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姝
(江蘇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學柳洲東路分校 江蘇南京 210000)
初中生年齡較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自我控制能力非常差。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項目化學習的實施,如果老師沒有及時督促,很容易導致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分工不明確、對結果各抒己見的情況發生。因此,老師要積極地與學生一同參與到討論中,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鞏固難點。
項目化學習是指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一個項目是計劃好的有固定的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的工作。項目化學習需要師生共同明確項目任務、制定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歸檔或者應用。項目化學習是在實踐中交流、交流中反思,在項目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實現的有效教學。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項目化學習已經成為近年來廣受師生稱贊的教學思路。它的出現,創新了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學內容,營造了“樂學”的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對參與道德與法治學習的積極性。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項目化學習模式的滲透,為老師帶來了新的教學觀念,有效提高了教學效果與質量。在不斷的深入學習中,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及創造力,并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對項目化學習的深入探究,可以幫助老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引導學生加以改正,使學生之間能夠學會團結協作、共同進步,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掌握。項目化學習是一個能夠完善學生學習的實踐活動,將“知識為本”的課堂教學轉變為“核心素養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學習,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習效率。
在以往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部分老師一味填鴨式地灌輸理論知識,而學生在課堂上沉默寡言、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懶散[1]。長此以往下去,單一的教學模式、枯燥乏味的教學內容,會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對此,老師要及時轉變教學思路,模擬情景教學,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感受到不一樣的課堂環境,從而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引導其自主學習。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理論性較強的一門課程,有些學生面對較為復雜、抽象的知識點,常常不敢問,反而耽誤了寶貴的時間。常言道,“不恥下問”,老師要引導學生及時摒棄死記硬背的錯誤學習方法,利用特定的情景,吸引學生的目光,及時為學生答疑解惑。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中學到的《做守法的公民》,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播放與法律有關的短視頻,如法制欄目頻道中講到的遵紀守法。通過有趣的講解,營造與教材相關的情景,可以將晦澀難懂的法律知識變得簡單易懂,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其更加快速地掌握知識,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老師可以讓學生針對“如何做一個守法的公民”展開討論交流,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念,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由于學生的學習壓力大、作業繁多,部分老師要求學生把學習的重心都轉移到文化課上,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不夠重視,更是會出現對知識節點死記硬背,知識層面狹窄的情況[2]。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行業的逐漸完善,從小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使其認識到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已經成為教育的必然趨勢。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理解能力都有所不同,老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努力做到符合項目化學習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注重個性化差異,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使其感悟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魅力,從而找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加以利用,揚長補短。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中學到的《網絡生活新空間》,老師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道德、法律、國情的學習,來逐步拓展視野,豐富閱歷,有效解決自身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網絡是一把雙刃劍,要看怎樣對看待網絡。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以“網絡的利與弊”為主題的課堂辯論,師生之間相互討論交流。首先,網絡對推動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再次,網絡中也有許多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內容,個人信息也非常容易遭到泄露等。通過組織課堂辯論,正反兩方各抒己見,通過手機資料,強調自己的觀點,在辯論中深度學習,更能體會網絡的意義。
教育工作者要做到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步伐,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現代教育觀念下,成績已經不能成為衡量一個學生好壞的標準了,而是要通過學習的過程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使其深刻明白法律的意義與價值[3]。在新時代下,老師與學生要深刻明白“教”與“學”的真正內涵,幫助學生順應時代的發展,從生活出發,聯系實際,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讓學生感悟生活的真諦、知識的力量。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中學到的《在集體中成長》,初中生的特點是愛玩、活潑好動,老師可以定期舉辦團建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了解集體的含義,認識集體的力量,在集體中不斷改進,不斷成長。實踐活動是持久性的,學生在活動中常常會遇到各種突發狀況,老師要耐心引導學生,使其能夠以積極、樂觀、自信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困難,并讓學生對生活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度思考,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以及集體榮譽感,在實踐活動中鍛煉其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學會關愛他人。
將項目化學習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相結合,不僅能提升教學效率,構建高效思想政治課堂,還能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創新能力[4]。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采用分組模式,通過自主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并通過合作探究難以克服的難點,幫助學生進行過程檢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老師與學生要共同齊心協力,推動完成學生,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經過團體討論研究,共同參與到項目設計中,讓學生樹立完成項目的信心和決心,防止學生掉隊。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中學到的《崇尚法治精神》,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提前制作課件,在課上出示幻燈片,關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教學,讓學生思考并提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表達了人們對自由的無限向往,渴望擺脫不合理的束縛和限制,自由的展示才能。老師可以安排學生分小組學習,探討如何理解自由應受到必要的限制,展開思考調查。以項目為中心,老師要時刻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便于給出適當的指導,引導學生完成項目內容。
展示成果是項目化學習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重要階段。項目成果回報的展示方式有很多種,如PPT、視頻等,老師要同學生一起完成項目的展示工作,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自信心,收獲成就感。展示成果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滲透,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現場應變能力,還可以強化其知識能力。在課堂中,教師應為學生搭建一個展示成果的舞臺,挖掘其大腦的潛能,通過對知識的深度理解,獨特的設計,引發學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從而提升學習的效率。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中學到的《踏上強國之路》,老師可以通過播放《春天的故事》,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其深刻感受祖國的變化,從內心深處生出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在課上向學生傳達改革開放的地位和現實意義,使學生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在課前,老師可以讓學生搜集關于改革開放的歷史意義,以及我國在經濟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資料。在思想政治課堂上小組進行演講,組員可以補充完善,這樣老師也可以及時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進行必要的點評,引導學生進行修正完善,拓展其政治視野。
對項目的評估檢測是每堂課的收尾工作,拓展升華更是一堂課的點睛之筆。老師要及時在每節課堂的最后設置檢測環節,以便對學生學習狀況的整體掌握,從而進行效果評估。隨堂檢測,讓學生獨立完成習題,老師收集測驗結果,進行全面的統計分析。在以往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中,最常出現的就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老師要創新教學模式,豐富評價體系,讓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在反思中探究問題,從而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調動學生參與項目化學習的積極性。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中學到的《促進民族團結》,老師可以向學生展示一組圖片,上面有不同的民族服飾,讓學生說一說這都是屬于哪個少數民族,從而導入有關民族團結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通過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認識,處理民族關系的基本原則的學習。老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如何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措施,師生之間進行全面的總結評價,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將一節課的知識體系聯系起來的同時,激發學生更加強烈的學習欲望,激勵學生去預習新的學習任務
結合以上情況,讓我們深刻認識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項目化學習實施的重要性。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將之與項目學習相結合,從而最終實現教育目標,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