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莉莎
(浙江省海亮實驗中學 浙江紹興 311800)
數學課程一直是高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當前高中數學教學策略提出三點看法。為了緩解學生的畏難情緒,教師應掌握學生的具體情況,創新教學方法,創設高效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熱情,使學生真正做到全面發展。在傳統教學資源的基礎上主題突出,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以信息化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但也不能長期處于枯燥的機械學習的氛圍之中,這樣下去,學生會對數學學習產生反感心理。很多教師并沒有注意到或者重視這一點,沒有采取一些方法應對,導致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下降,導致課堂氛圍枯燥。如果課堂氣氛不佳,教學活動效率不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偏低,教師應該及時作出調整,以免影響學生的學習,這對活躍課堂氣氛尤為重要,通過活躍課堂氣氛,改變傳統教學課堂的枯燥乏味,充實高中數學課堂。
高中數學知識抽象,講課的時候,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布置作業,還需要引導學生,也可以用語言鼓勵學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可以風趣幽默,不要在課堂中總是讓學生感覺嚴肅。教師與學生要多溝通,師生關系絕不能疏遠,否則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高中數學教師要利用互聯網等新型媒體積極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快速融入課堂。課前導入以微課的形式出現,同時借鑒視頻、圖片、音樂等,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使高中數學課堂更加直觀化、具體化,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調動課堂氣氛,燃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的“集合”,教師通過微課展示集合的生活案例,使學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教師進一步闡述集合的概念,使學生真正理解“屬于”的含義。教師繼續展示,并提問有限集、無限集、空集的意義,啟發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使他們獨立思考,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然后,教師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學生扎實基礎知識,二是要學生在實際學習和生活中形成數學能力。課前布置預習作業,請同學們發表看法,簡介數集的發展,進而導入新課,通過教師指導發現知識結論,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利用微課設置情境,通過互聯網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調動了學生使其全心全意投入到課堂中來,提高了課堂效率,整個課堂散發著生動活潑的氣氛。講述“集合的概念”,明確“1.集合:某些指定的對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個集合。2.元素:集合中每個對象叫做這個集合的元素。”。還要講述“常用數集及記法”請同學們記牢。1.非負整數集(自然數集):全體非負整數的集合,記作N;2.正整數集:非負整數集內排除0的集,記作N;3.整數集:全體整數的集合,記作Z;4.有理數集:全體有理數的集合,記作Q;5.實數集:全體實數的集合,記作R;集合中的元素沒有一定的順序(通常用正常的順序寫出)。另外,一些注意事項也是需要強調的。比如:“集合通常用大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元素通常用小寫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的開口方向,不能把a∈A顛倒過來寫。”
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教師提問:“下列各組對象能確定一個集合嗎?請同學們評判。”1.所有很大的實數。(不確定)2.好心的人。(不確定)3.1,2,2,3,4,5。(有重復)[1]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某個知識點或者教學環節為中心而開展的教學活動,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引用到高中數學的教學過程當中,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思考,這比教師強行規定其進行相應的學習效率更高,且學習能力能夠得到顯著提升。
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中數字必修二的“空間幾何”時,教師通過圖片進行課前導入,給出長方體的三視圖,提問“三視圖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仔細觀察,得到結論:“長方體的三視圖都是長方形。”由此推廣到“任一個幾何體的三視圖會有怎樣的關系呢?”學生自主發掘有哪些相等的邊,并簡潔地表達出來,這是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不能忽略的部分。教師總結:“一個幾何體的三視圖,正視圖和側視圖的高度一樣、俯視圖和正視圖的長度一樣、側視圖和俯視圖的寬度一樣。”教師繼續給出其他幾何的三視圖,請同學們觀察,從特殊到一般,這是一個過程。教師要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與概括表達的能力,使其感受數學的樂趣。我們周圍存在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都占據著空間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只考慮這些物體的形狀和大小,而不考慮其他因素,由這些抽象出來的空間圖形就叫作空間幾何體,你能列舉哪些空間幾何體的實例?觀察生活中的圖片,讓同學說說這些圖片中,生活中的幾何圖形分別叫什么名稱[2]。
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不能永遠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創新教學模式不能忽視學生的因素。我們的時代日新月異,教師的教學模式也應當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思想要不斷地更新和完善,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狀況,又要對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解,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一個潛移默化、日積月累的過程,學生形成數學思維,并輔以良好的教學模式,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開展。
例如,教學人教版高中數字必修三中的“隨機概率”時,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拋擲硬幣試驗,“擲出一枚硬幣。你們認為正面和反面出現的概率是多少?”以這一問題直接切入這節課的主題,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師生合作,共探新知一,頻數與頻率:在相同的條件H下重復n次試驗,觀察某事件A是否出現,稱n次試驗中事件A出現的次數n,A為事件A出現的頻數;稱事件A出現。通過實際操作,提高了課堂效率。
實驗步驟:全班共60位同學,小組合作學習。
1.全班分成六大組,每組10人,小組長帶領組員完成任務。
2.每個小組輪流把試驗結果報給老師,并說說自己小組發現的問題和感受。
3.利用電腦Excel繪制圖標,并分析拋擲硬幣“正面朝上”的頻率,最后利用計算機模擬擲硬幣實驗說明問題[3]。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課堂中利用互聯網教學,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創設情境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和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