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濤
(云南省普洱市景東縣花山鎮坡頭村完小 云南普洱 676200)
在互聯網時代不斷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出現為學科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信息化教學手段也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可。同時,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投入到課堂,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為學生今后的綜合性發展奠定基礎。
由于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教學中經常會采用“灌輸式”教學,使學生長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在課堂中無法集中注意力,在整節課中學習到的知識是片面的、零散的。另外,教師需要面對整個班級的學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無法準確掌握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學生的學習方式得不到及時改善,從而降低學習效率[1]。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視野經常會受到限制,學生的學習僅僅以教材為主,這在根本上減弱了教學價值。但互聯網課堂有助于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打造趣味課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動形象的視頻資源不僅可以推動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成為了教師改革教學模式的有效手段,教師將網絡與課堂教學相整合,能使學生的角色發生改變。此外,小學生缺乏一定的認知能力,在學習新的數學知識時會非常依賴教師,互聯網課堂能夠將現代教學資源融合,使學生在課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學生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可以借助信息化平臺隨時隨地學習,這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而促進教學改革。
微課是互聯網背景下的產物代表,其具有短小精悍、主題明確的特點。隨著“微課熱”的掀起,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教學中使用微課。小學數學內容具有深度概括性,知識點明確,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微課展開重難點教學,使學生在簡短的視頻中迅速抓住學習重點,并通過形象生動的視頻講解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2]。
以四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為例,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之前已經掌握了小數的意義和讀寫法,并且知道了小數的基本性質。但是,因為本節知識的細節部分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中很容易遺漏某一部分,或者因哪個復雜環節而計算出錯。因此,在開展本課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重難點,使學生通過反復觀看微課視頻抓住知識重點,明確計算邏輯。比如,教師在課前根據教學重點制作5-8分鐘的微課,在其中根據文字邏輯與概念詳細講解“小數加、減法與整數加、減法在算理上的聯系”,讓學生深刻理解只有計數單位相同的數才能相加減,并且弄清“小數的末尾如何去0簡寫”。微課中除了例題講解,還有對應的簡便練習,能有效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利用制作的微課再次開展針對性教學,以此加深學生的印象,學生也會樹立學習信心,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融入教育領域是必然的趨勢。但有些教師在教學中過于依賴多媒體,形成了照本宣科的局面,這使課件失去了原本的價值,無異于復制灌輸式教學。因此,教師需要創新信息化課堂,巧妙發揮課件的優勢,重視課堂生成,以此及時調整教學節奏,使學生能夠融入課堂,逐漸喜歡上數學學科。
以四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為例,學生需要在具體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通過課件畫面展示生活情景:“我們學校的圖書館已經裝修好了,今天大家來做圖書館的管理員。現在圖書館一共有92本連環畫,如果每個班級借30本,那么可以借給幾個班級呢?”教師引用生活中的片段使學生以第一人稱計算,新奇的方式會迅速抓住學生的目光,學生會積極調動思維。教師鼓勵大家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自由發言,有的學生說“用擺小棒的方法可以計算”;有的學生說用估算的方法可以算出借給3個班級:92≈90,92÷30≈3;有的學生利用乘法估算:30×3=90≈92;有的學生根據有余數除法的知識用豎式計算出可以分給3個班……在學生激烈討論結束后,教師抓住學生的回答要點—豎式計算,引導學生參與到接下來的試商法。這樣的信息化課堂使教師擺脫了課件的依賴,教師充分借助課件的優勢調動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有效創新了課堂教學方法。
小學生正處于形象思維階段,學習抽象性的幾何知識會有一定的難度。在以往的幾何教學中,教師會采用板書來講解知識重點,人工畫圖得不精準也為學生的理解造成了困難。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的出現能夠簡化幾何知識難度,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幾何畫板將知識動態演示,使學生直觀學習抽象內容。幾何畫板的引入會讓小學生產生新鮮感,學生會積極融入其中,從而主動思考知識的深層含義[3]。
例如,學習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過程中,教師先帶領學生復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為擴展新知識做好過渡。之后,教師在幾何畫板上出示幾個小棒和平行四邊形,要求學生自主思考如何用小棒拼成平行四邊形。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并主動上臺嘗試拼圖。接著,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根據拼圖能夠探究出平行四邊形具有哪些特點。教師利用幾何畫板的便利節約了課堂時間,有效提升了全體學生的參與度。教師為學生歸納總結了平行四邊形的特點之后,幾何畫板上會出現一把剪刀,剪刀會將平行四邊形剪成兩個圖形,這個動態演示的環節會讓所有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師借此契機引出梯形的概念。教師利用幾何畫板有效降低了概念難度,使學生深刻把握了各種四邊形之間的關系,為構建高效數學課堂做了鋪墊。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探究性教學法于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性,所有學習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探究性學習是一個使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必須是學生主動參與其中才能夠完成。單一的教學模式必然滿足不了這樣的教學需求,教師可以借助網絡平臺的便利促進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使學生在平臺上敢于發言,敢于分析,以此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4]。
例如,學習三年級數學下冊第六單元“年、月、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智慧教室展開探究性課堂。教師在網絡終端為學生發送學習任務,引發學生探究謎語:“一張寶寶真神奇,印的全部是數字。要查幾日星期幾,一查它就告訴你。”猜謎探究環節會成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平臺上查找探究找到了答案——年歷。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已經認識到年歷上面記錄了月份、日期、星期、節日等。緊接著,教師在終端再次發布探究任務:“觀察年歷的秘密,找到的同學私發給老師,老師將會統計找到秘密最多最正確的小伙伴,這個小伙伴會獲得一個小獎品。”于是,學生再次投入到對年歷的探究中,有的學生發現“一年有12個月”;有的學生發現“一月有31天”;有的學生發現“有31天的月份是1、3、5、7、8、10、12”……這樣的探究性環節十分新穎有趣,也激發了學生的好勝心,為本節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與生機。
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只能在課堂上討論交流,學生的學習水平不一,有些學生在課堂結束后也沒有完全理解課堂所學內容。信息技術的出現能夠打破這種學習弊端,教師可以依托釘釘平臺幫助學生線上合作交流,這樣不僅方便學生隨時隨地與教師、同學互動,而且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從而促進班級整體的提升[5]。
以四年級數學下冊第八單元“平均數與條形統計圖”為例,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成績優秀的學生為A;成績一般的學生為B;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為C。接著,每組分到六個人,小組成員包含ABC三個階段的學生各兩名,形成異質小組。教師要求每組學生在釘上建立小組群,學生在群內可以隨時隨地討論學習上的問題。比如,教師將學習任務發布到每個群內,學生按照自身的學習水平進行預習,在自主預習結束后,學生在群內互相交流自己的預習情況,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互相交流探究,小組長將所有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匯總到教師個人對話中,以便教師在課堂上展開針對性教學。課下,教師仍然將習題發送到釘釘小組群,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習題,同樣將不懂的問題匯總到教師那里,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在互聯網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應順應教育改革趨勢,借助現代化信息教育打破傳統教學弊端,創新當前的教學模式,在根本上提升教育的價值性和合理性,使學生主動投入到課堂思考中,從而深刻體會到數學的學科價值,不斷促進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