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桃
(廣東省英德市黎溪鎮中心小學 廣東清遠 513000)
語文在小學課程體系中是一門基礎性較強的學科,充滿著人文主義精神,包含著許許多多的智慧思想,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小學語文也引用了信息化教學的全新模式。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正符合語文實踐理論,能夠有效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引導學生在“學”中做、在“做”中學,以實現小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做合一”可以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認識到小學語文與實際生活的密切關系,還能夠為學生打造出一個自由發展的平臺。信息化教學能夠滿足小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語文教師可以運用信息化技術,根據教學內容制作微課,然后實施分層教學,使每一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得到發展。微課的出現打破了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學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對微課進行反復觀看。此舉有助于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并且能很好地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1]。
“教學做合一”充分迎合了小學生的興趣特點,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做”是教學做合一的核心教育理念,學生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做,教師就如何做,再用信息化技術加以輔助,將枯燥乏味的語文知識轉變成生動形象的視頻畫面,在學生的眼前鋪平展開,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營造出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同時,將語文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完善教學理念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在小學語文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微課進行資源共享。將錄制的教學小視頻傳到學生的學習平臺,便于學生在任何時間都可以進行語文學習,打破語文教學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有助于鞏固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幫助學生將枯燥難懂的語文知識理解、吃透。教師還可以在平臺上與學生一起針對問題進行討論、共同學習。學生可以在平臺上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看到后及時解答。學習平臺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語文知識,還可以促進學生對語文進行實際應用。教師也能隨時在平臺中了解到學生的學習近況,使教學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將課堂還給學生,做到以學生為本的教育。充分利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開展信息化教學,將所學知識內容轉變成學生所感興趣的視頻動畫、圖片等,抓住學生的目光,使學生能夠全身心地進行小學語文學習。信息化教學比傳統教學課堂更具趣味性,能夠改變傳統教學課堂的單調乏味,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其更加積極地進行學習。教師還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用直觀生動的視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再設立一些小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探究。一步一步促使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以達到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在進行問題情境創設時,教師應該要做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創設的情境應該能夠打破學生頭腦的平靜,真正發揮出情境創設的作用。以此促使學生觀察力、思維力、表達力等的同步發展[2]。
例如,學習五年級《圓明園的毀滅》時,教師可以先利用課件為學生播放圓明園的還原視頻,再為學生講述當時人們對圓明園的高度評價。讓學生感受到圓明園的美麗壯觀。接著播放現在圓明園的面貌,讓學生產生疑問“為什么圓明園會變成這個樣子?”然后教師帶領學生觀看圓明園被燒毀的過程,學生群情激憤:“為什么要燒我們的圓明園”“清政府為什么不出來阻止”通過這樣的情境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感價值觀,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課堂的弊端日益突顯。新的課程目標要求教師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師則要站在引導者的位置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據分析,情感教育是構建良好課堂氛圍的最佳方式,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發展特點,用學生的眼光看待問題。借助豐富且有趣的網絡教學資源,找到符合學生興趣的點來開展語文信息化教學,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并進行自主探究,實現小學語文的有效教學。
例如,學習四年級的《燕子》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觀看《動物世界》節目,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各種不同的小動物,然后自然過渡到文章的學習中,使學生閱讀文章對燕子的描寫時,能夠在腦子里勾勒出燕子的形象,增強學生對小動物的喜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朗讀課文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構建開放課堂,讓學生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表揚與肯定,最后教師進行閱讀示范,使學生漸入佳境。完成教學后,可以組織學生針對動物習性、外形和飲食等進行討論探究,再將它們與人類的關系聯系到一起,為學生自由發展提供空間,這樣有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也能讓學生對動物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之后的寫作提供素材參考。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增強自己的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將教學資源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排列組合,構成較為完整的教學體系。用這樣的方式能使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教育學家楊東平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文價值和人才底蘊的流失。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對學生的人文教育,使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思想,產生情感共鳴,繼而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心靈[3]。
例如,學習三年級的《一面五星紅旗》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天安門升旗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到五星紅旗的意義。再用技術手段形成小視頻,從文中的“我”拿著五星紅旗開始漂流旅行,再到饑餓纏身時拒絕用五星紅旗換食物,使學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將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進一步升華。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運用教學做合一的理念開展信息化教學,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始終貫徹教學做合一的理念,讓教師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及時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處理能力,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語文教學,并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總結經驗,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