接受并真正信服。
大學生作為教育客體,深受網絡的影響。互聯網確實為學習提供了極大便利,但海量信息也造成了“信息過載”。尤其在以簡短化、扁平化、瞬時化為表征的“微時代”,碎片化信息制約了理性思維的形成,使得直觀形象、簡單明快、幽默詼諧的話語容易被大學生接受,比如“我太難了”“吃瓜群眾”等。[7]學習時間碎片化、學習內容膚淺化,導致大學生缺乏深度思考,批判力下降。與此同時,互聯網信息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加之大學生“三觀”尚未成熟,很容易受蒙蔽,迷失方向。馬克思曾預言:“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8]誠然,西方通過慕課、微課輸入了大量的優質教學資源,但另一方面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滲透其中,企圖侵蝕和毒害大學生,瓦解其理想信念。
互聯網猶如“大染缸”,具有非常強大的“異化”作用。伴隨網絡的廣泛應用,網絡安全遭受威脅的現象不斷頻發。一是網絡詐騙。大學生喜歡網購,有的學生甚至透支未來幾個月的生活費,盲目消費、盲目購物無疑為互聯網詐騙提供了“溫床”。某些網貸平臺安插校園代理,發展下線,致使校園貸遍地開花。部分大學生因無法償還高額利息,拆東墻補西墻。有的學生甚至鋌而走險,走上犯罪道路。二是侵犯知識產權。一些大學生知識產權意識淡薄,剽竊、抄襲他人文章著作,倒賣他人技術專利,破譯收費軟件為其所用,嚴重侵害了著作所有者、技術發明者以及信息服務提供商等主體的利益。三是侵犯他人隱私。大學生作為“天之驕子”,網絡技術水平普遍較高,其中一些高智商的不法分子或黑客,肆意侵入郵箱、竊取QQ、微信、微博賬號,盜取、販賣個人信息,甚至形成一條買賣的產業鏈。
馬克思曾深刻指出:“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8]網絡重塑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價值觀念以及思維方式,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變量”。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們必須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9]對網絡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雙刃劍”效應的研究,就是要防范移動互聯網技術風險,搶抓自媒體帶來的機遇,讓互聯網這個“變量”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