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澤
(長治學院 山西長治 046000)
進入新媒體時代,各種新媒體層出不窮,給現實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信息技術打造了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讓社會思潮不斷碰撞、不斷交融。大學生在這樣多元化的文化土壤上成長起來,也受到了新媒體的影響。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要與時俱進,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弘揚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發揮新媒體對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正面作用。本文先分析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提出的挑戰,最后提出在新媒體視域下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體對策。
雖然現代教育理論一直提倡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作為一項特殊的教育活動,還是要強調教育者的作用。因為當今世界的戰爭不是槍林彈雨的戰爭,不是爭奪領土主權的戰爭,當今的戰爭是思想和文化戰爭,是關于意識形態的競爭。從某個角度而言,誰能掌握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權,誰就能在戰爭中傲視群雄、拔得頭籌。在這種形勢下,堅持教育工作者的主體性就變得非常必要。
新媒體是科學技術的產物,旨在便于溝通而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使命,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時刻不放松對大學生的思想教育,使他們堅定社會主義信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在傳統模式下,班級授課制的教學組織方式難以踐行因材施教的理念,大學生難以在課堂教學中獲得他們真正想知道的信息,從而不會對思想政治教育投入足夠的熱情。但是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局限性。首先,新媒體不用受到時空限制,有了新媒體的幫助,學生不用在特定時間走進特定教室,坐在一起接受同一內容的教育,大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實際情況自由選擇合適的學習時間和地點,利用新媒體搜索信息、接受教育。在新媒體視域下,學生可以更便捷地向教育者提問,即使學生與教育者不處于同一地域,但是仍舊可以互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即時性;其次,信息傳播在新媒體平臺中可以跨越空間,不管學生處于哪個地域,都能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這可以幫助學生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再次,人們一直將學校稱為“象牙塔”,學校與社會之間始終隔著一道“墻”,但是新媒體的誕生可以拆除這堵“墻”,使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社會性,進入更廣闊的教育天地,進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社會適應力,為學生的日后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在傳統教育模式下,教師往往是借助《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等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來源略顯單一,而且理論性太強,缺少足夠的時代性色彩,不符合學生多元化的發展需求。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大大拓展,新媒體平臺中的知識信息豐富,大學生可以通過百度百科、百度知道、360搜索等搜索引擎隨時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另外,智能手機目前已經得到大面積普及,其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大大滿足了大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搜索信息的需要。教師也可以從新媒體平臺中搜集各種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比如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就業、休閑等信息,都可以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還有國家最新出臺的政策文件等,都是可以利用的教育內容,以此促進學生保持與社會的聯系性,了解國內外時事動態,保持與時俱進的眼光,這對大學生的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如今,我國的綜合國力越來越強,在調查中發現,75%的大學生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是值得肯定的現象;但也有25%的大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了,不能夠適應當代的中國社會發展需求。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顯而易見,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各方面素質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第一,對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水平提出了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下,任何國家、民族和地區的人都能在新媒體平臺中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雖然新媒體自身并不具備階級性,但是利用新媒體的人卻帶有一定的階級屬性。這些年來,一些不良分子企圖利用新媒體傳播反動思想、落后思想,這就使高校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在面對這些言論時出現迷茫、困惑的狀態,他們試圖借助過去的經驗解讀這些言論,卻顯得力不從心。第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素質提出了挑戰。從目前來看,高校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應有的鑒別能力,難以及時從紛繁復雜的新媒體信息中發現問題,甚至可能對大學生造成誤導,同時,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在組合、改造新媒體信息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
教育環境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自明。只有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環境中,才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以飽滿的情緒參與課堂教學。在傳統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就是由“教師+學生+教材”組成的,學生主要通過教師傳授、報紙雜志、圖書等渠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現代新媒體環境下,科學技術快速發展,海量數據充斥在人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難以全面控制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方式與渠道。諸如手機報、貼吧、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都成了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學生的閱讀方式也發生了巨大改變。新媒體發展創設出全新的信息環境,大學生處于真正的“地球村”中,外來思潮和文化對傳統主流意識形態造成了巨大沖擊,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也提出了難以避免的挑戰。
1.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在新媒體環境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教師要意識到,高校以育人為本。大學生處于新媒體環境背景下,思想見識變得更具開放性,他們的自我學習能力也有所提升。他們可以通過新媒體了解天下大事,也能隨意地使用網絡平臺上的信息資源。再加上我國正在從經濟強國轉變為文化強國,更需要新一代具有開放精神和包容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樹立全新的人才觀,重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建構能力,促使他們能從紛繁復雜的新媒體信息中找到正確的觀點,尋找新規律,新方法。
2.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教與學的雙邊過程。在傳統教育背景下,教師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灌輸給大學生,這樣難以引起大學生的共鳴。大學生處于新媒體時代背景下,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使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發揮信息技術的力量,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生動化。比如利用視頻展示孫小果多年前犯下強奸、尋釁滋事、行賄、故意傷害、開設賭場等數罪卻被暗箱操作逍遙法外、多年后又被依法處以死刑的事實經過。利用視頻形式交代案情背景,故事性強,配上較為合適的背景音樂,能讓大學生快速了解案例的同時,產生對法律的效用產生最直接的體驗。
3.樹立正確的大課堂觀
新媒體可以打破時空限制,進一步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陣地。教師可以在課外也通過微博,微信等渠道與大學生進行交流與溝通,對大學生進行因勢利導,這樣一來,師生可以不受時空控制,將課堂上沒有來得及消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進一步延伸、深化和鞏固。
1.開設媒介素養課程
新媒體已經普遍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中,但是一些大學生是非辨別能力不強,容易相信網絡上的謠言和虛假新聞,在這種情況下,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首先,基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新增線上教學渠道,力求課上課下結合、線上線下銜接、從單向到多項、從封閉到開放的全面轉變,順應豐富的信息傳輸渠道,利用互聯網工具高效地完成大學生互聯網普法教育任務,顛覆過去“單向授課”“填鴨式”的教學形式。其次,通過實例講解、講座、小組交流、模擬法庭等各種形式,利用實用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高效且全面地接觸和學習各種互聯網法規機制,接觸國家的司法實踐,學會運用和實踐目前掌握的各種法規理論,強化媒介素養教育的實用性。
2.利用多種校園媒體資源
高校已經普遍建立了自己的校報、校刊、廣播臺、官方網站等校園媒體資源,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發揮這些平臺的作用,向大學生弘揚社會主義正能量,傳播社會主流意識形態。比如利用微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粉絲量大的特點。可以把微博新媒體平臺辦成時事熱點、重大輿情事件及突發事件的主輿論場,通過博文的深入剖析,層層遞進,在分析中融入法制、道德和責任意識,以大學生接受和容易理解的語言,激發大學生的共鳴,把握新媒體的話語權。
3.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作用
大學生生活在校園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該舉辦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思政工作者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策劃組織一些校園文化主題活動,比如:開展“新媒體助我成長”“新媒體與我的彷徨”等的主題討論活動,發現和挖掘大學生的興趣和關注點,增強活動的吸引力和參與度,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學校、班級的建設中來。
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育方式
隨著現代教育理論的不斷更新,新型教學法層出不窮,諸如案例教學法、任務驅動法、小組討論法等教學法都可以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比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出示一段從新媒體上面下載下來的時事新聞,引導大學生利用全面、聯系、發展的觀點,矛盾、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等辯證法思想對材料進行解讀,這樣有利于幫助處于思想文化大染缸中的大學生培養起縝密的邏輯思辨能力,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辨別信息真偽。
2.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體平臺
隨著新媒體人與人之間交流方式的變革,高校以理論教育、典型教育等為主的傳統教育理念,已跟不上思政教育發展的需要。高校必須轉變意識,借助新媒體完善組織自身建設需要的同時,利用新媒體實現對青年骨干的培養和對大學生的思想引領。根據新媒體應用的現狀,建設以微博、微信、QQ等新媒體平臺為抓手的體系建設。積極培養黨團組織內的新媒體達人,網絡新媒體高手、校園新媒體調研員等所需人才隊伍。根據高校自身的發展理念和要求,致力于新媒體平臺管理、監督和防控制度的建設,塑造為大學生思政服務的個性化新媒體平臺。
3.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青年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了社會多元思潮的影響,教師不可能阻止大學生接觸這些思想,關鍵是要使大學生受到正面思想的影響,獲得長遠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引入時事新聞,幫助學生拓展視野。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要為大學生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知識,還要結合時事政治,引入一些案例讓大學生進行思考。比如,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涌現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案例,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引入這些案例,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總之,新媒體是時代的產物,是傳播信息的新工具。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與時俱進,發揮新媒體的正面作用,高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