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芳
(青島杭州路小學 山東青島 266000)
小學語文教師應不斷拓寬學習語文學習的內容和形式,從而使學生能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習語文,并善于運用語文知識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充分運用“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思想,運用多樣化的識字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好地識字,認識更多的漢字,使學生能夠在平時的學習及生活環境中自然而然地記住生字,使學生能夠在“做”中“學”,“學”中“做”,真正將“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思想應用到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從而有效構建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充分獲得感悟和享受,發展學生的特長,不斷愉悅學生的身心,從而全面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
由于小學語文是一門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充滿思想,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它不僅要求語文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使學生通過接觸和學習語文知識,在大量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知識的規律。然而,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理論思想中的“教、學、做”三個因素并非是獨立的,而是一個整體,是指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學生動手“做”,形成一個完善的教學體系,從而實現構建高效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語文知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對學生展開識字教學的過程中,應轉變一味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的做法,應充分突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并滲透“教學做合一”理念,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反轉,不斷提升學生的識字效率,使學生能夠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以學生的發展作為小學語文識字課堂教學的核心,全面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識字中獲得信心,在識字中獲得學習的滿足,“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不僅符合小學生的天性,還可以達到深化素質教育的要求,使學生獲得和諧的發展。
“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論思想,是將“做”作為“教”和“學”的紐帶,架起通往有效教學的橋梁,使“教、學、做”不再是三件獨立完成的事情,而是將三者有機結合,從而實現構建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課堂的教學目標,充分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倡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實踐的學習模式,充分重視對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有效發揮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動性及創造性,使學生能夠從“學會”向“會學”轉變,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空間,以不斷滿足時代呼喚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對語文這門基礎性學科進行全方面的改革,將傳統的記字音、字形、字意的模式結合起來,不斷注重培養學生識字、寫字的興趣,以全面提高學生識字的效率,使學生樂于識字,有效提高自身學習能力,從而為學生今后語文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識的能力,不斷激發學生主動認識漢字并進行練習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識字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能夠在“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指導下,高效完成小學語文教學目標,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以及寫字的愿望,并能夠運用所學的漢字,進行良好的交流和溝通,從而為學生將來成功地步入社會提供有力的保障[1]。
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還比較小,他們更喜歡一些游戲活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識字課堂教學中應充分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開展一些識字游戲,使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體會到識字的樂趣,并激發學生對識字的主動性及積極性。通過游戲教學的策略,不斷活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氛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識字氛圍,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中集中注意力,以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認識更多漢字。同時,使識字這一十分枯燥的過程能夠變得生動、有趣,使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邊玩邊學,促進學生的思維得到靈活發展,使學生能夠在實際的體驗中充分感受漢字的魅力,成識字教學的目的,逐步強化學生有意識的、獨立的記憶漢字的能力。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中的《對韻歌》時,首先,讓學生聽《對韻歌》,并和同桌一起讀《對韻歌》,然后和同學一起玩搶答游戲,教師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小組,隨機讀出《對韻歌》的上半部分,學生舉手搶答讀下半部分,答對的給予獎勵,并為小組加一分。通過這種游戲教學的方式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字學習興趣,使學生都能參與到識字中,并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能夠掌握《對韻歌》中“意思相對,字數相同”的基本特點,逐步地把握使用語文漢字的規律,通過學生的實際參與,不斷鞏固學生所學的字母及兩種拼法,通過各種形式的讀體會《對韻歌》的韻律美,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積累及文化的沉淀[2]。
由于“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育論,他具體是通過生活現象說明在“做”中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并完善教學的質量。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識字教學的課堂中,可以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進行識字、認字,從而全面地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感,使學生可以在生活經驗的引導下,能夠圍繞課本中的導圖,對文本內容進行有效的探究,并成功地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方法,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互相探討,互相發言,從而不斷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語言表達生活,并從語文的角度觀察生活,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漢字,以進一步構建小學語文識字教學高效課堂。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中的《大禹治水》時,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同學們當家里的水管壞了,水流不止的時候,你們會這樣處理呢?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我們今天就來學一學古時候《大禹治水》的故事。通過講“大禹治水”的故事引入新課,引導學生先自己試著讀課文,并將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借助拼音多讀幾遍,將字音讀準,然后展開小組合作探究模式,通過兩個人一起閱讀課文,向同學讀自己圈出來的字,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小組內分自然段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幫其他同學指出讀錯的字音。學生在小組內閱讀課文,可以將本課文中的生字、生詞寫到卡片上,通過與其他同學交流詞語卡片的方式進一步加深對生字生詞的掌握,從而,使學生在反復的閱讀訓練中,發掘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其他同學交換自己的見解、思考和感受,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地立足于新課改,站在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高度,自覺運用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將“教學做合一”與小學語文識字教學策略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識字學習的主動性及積極性。小學語文教師在構建小學語文識字教學課堂時,在實現“教”與“學”統一的同時,要充分落實“做”,從而對學生物質和精神領域的實踐活動進行廣泛的涵蓋,要求學生在觀察和感受后能夠落實到生活上,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技能,成功實現對語文知識的靈活運用。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教室,開展各類語文識字實踐的活動,在“做”中“教”,在“做”中“學”,從而使語文識字教學超越課本的限制,有效地使學生的語文識字技能能夠得到轉化,全面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這也能滿足新課程標準改革的要求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需要。比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中的《坐井觀天》時,首先出示坐井觀天的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隨機挑選學生說一說圖畫的意思,充分地調動學生參與語文課堂教學的熱情,使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到識字教學中,使學生初步感受這個成語的含義,然后揭示課題,引導學生自由閱讀課文,將不認識的字標上生字的字音,反復閱讀生字,通過觀看教師給出的投影片,討論哪些生字容易寫錯和讀錯。教師引導學生在生字本上抄寫字頭,觀察田字格中生字占格的情況,使學生認識課文中的生字、生詞,正確地書寫,并用“一……就”造句,充分培養學生正確、流利朗讀課文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感知課文中坐井觀天的意思,以及其中的含義[3]。
綜上所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不僅能為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提供教學方向,還能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得到相應的改革,從而使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識字教學中,并能夠聯系實際生活,加強對語文漢字的探究學習,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普遍提升,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教、學、做”三者的有機結合,以成功地打造生動、積極、高效的小學語文識字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