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怡婷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平望實驗小學 江蘇蘇州 215221)
小學語文主要包含三大核心素養,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核心素養就是語言的建構與運用。這種核心素養的含義是:學生在學習語文這一門學科的時候通過積累大量優秀的詞匯、句式,并且學習到一些地道的表達方式,逐步掌握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及運用方式,并形成個體的語言經驗,在與他人進行交流的時候能夠保持通暢,并且能夠就某個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要想提升這一門核心素養,就必須進行大量的閱讀。在閱讀過程中,閱讀能力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學生只有具備非常高的閱讀能力,才能有效對某些文本進行閱讀,并學習到一些必要的語言文字運用知識,從而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1]。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教育方面也有了比較全新的改革,一些老舊的教學觀念及教學模式已被摒棄,由此出現了一些比較新型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模式。以往的教學觀念將學生的學習成績視為教學的唯一目標,每位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都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努力。但是,這樣的教學目標不僅過于單一,也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及發展。新課標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將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重點目標,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以及理解某一個學科的內容。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學習語文科目非常有必要,閱讀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所以,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是順應課程改革的要求[1]。
在應試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選擇生硬地為學生灌輸教材中的內容及知識。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是最有效的讓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殊不知,這樣的方法很可能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的情緒,是非常無效的。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不注重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只考慮學生學習成績這一種學習需求。在新課程改革以后,很多語文教師意識到以往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了改革。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去讓學生自己閱讀某些文本,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因此,可以說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是為了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3]。
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學生的閱讀形式過于單一。這樣久而久之會讓學生對閱讀的學習失去興趣,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及提升。由于課上時間有限,很多教師只能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閱讀書目,并要求學生利用課下時間獨自完成閱讀。但小學階段的很多學生獨立學習能力,自制能力都很差,這樣的閱讀往往是沒有效率的[4]。
小學學生閱讀的內容層次比較淺,也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考慮到小學生學習能力及基礎知識水平都非常有限,大部分語文教師都會為學生推薦一些比較通俗易懂的閱讀素材,這樣雖然能夠保證學生讀懂內容,但這樣的任務是完全沒有挑戰性的,因此往往不能為培養及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助力[5]。
學生沒有完全掌握閱讀技巧,也是當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包含兩個方面。第一,學生自身的原因。由于學生本身的閱讀經驗少,因此沒有完全掌握閱讀技巧。而且有一些學生本身對語文閱讀就不感興趣,所以在完成閱讀任務的過程中也是潦潦草草、完全不用心,因此也不能完全掌握一些有用的閱讀技巧。第二,語文教師不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很多小學語文教師仍然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這部分語文教師往往會教授給學生一些考試中必考的內容,但是對于那些考試中不出現的內容,他們往往不為學生傳授。但是閱讀技巧作為一種能力方面的要求,學生能夠掌握閱讀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小學語文教師應當轉變這種教學觀念,將更多的閱讀技巧傳授給學生,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高效閱讀,并學習到一些有用的知識。
俗話說得好,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考慮到大部分小學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對閱讀普遍都不感興趣。教師應當通過滿足學生的需求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他們往往對一些具體形象的事物非常感興趣,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一些有趣的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蝴蝶的家》時,根據這一課的內容為學生設計了三個重點教學目標,分別是:要求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要求學生能夠抓住重點語句,體會作者對弱小生命的關愛之情;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語言的生動優美,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語文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這篇文章之前,首先通過教室里面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了幾張美麗的蝴蝶的圖片,然后向學生提出疑問:蝴蝶的家在哪里呢?學生雖然對蝴蝶這種生物非常熟悉,但是卻不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這樣一來就充分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語文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主要內容,并找到蝴蝶的家究竟在哪里。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很多小學階段的學生對語文教師教學的內容完全信服,他們在課堂上不敢提出自己的質疑。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慢慢地變得非常懶惰,不善于積極思考,這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及提升。為了改善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也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某些內容提出質疑或者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回答,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因為這樣一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就會學會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就能將閱讀素材中的一些知識掌握牢固。
例如,小學語文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月跡》時,根據這一課的內容為學生設計了四個重點教學目標,分別是:使學生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課文寫作的順序,并且要知道課文中的孩子們在哪里尋找到了月亮;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點詞語,體會作者回憶童年美好生活時流露出的對家鄉深沉的愛,理解月亮屬于每個人的深刻含義;要求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熱愛,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引導學生練習采用查資料和詢問的方式,解決獨立閱讀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在講解之前,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獨立閱讀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并在閱讀過程中要找出自己感覺到非常陌生的一些字詞等,對于自己不明白的一些句子也要勾畫出來。通過這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其學會獨立學習,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
閱讀技巧對學生有效開展閱讀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學生只有將一些比較常見的閱讀技巧掌握牢固,才能根據課文素材的不同特點選擇不同的閱讀方式,這樣有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更多的語文相關知識。基于這一點,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多為學生分享一些閱讀技巧,并有意識地通過一些閱讀素材讓學生進行實踐。這樣的方式往往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閱讀素材中的內容及知識。
例如,講解《燈光》時,語文教師根據這一課的內容為學生設計了兩個重點教學目標,分別是:要求學生認識并熟讀一些重點的生字,如皖、殲、郝、鈕、堡、鈞等;要求學生讀懂課文的主要內容,梳理文章脈絡和線索,知道倒敘以及首尾呼應等寫作手法。在講解過程中,教師考慮到這一篇課文中含有很多非常不錯的寫作手法,教師借此機會也給學生詳細講解了一些比較常見的閱讀技巧,如略讀、精讀、跳讀、泛讀等,并告訴學生這幾種閱讀方法在什么時候使用。教師還為學生展示了一些不同的文本段落,要求學生選擇一種有效的方式進行閱讀。這樣的方式能保證學生在閱讀不同的文本內容的時候選擇不同的方式,從而得到更加高效的學習效果。
總而言之,通過探討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以及培養策略,能夠幫助教師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自己在以往的教學觀念及教學而模式中存在哪些漏洞,從而及時彌補,并將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目標來對待,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此外,教師也可以提前設計出一些有效的方案開展教學活動,這樣的方式往往能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可以通過以上提到的三個方面的內容對自己的教學模式不斷進行改進,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